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文学网
阅读主题

按首字母为“A”查询

  • 艾可叔诗词全集

    《艾可叔诗词全集》醉却长年懒着篙,聊依山市泊江皋。船收蒲席风初定,人卧芦花月正高。时有沙禽惊客梦,厌听枥马龁空槽。晓来细雨秋烟湿,意思三分是楚骚。 【注释】

  • 艾性夫诗词全集

    《艾性夫诗词全集》玉兔不可罝,金乌不可笼。蜉蝣问鹤年,槿花笑松风。郿坞不救卓,铜山终饿通。玉儿误东昏,绿珠累石崇。谁信贪心苦,俄成旋踵空。既无九转丹,又非千岁翁。荣枯同一梦,蝼蚁大槐中。

  • 艾申诗词全集

    《艾申诗词全集》夹道苍松六月寒,尘埃只隔白云间。重游恰是十年后,往事空惊一梦间。杰阁漫夸新卜築,危亭不似旧跻攀。凭谁说与矮师叔,投老求分一半山。 【注释】

  • 安鏖诗词全集

    《安鏖诗词全集》漠漠烟横草树青,依稀风景似兰亭。小桥疏竹人沽酒,曲径落花僧掩扃。 【注释】   

  • 安丙诗词全集

    《安丙诗词全集》凌晨走马过花后,先玩玉盆次石门。细想张良烧断处,岩间伫立欲销魂。 【注释】   

  • 安昌期诗词全集

    《安昌期诗词全集》蕙帐将辞去,猨猱不忍啼。琴书自为乐,朋友孰相攜。丹灶非无药,青云别有梯。峡山余暂隐,人莫拟夷齐。 【注释】  

  • 安德裕诗词全集

    《安德裕诗词全集》迹自青门远,田衣贲在躬。旧房千峤外,归棹五湖东。地力薑畦沃,年支芋盎充。从支乃荣道,一与祖心同。 【注释】  

  • 安分庵主诗词全集

    《安分庵主诗词全集》十五日已前,天上有星皆拱北。十五日已后,人间无水不朝东。已前已后总拈却,到处乡谈各不同。 【注释】   

  • 阿弥陀经义疏

    《阿弥陀经义疏》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二)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之理。(三)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四)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

    元照 · 著
  •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宋元照述,戒度记并序,法久跋,有刻经回向,排科冠上。

    元照 · 著
  • 阿弥陀经句解

    《阿弥陀经句解》阿弥陀经句解,一卷,元性澄句解并后序,明方道成序,附往生呪。

    湛堂性澄 · 著
  • 安广县乡土志

    《安广县乡土志》志书。光绪末年造送本,不著修纂时间、姓氏。记述简单,别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

    佚名 · 著
  • 安平县杂记

    《安平县杂记》正月元旦,各家均梳洗更换新衣服。自子刻起,至卯刻止,开门焚香点灯烛烧纸(俗名烧金。用半粗幼纸裁长六寸、阔四寸、盖苏木膏寿字印于其上,中间安锡箔约二寸许,拭以槐花,使成黄色,名曰寿金。有大花、二花之分,每百叶大钱十六文至十四文不等)。贴新桃符,放爆竹,列各样糖料于盒以供神(糖料有寸金枣、花生粒、桔红糕等名目)。

    佚名 · 著
  • 敖陶孙诗词全集

    《敖陶孙诗词全集》学道欠定力,一寒便生嗔。古为雪埋腰,定知英雄人。去为百钱游,得酒不濡唇。惨澹行歌归,仰面东南云。纷纷过车马,寂若有不闻。退坐茆檐底,徒有豪气存。

  • 安如山诗词全集

    《安如山诗词全集》将军精悍姿,齿齿碎铁石。在昔童稚中,但闻饱经术。纵横骋柔翰,丹雘间金碧。有司塞明诏,敝邑屈词伯。芹香春水生,冠玉侍重席。脱略章句陋,搜抉穷理窟。未及文化成,其如王土窄。丈夫报

  • 阿弥陀经略解

    《阿弥陀经略解》阿弥陀经略解,一卷,明大佑述并序,弘道后序。 亦称《阿弥陀经略解》。佛典注疏。明大佑撰。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因感于“经文简约,佛旨玄微,持诵虽多,研详实寡”,故于前贤之著述,如宋代孤山、灵芝等诸师之疏记,以及唐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并余经论,略申援引,撰成《略解》一书,以方便初学者。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蘧庵大佑 · 著
  •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附往生呪,明大佑述,传灯钞并序,无尽灯僧跋。

