古代名著
(10643)-
约檀河之水
《约檀河之水》1920年发表的处女作《约檀河之水》,是张资平的早期作品,大多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体现了反封建、渴求解放的思想,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是相吻合的,使得他成了前期创造社中仅次于郁达夫的重要小说家。20年代中期以后,张资平小说创作的重点发生了转移,三角、四角乃至多角恋爱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主调,令他红极一时,拥有大批的读者。恋爱小说给张资平带来了广泛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多的批判。
张资平 · 著 -
孝经刊误
《孝经刊误》一卷。宋朱熹撰。该书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熹57岁,主管华州云台观。该书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书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宏)《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文。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月,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窃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陈振孙《书录解题》载该书。注其下曰:“抱遗经于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该书有清康熙中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大梁书院刊钱仪吉辑《经苑》本,清李光廷辑《反约篇》本,清张丙炎辑《榕园丛书》本,清贺端麟辑《西京清麓丛书》本,还有明朱鸿编《孝经十书》本。
朱熹 · 著 -
孝经纪事
《孝经纪事》《孝经》、《论语》,圣贤教人之书也。而《孝经》尤简约,朝廷以此试士,本以圣贤之教教天下,而士但以为考试题目而已。世之劝人为善者,乃至取巫觋语而刊布之,不亦慎乎?古人尊信《孝经》之事,群书所载甚多。今取其见十七史者若干条,抄而刻之,其余更俟续刻焉。咸丰十一年二月。
陈澧 · 著 -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梵名Abhidharma -jn~a^na-prastha^na 。凡二十卷。佛灭后三百年,印度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又称说一切有部发智论。略称发智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与集异门足等六论合称为七论,又六论之义门少,故以足譬喻之,称为足论;本论则文义具足,故以身譬喻之,称为身论。七论为说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本论以说一切有部学说为基本内容,兼论当时部派佛教间争论之各类问题。共立八蕴,分为四十四品,即:(一)杂蕴,说明四善根、四圣果、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等种种法。计有世第一法纳息、智纳息、补特伽罗纳息、爱纳息、无惭纳息、相纳息、无义纳息、思纳息等八品。(二)结蕴,说明三结、五盖等种种结使。计有不善纳息、一行纳息、有情纳息、十门纳息等四品。(三)智蕴,说明圣者断除惑障,而得无漏之智。计有觉支纳息、五种纳息、他心智纳息、修智纳息、七圣纳息等五品。(四)业蕴,说明身、口、意三业所起之善恶诸行。计有恶行纳息、邪语纳息、害生纳息、表无表纳息、自业纳息等五品。(五)大种蕴,就三世说明四大种所造之善恶色法。计有大造纳息、缘纳息、具见纳息、执受纳息等四品。(六)根蕴,就四果及三世说明六根、五根等色法
佚名 · 著 -
赖柏英
《赖柏英》《赖柏英》为林语堂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原型是作者的初恋情人。新洛与赖柏英青梅竹马,长大后产生了深笃的恋情。赖柏英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同新洛一同出国。新洛在外国对初恋情人的刻骨相思,常使他魂不守舍。叔叔的姨太太荒唐地爱上了他,但终未如愿;吴太太的女儿苦苦追求他,终于无成而自杀。在一片迷惘中,新洛爱上了美丽的混血女郎韩星,并与她疯狂地相恋。后韩星受一妓女影响,去追求欧洲男士的肉感和金钱。在经历了相思、狂恋、失恋、困扰等一系列精神挣扎后,新洛终于又再次与赖柏英团聚,找回了曾经美好。
林语堂 · 著 -
孝经集传
《孝经集传》四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该书作于道周受廷杖下狱之时,盖起草于崇祯十一年(1638),完成于十六年(1643)。该书宗旨在于阐明《孝经》五大义:“本性立教,因心为治,令人知非孝无教,非性无道,为圣贤学问根本,一也。约教于礼,约礼于敬,敬以致中,孝以导和,为帝王致治渊源,二也。则天因地,常以地道自处,履顺行让,使天下销其戾心,觉五刑五兵无得力处,为古今治乱渊源,三也。反文尚质,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杨诛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乱常,五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这个宗旨,别其章分,以《礼记》诸篇条贯附丽。该书推阐颇为详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石斋先生经传九种》本,清王德瑛《今古文孝经汇刻》本。
