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凡六十卷。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异译本。依道挻所作之序载,本论旨在注释八犍度,初译成百卷,惟以北魏太武帝攻破北凉之故,经书、什物皆烧毁,其后零落收拾而仅得六十卷。六十卷中唯注释杂、使、智等三犍度,其余五犍度均已逸失。后世称此论为旧婆沙。新译本则为唐玄奘之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佚名 · 著 -
阿毗昙五法行经
《阿毗昙五法行经》后汉安世高译,一卷。先释四谛,次释五法。
佚名 · 著 -
安晚堂集
《安晚堂集》诗别集。七卷。宋郑清之撰。《宋史·郑清之传》载其“代言奏对,多不存稿。有《安晚集》六十卷”。此集为诗文合集,当时刊于临安。由于清之曾保护过江湖派之中坚陈起,陈在《江湖集》中亦曾收清之诗集。后六十卷本郑集散佚,唯存第六至十二卷,凡七卷,皆为诗,遂为藏书者所宝贵。明末汲古阁毛晋遂据此宋残本影印,称《安晚堂诗集》。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收入《四库全书》。现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古书流通处据毛晋印本影印。民国三年(1914),李之鼎重刻此七卷本,又从《江湖小集》中辑得郑集《补编》二卷,并辑《补遗》一卷、《辑补》一卷,收入宜秋馆所刻《宋人集》的丙编中。
郑清之 · 著 -
安南志略
《安南志略》元黎崱(字景高,号东山、静乐)撰。20卷。主要记述古代交州地区的社会、政治、民族、地理、物产、风俗、文化和越南丁、黎、李、陈4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及与中国宋朝、元朝的往来,辑录有西汉至元朝至元年间历代中国封建王朝给南越王赵陀和丁、黎、李、陈四朝的诏书,处理有关交州问题的奏章和唐派驻交州的刺史、太守、都护的政绩等。该书体例仿中国方志,所记史实,与《元史·安南列传》多有异同,叙述详赡,为研究古代越南的历史、地理和中越关系史的重要参考书。崱为安南爱州(今越南清化)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战败归附元朝,居中国50余年,晚年搜集、整理历代古籍和民间有关越南的文献、材料以及自己见闻,于元统元年(1333)撰成是书。今卷首“地理图”已佚,卷二十“名公题詠安南志”亦仅有标题,实存19卷。该书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载记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介绍。
黎崱 · 著 -
安南奏议
《安南奏议》安南奏议,一卷,不着撰者姓氏。所载为嘉靖时兵部尚书张瓒等会题疏稿及前后所奉诏旨。
佚名 · 著 -
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
《阿閦如来念诵供养法》一卷,唐不空译。秘密部。初有偈,总摄行法,后一一别出。
佚名 · 著 -
爱眉小札
《爱眉小札》书信、日记集。徐志摩遗作。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包括《小曼序》、《志摩日记》、《志摩书信》、《小曼日记》四个部分。《志摩日记》收1925年8月9日至8月31日写于北京的日记和1925年9月5日至9月17日写于上海的日记共25则;《志摩书信》收1925年3月3日至5月27日徐志摩欧行出国前、赴欧途中及在俄、德、英、法、意等国的旅行中致陆小曼的书信11封;《小曼日记》收1925年3月11日至7月17日写于北京的日记共19则。又收入作者像、作者手写爱眉小札之题眉等插图9幅。《小曼序》简述了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经过,情感发展的历程,并说明《爱眉小札》的编辑和出版是陆小曼遵从作者“生前的意见”的产物。本书所载日记与书信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前恋爱的记载。
徐志摩 · 著 -
安邑坊女诗词全集
《安邑坊女诗词全集》安邑坊女:唐朝时期巴陵(今湖南岳阳)一带的女子,生卒年月及事迹皆不详。
-
安锜诗词全集
《安锜诗词全集》倚恃才难继,昂藏貌不恭。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驰誉超先辈,居官下我侬。司仓旧曹署,一见一心忡。 【注释】
-
阿速达经
《阿速达经》闻如是,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皆听我所言致难。父母生子养育哺乳。长大欲令见日月光。父母以天下万物示子。欲令知善恶。诸比丘,如是子以一肩负父。复以一肩负母。至寿竟乃止。复以天珍宝明月珠玉璧琉璃珊瑚。自生禽兽白珠。皆以著身上。尚未足报偿父母恩。父母喜杀生。子能谏止。父母令不复杀生。父母有恶心。子常谏止。
佚名 · 著 -
阿弥陀佛说咒
《阿弥陀佛说咒》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宝积部、涅槃部的一部由阿弥陀(无量寿)如来所说的密咒。
佚名 · 著 -
安磐诗词全集
《安磐诗词全集》竹杖纶巾避俗翁,闭门终日坐高松。抱琴却是无弹处,流水高山一万重。 【注释】
-
安南使臣诗词全集
《安南使臣诗词全集》吉水江头系客舟,缅怀丞相旧风流。堂堂大义勤王日,耿耿孤忠就死秋。北伐自期终复汉,东征谁谓竟亡周。一身独任纲常责,肯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
-
安福郡主诗词全集
《安福郡主诗词全集》一段风流态,青青独可亲。沿堤看去客,融水望归人。滴露如虫泣,含烟似頞颦。半开还半合,窥尽满江春。 【注释】
-
安璲诗词全集
《安璲诗词全集》关云漠漠关雪堆,北风惨惨山木摧。长河冰合马蹄滑,沙塞日落胡笳悲。自恨少小系军籍,愁枕金戈眠不得。苦寒苦饥不敢言,谁人不畏将军律。中宵愁叹何纷纭,犹将膏血输将军。将军好服黑
-
唵囕香公诗词全集
《唵囕香公诗词全集》暗壁通花气,虚楹覆竹阴。乱云双树寂,一雪万山深。永夜枯僧定,寒空古佛心。断猿风外啸,隐隐落层岑。 【注释】
-
敖英诗词全集
《敖英诗词全集》蜀栈青骡不可攀,孤臣无计出秦关。华清风雨萧萧夜,愁杀江南庾子山。 【注释】
-
昂吉诗词全集
《昂吉诗词全集》春塘水生摇绿漪,塘上垂杨长短丝。美人荡桨唱流水,飞花如雪啼黄鹂。 【注释】
-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三卷,唐善无畏译。
佚名 · 著 -
阿吒婆呴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