    蘧庵大佑 · 著
  •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阿弥陀经疏钞事义,一卷,明袾宏述。

    祩宏 · 著
  •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阿弥陀经疏钞问辩,一卷,明袾宏述,附续问答。以上三种出云栖法汇,见新编续藏。

    祩宏 · 著
  •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四卷,明古德演义,智愿定本,清惟诚重刻序。

    佚名 · 著
  • 阿弥陀经疏钞撷

    《阿弥陀经疏钞撷》阿弥陀经疏钞撷,一卷,明袾宏疏钞,清徐槐廷撷并序,附应验及玉峰大师要语。

    祩宏 · 著
  • 阿弥陀经已决

    《阿弥陀经已决》阿弥陀经已决,一卷,明大惠释,弘证序,徐波跋,日本白卍山跋。

    灵源大惠 · 著
  •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三卷,明智旭要解,清达默造钞并序,达林参订,莲村序,莲蕊重刻跋。

    智旭 · 著
  •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凡三十卷。印度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与竺佛念共译于建元十九年(383)。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乃阿毗达磨发智论之异译本。犍度,意译为聚,积聚之义。以其篇章共有八聚,故称八犍度论。

    佚名 · 著
  •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北朝庾信作。这是作者被迫留滞北朝后写的。他在序中说:“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作者在赋中追溯故国梁朝兴亡的经过和原由,深刻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沉痛感情。比如赋中描写西魏攻破江陵后的情景:“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于是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淹泣,向关山而长叹。”把江陵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流离迁徙的惨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作者也在赋中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之痛:“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月复始,逼迫危虑,端忧暮齿。”笔墨间流宕着难以尽言的故国之思和乡关之情。这篇赋多用典故成语。作者善于选用适当的故实巧妙地表达自己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意蕴含蓄,而无晦涩之弊。通篇骈体,由于句式的束缚,有时在用事造句上不免牵强。赋的情调悲苦而不伤于纤弱,具有一种苍凉的意绪。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指的就是这篇作品。

    庾信 · 著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梵名Abhidharma -nya^ya^nusa^ra 。凡八十卷。印度众贤造,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又称随实论、俱舍雹论。略称顺正理论、正理论。共计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分为八品:(一)辩本事品,明示蕴、处、界之三种,摄一切法。(二)辩差别品,明示二十二根之差别,论破无因、一因、不平等因等之计执。 (三)辩缘起品,明示三界、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四生等,及中有、十二因缘、有情非情之世间相等。(四)辩业品,辩说诸业。(五)辩随缘品,说明烦恼。(六)辩贤圣品,叙述贤圣之行果。(七)辩智品,说明断道。(八)辩定品,辩说诸定。本论以有部之立场,论破世亲之俱舍论,为宣扬有部宗义之书,亦为研究俱舍论所不可或缺之著作。

    佚名 · 著
  • 爱之焦点

    《爱之焦点》《爱之焦点》写于1922年。Q先生与他表姐N早在小学时候就相爱,后来Q到外地谋生,写信给N表达自己的思念,并勉励她坚定信念,勇敢地追求爱情。然而N经不起物质欲望的诱惑,终于违心嫁给了M。此后不久,M病逝了,Q已与别人定亲,N念起往事,无限感伤。

    张资平 · 著
  • 阿耨颰经

    《阿耨颰经》佛说阿耨颰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与中阿含经之阿奴波经同本。说提婆达多,断善根堕于地狱,及说如来大人之根相。

    佚名 · 著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凡十六卷。印度提婆设摩(梵Devas/arman ,意译天寂、贤寂)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识身足论。略称识身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乃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说明识心与肉身相应具足,应如法修行。有七千颂,分为六品,即:目干连蕴、补特伽罗蕴、因缘蕴、所缘缘蕴、杂蕴、成就蕴。初品论破目干连之过去无体现在有体说,建立说一切有部之教义;第二品论破补特伽罗论者之有我说;第三品以下叙述教义,显明我空法有之说。

    佚名 · 著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梵名Abhidharma -prakaran!a-pa^da 。凡十八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品类足论。略称品类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系因五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虽众多而流类不同,本论乃随品类,而条贯义理,收摄一切法,周圆满足而不乱。计分八品,即:辩五事品、辩诸智品、辩诸处品、辩七事品、辩随眠品、辩摄等品、辩千问品、辩决择品。本书之异译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与菩提耶舍合译之众事分阿毗昙论(分十二卷八品,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玄奘译之尊者法救造五事毗婆沙论、法成译之萨婆多宗五事论。

    世友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