黄道周 · 著 -
梅花道人遗墨
《梅花道人遗墨》元代诗文别集。2卷。吴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吴镇无专集行于世,今传《梅花道人遗墨》2卷,是吴镇乡人钱棻捃拾题画之作,荟粹成编。卷首有钱棻序,序中自称仰承先志,“褒采遗文”,仅得数十纸。卷首别收有1篇《梅花道人本传》。卷上所收的都是诗,按五七言、古近体类编、卷下为词、题画诗数首、题跋若干则。本集所收入的吴镇诗篇,主要是借题画表达了林泉之趣、隐逸之情,《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吴)镇以画传,初不以文章见重。而抗怀孤往,穷饿不移,胸次既高,吐属自能拔俗。”但《四库全书》编者也指出本集的编辑尚有不够慎重之处,比如曾误收入了鲜于枢的诗;对于疑为伪作的画幅上的题画诗,也往往未加甄别。
吴镇 · 著 -
笔花医镜
《笔花医镜》综合类著作。清江涵暾撰。四卷。涵暾字笔花,归安 (今浙江吴兴) 人。早年为官广东,中年始潜心医学,遂采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参以己见,于道光四年(1824) 撰成此书。约五万字。卷一总论四诊八纲,辨表里虚实寒热、内伤外感以及伤寒、时疫诸证; 卷二论述脏腑证治,按脏腑分述内科诸证,阐明各证鉴别及治法,列出补泻“药队”和方剂; 卷三为儿科证治; 卷四为女科证治。本书从临床实际出发,先论后方,无浮泛之辞,纲举目张,层次分明,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医学门径书。有道光四年刊本,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唐步瀛刊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江涵暾 · 著 -
陔余丛考
《陔余丛考》笔记。清赵翼撰。四十三卷。翼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翼有《瓯北诗钞》已著录。是书为作者自黔西乞归后所作,因其为循陔(奉养父母)时所辑,故名。全书五十三万八千字。编次以类相从。作者《小引》云: “余自黔西乞养归……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得四十余卷,以其为循陔(奉养父母)时所辑,故名曰《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编次先后以类相从。 1~4卷论经义,5~15论史学, 16~21卷杂论掌故,22~24卷论艺文,25卷论纪年,26~27卷论官制,28~29卷论科举,30~31卷论风俗名义,32卷论丧礼,33卷论器物,34~35卷论术数及神佛,36卷论称谓,39~43卷为杂考证。是书考史论文,对典章制度,风俗名物,能明辨源流。
赵翼 · 著 -
梅村集[四库本]
《梅村集[四库本]》明末清初诗文别集。吴伟业撰。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清初文学家。此集共40卷,计有诗18卷(五古3卷、七古4卷、五律3卷、七律5卷、五排1卷、绝句2卷),词2卷,文20卷(序7卷、记2卷、神道碑铭2卷、墓志铭1卷、墓表塔铭1卷、传1卷、书铭赞1卷、杂著杂文1卷)。为其弟子顾湄、周瓒所编,始刻于康熙七年(1668),康熙八年刻竣。此即《四库全书》据以著录之本。卷首有卢綋与陈瑚序,并附钱谦益《与梅村先生书》和钱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为10卷本之《梅村先生诗集》所撰序文。此集的诗歌部分分体排列,但各体诗内大致按年编次,可以考订写作日期。几种吴诗注本,如靳荣藩的《吴诗集览》,吴翌凤的《吴梅村诗集笺注》,任光奇的《吴诗校正》,诗目编次悉本此集。程穆衡的《吴梅村编年诗笺注》虽改分体为编年,诗目同样以此集为本。
吴伟业 · 著 -
乘轺录
《乘轺录》地理杂志。北宋路振 (957—1014)撰。一卷。路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今湖南祁阳西)人(一作湘潭人)。淳化进士,官州通判、知州、太常丞。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知制诰路振充契丹国主生辰国信使,率团使辽,次年正月返宋,归撰此文以献朝廷。本篇记载了使团越宋辽边境后沿途地名及地理概况,凡跋涉20天,宿辽20驿馆,才至辽中京大定府(治今辽宁建平西北)。
路振 · 著 -
来南录
《来南录》记行著作。唐李翱撰。一卷,翱字习之,赵郡, (约当今河北赵县)人,一作成纪(约当今甘肃天水)人。贞元进士,历官庐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撰有《李文公集》等。是篇约八百四十字。记其元和四年(809)十月奉命南下,自东都洛阳出发,经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到达广州。记水陆道路、里程、河流顺逆、滞流等甚详,对研究唐代交通有参考价值。有《说郛》本,《唐人说荟》本, 《五朝小说》本等。