《阿吒婆呴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一卷,失译。与幻师咒缘起同,而说咒人,及咒,皆不同。
佚名 · 著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失译。
佚名 · 著 -
阿吒薄呴付嘱咒
《阿吒薄呴付嘱咒》一卷。失译。
佚名 · 著 -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与《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止有华言四十八句
佚名 · 著 -
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
《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在给孤独园,观自在菩萨说真言曰:唵,阿噜力迦(半音呼之)娑页(二合引)诃(引)此是一切莲华部心,次说种种曼荼罗法,画像法,护摩法,持者生极乐国。
佚名 · 著 -
安乐康平室随笔
《安乐康平室随笔》《安乐康平室随笔》6卷,近人朱彭寿撰。成书于1939年,次年排印问世。“安乐康平”4字,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除夕清廷颁赐朱彭寿春联中语,因即以此名其室,并称其书。此书是在《寿鑫斋丛记》成书之后撰纂的一部笔记,据作者自序说,此书“或谈近事,或溯旧闻,或述家风,或抒己见,兴之所至,信笔即书。”这部笔记比《旧典备征》所记题材更为广泛,除朝章典制、人事旧闻外,还兼及诗词、对联、文字音韵、版本目录、古钱币书画等方面的记载和考订。如第5卷中对清朝官撰诸书记事的歧异之处提出质疑或纠谬;第2卷对清代考试制度的某些情况的记述等,都可资考证;第6卷对《清儒学案》一书的编纂过程有详细的叙述,作者自始至终参与此书编撰工作,最后由他总其成,所记述十分可靠。书中有些考据可以增广见闻,如第4卷对某些书名和学者的斋名、堂名的出典进行了考证,谓蒋光煦的《别下斋丛书》语本《困学纪闻》;翁方纲的“复初斋”典出《庄子·缮性篇》;钱大昕的“潜研堂”典出《后汉书·班固传》;魏源的“古微堂”出自陆龟蒙《复友人论文书》;俞樾的“春在堂”则因为馆选时诗中有“花落春仍在”句,受阅卷大臣曾国藩的激赏,所以因事立名,等等。作者一生专嗜
朱彭寿 · 著 -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一卷,失译。秘密部。
佚名 · 著 -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布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业品第四。阴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缘种品第七。净根品第八。结使禅智品第九。三十七无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禅定品第十二。杂定品第十三。三十七品第十四。四谛品第十五。杂品第十六。
佚名 · 著 -
阿毛姑娘
《阿毛姑娘》《阿毛姑娘》是丁玲早期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生活在城乡交界处的姑娘面对外界诱惑而心理失衡最后自杀而亡的故事。丁玲通过阿毛的心灵之声,道出了中国农村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动荡的焦虑,在落后的传统观念压抑人性下中国现代农村妇女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也为人们抖落了潜藏在惶恐不安的灵魂中的各种隐秘,尤其是因自我丧失、人性异化、灵魂无所依托所致的痛苦和焦虑,也正是这些心灵之声透露了丁玲对生活从容的观察和大胆的思索。阿毛是丁玲笔下的一个鲜明的人物。时至今日,阿毛的文化选择仍然为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丁玲 · 著 -
阿育王刻文
《阿育王刻文》又称阿育王法敕。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敕令于磨崖、石柱等所刻之教法诰文。刻文年代约为西元前二五○年。所用文字是接近梵文与巴利文的一种方言。今发现者计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根、石窟刻铭及石板等五种。除小磨崖法敕有阿育王之名外,余皆刻以天爱喜见王(梵Deva^nam!priya priyadras/i ,巴Deva^nam!piya piyadassin )之名。此种法敕刻文,所在范围甚广,几遍及全印度。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中屡次提到的石柱即指此,其后湮没,世人遂无知之者。直至西元一三五六年,回教王菲罗兹夏尔(Fi^rozSha^l)在距离德里(Dehli )一百六十余公里及六十余公里处各发现一根石柱,并将之移至德里。至百年前为英领东印度协会之霍尔上尉(CaptainHoare)所注意,尔来又陆续于印度、尼泊尔、阿富汗等地发现。后经普林斯(Prinsep)苦心研读,至一八三七年得以确认为阿育王刻文,遂为印度史及佛教史之研究,大放异彩。
佚名 · 著 -
安阳
《安阳》《安阳》一书是李济先生晚年对殷墟十五次发掘以及后续殷墟发掘资料研究的一本总结性著作,它不但结合文献记载和小屯文化的层位关系,确定了这一带是商朝后期的自盘庚迁殷直到商纣王灭亡这一时期的都城,而且还发现了商代的宫殿遗址和帝王的大墓以及各种类型的墓葬、祭祀坑、车马坑以及铸铜、制骨作坊等重要遗迹。殷墟出土了大批包括珍贵的甲骨卜辞(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为研究殷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书是作者在79岁高龄时撰写的其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安阳》一书共分为十五章,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李济先生在1928年至1937年主持安阳殷墟的15次发掘及其后殷墟发掘资料的研究和出版。这些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确立了殷商文明是整个东亚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文明,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考古发掘之一。
李济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