李翱 · 著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经研究著作。又名《宣明论方》15卷。金·刘完素(守真)撰于1172年。本书将《素问》一书的病名和症候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总分为18门。卷1~2诸证门,列述煎厥、薄厥、飱泄、臌胀、风消等证;卷3风门;卷4热门;卷5~6伤寒门;卷7积聚门;卷8水湿门;卷9痰饮门、劳门;卷10燥门、泄痢门; 卷11人门;卷12补养门;卷13诸病门,介绍疮疡、瘰疬、疔疮、疥癣、跌打损伤、牙疳、口疮等症证的证治。全书内容系将《素问》所述若干病证予以阐发,并补以方治。刘氏所拟订之方剂,宗张仲景制方之旨,尤多取法于《金匮要略》,但较多地运用寒凉药,如双解表里之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清热解毒之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流派和制方的一大特点。当前流通的15卷本,系后人重予整理者,其中掺入了一些元、明以后的方剂和治法,病证的种类也在《素问》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又从文字来分析,第2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 第4卷之妙功藏用丸; 12卷之荜澄茄丸、初中丸、楮实子丸等,均注“新增”二字,说明当前的流行本已非刘氏的原著面貌。刘氏全面分析《素问》所记载的多种病证,并为之制订了治疗方剂,这种结合临床治疗的方法,为《内经》的
刘完素 · 著 -
古清凉传
《古清凉传》二卷,唐释慧祥撰,约成书于调露元年(679)以后,为一部最早记载佛教圣地五台山(清凉山)的史传。以作者亲身见闻记述了该山的命名、地理环境、名胜古迹、高僧信士登临、佛菩萨显化故事等,可看作一部五台山导游书。后来有北宋僧延一予以扩充,撰成《广清凉传》。《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有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常为说法。”中国佛教徒认为山西五台山即为文殊师利菩萨所在的清凉山。
释慧祥 · 著 -
通志堂集
《通志堂集》诗文别集。二十卷,其中诗四卷。清纳兰性德撰。性德享寿虽短(仅三十一岁),但其生前已刊刻有《饮水诗集》二卷、《饮水词集》三卷,为顾贞观所选定。此本未标明刊刻年月,而贞观自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离京返乡不复出,性德卒于康熙二十四年,是知此本必定于其生前。性德卒后,其师徐乾学受嘱编其全集,序云:“余里居杜门,检其诗、词、古文遗稿,太傅公所手授者,及友人秦对岩、顾梁汾所藏,并《经解小序》,合而梓之,以存梗概,为《通志堂集》。碑志哀挽之作,附于卷后。”此集按五七言、古今体顺序编排,共录五古一百一十首、七古九首、五律十八首、七律二十九首、五排三首、五绝八首、七绝一百二十六首,凡三百零三首,是纳兰所有诗集中录诗最多者。此编刊于康熙三十年。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本影印出版。纳兰诗较平庸,故不如其词集屡有刊刻。合刻诗、词者有清宣宗道光(1821—1850)年间张祥正校刊本,收诗、词各一卷。另《粤雅堂丛书》、《万松山房丛书》中亦收有合刻纳兰诗词集。
纳兰性德 · 著 -
柳氏叙训
《柳氏叙训》又名《柳氏训序》或《柳氏序训》《柳氏家训》,一卷,唐柳玭撰,记叙其祖父柳公绰以下内外事迹,宋以后佚。《新唐书·艺文志二》、《宋史·艺文志二》“史部·传记类”均有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有著录。
柳玭 · 著 -
宜都记
《宜都记》《宜都记》,亦称《宜都山川记》,是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任宜都(今属湖北)郡守时所作。原书已散佚,从唐代开始,陆续有人辑其佚文。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陶宗仪《说郛》等均有辑文。这里所选的三段文字,即参校各本辑文整理而成的。《宜都记》是较早的一部以记述山川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志。其中对长江三峡的描写尤为精绝,为盛弘之《荆州记》写三峡所本,后又经郦道元加以扩充丰富,写进《水经注》。《宜都记》以文学的笔调写三峡山水之美,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虽然全文已散佚,但从仅存的这几段来看,也足以说明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其审美眼光、文字技巧都是相当高明的。唯其如此,才为后人所称引,成为摹写三峡山水的范本。
袁山松 · 著 -
益州记
《益州记》南朝任豫撰。记载古益州地理概貌。
任豫 · 著 -
卢乡公牍
《卢乡公牍》为作者庄纶裔於光绪28至31年任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知县所审案件,卷1至2有详文8件,卷3至4有堂判152件,总计160件。
庄纶裔 · 著 -
沙州记
《沙州记》一名《吐谷浑记》。地理杂志。南朝宋段国撰。不分卷。澍有《蜀典》已著录。原书久佚,今存乃张氏于《太平御览》《水经注》、《初学记》、 《太平寰宇记》、 《北堂书抄》诸书中辑出,共二十二条,亦称“段氏沙州记”。清嘉庆年间张澍编辑。收入《张氏丛书》。道光元年(1821)辛巳新镌。张氏为沙州记作序云:“阿豺自号沙州刺使部,内有黄沙,周回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宋新亭侯段国所纂《沙州记》即唐志之吐谷浑记也。原二卷。今亡佚甚多,特就所见抄之。又录《太平寰宇记》吐谷浑始末目补其阙。”张氏辑录沙州记残文七百三十九字。记述:浇河(城)(东晋末吐谷浑筑城。故址在今青海省黄河南岸贵德县境)。
段国 · 著 -
平平言
《平平言》清方大湜著。作者于咸丰五年(1855年)入胡林翼幕中,同治八年(1869年)任宜昌知府,光绪初,官至直隶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本书四卷,主要为记载作者在四川为州县地方官时治理吏民的心得。内容包括“造福莫如州县”,“造孽莫如州县”、“立法求其可行”及“阅文稿”“拆公文”等居官必读之类的官制经验。此书在清末颇有影响,多次翻刻,并被收入王文韵主编的《牧民宝鉴》中。
方大湜 · 著 -
武陵记
《武陵记》南朝齐、梁时期武陵(郡治今湖南常德市)地区方志。
鲍坚 · 著 -
三秦记
《三秦记》区域志。东汉辛氏撰。存一卷。辛氏本汉代陇西大姓。此书记事不及魏晋, 自《三辅黄图》、 《水经注》至《齐民要术》、 《荆楚岁时记》等多引用其书。至隋唐已佚。王谟从上述四书并《后汉书》注、 《史记》正义、 《文选》注、《艺文类聚》、 《初学记》、 《路史》注等十六部古籍中辑为1卷。内容包括秦汉时期关中山川、都邑、宫室故事,不及魏晋,当为汉人所作,多述灵怪之事,是研究汉代长安地理环境、风俗人情、迷信怪异的第一手资料。魏晋六朝的著述多所征引。原书于唐以后佚亡。
辛氏 · 著 -
今生只活得深情二字
《今生只活得深情二字》《今生只活得深情二字》是梁实秋先生以“情感”为主题的散文集。收录其对爱情的怀念、对故人的感念和对亡友的悼念共三卷。像梁秋实先生一样,不管外物他人如何,始终有一颗千寻之心,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好好感受,感受万物所带给我们的一切;好好去爱,去爱身边美好的东西,不负此心,不负此生。
梁实秋 · 著 -
南雍州记
《南雍州记》南雍州,东晋时侨置襄阳,所治包括今湖北、河南部分地区。《南雍州记》,今所见有王韶之作、郭仲产作、鲍至作三种。王韶之《南雍州记》,史志皆不载,《说郛》辑得六条
王韶之 · 著 -
自怡集
《自怡集》明诗别集。刘琏(字孟藻)著。现存有明初刻本,传本甚稀,弥足珍贵。前有洪武十三年(1380)秦府纪善同邵黄伯生序,后有前翰林园史院编修同郡吴从善哀词。诗1卷。另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赵氏竹影庵抄本,《四库全书》本似也以一种抄本为底本。刘琏是刘基长子,为胡惟庸所胁,堕井死,文名不甚彰显。其实,其诗作尚有一定功力。《四库全书总目》评论:“今读其诗,惟七言律诗颇涉流利圆美,不出元末之格。然仅三首,盖非所喜作。至于五言古体,居集中之太半,皆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殆于驾两宋而上之,以继《犁眉》诸集,可谓不愧其父。而明人罕称道之者,殆转以勋阀掩欤。”如五古《遣兴》3首,《秋日旅怀》,皆是颇堪讽诵之作。陈田《明诗纪事》也说:“潜溪(宋濂)有仲珩,犁眉(刘基)有孟藻,真不愧王谢家儿。仲珩集不传,《自怡集》,得表章于四库宏开之日,幸矣!”
刘琏 · 著 -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
《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古灵宝经」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无上秘要》已引此经。据考本书原为《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中一篇,后单出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经文宣称凡修学而未得道者,皆因本人身负宿对,罪根不释所致,当于三元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修行谢罪之法。其法先请太上老君召出身中诸神,依次向无极天尊及诸方神灵上章陈词,首过谢罪,乞求原宥,据称修行此道可列名诸天,使众真欢喜,万神开宥宿对,披散罪根,「克得神仙」。
佚名 · 著 -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太一救苦护身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演说,宣称太一救苦天尊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世人如遇各种苦难,只须唱呼「太一救苦天尊」之名,念诵圣号。天尊即应化现身,前来救护。
佚名 · 著 -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王力所写的讲述诗词格律基本知识的书。为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 中的一种,收入《文集》 第15卷(据《丛书》 本1977年第2版)。本书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除“引言” 外,共4章: 第1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讲诗词的韵、四声、平仄和对仗的基本知识; 第2章 “诗律”,讲诗的种类、律诗的韵、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对仗、绝句、古体诗; 第3章 “词律”,讲词的种类、词谱、词韵以及词的平仄和对仗; 第4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讲诗词节奏、诗词的语法特点。本书的 “结语” 强调: 任何规律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格律也不能是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但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先要熟谙格律,才能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王力 · 著 -
般若心经略疏
《般若心经略疏》般若心经略疏,一卷,唐明旷述,日本义满跋,内题无略字。
明旷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