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话萤窗异草
《白话萤窗异草》笔记小说集。清浩歌子著。十二卷。凡初编四卷,二编四卷,三编四卷。一百三十六篇。《八旗艺文编目》云:“满洲庆兰著。庆兰字似村,庠生,尹文端(继善)公子。”全书以记述奇闻异事为主,主人公常为狐精神鬼,花木妖魅。如《青眉》记狐女与竺姓皮匠相恋,狐女相夫立业,与恶势力斗争,《秦吉了》写小鸟秦吉了助书生梁生与豪门丫环相恋,嘱梁生破棺救出遭毒打而死的丫环,使其复活,遂成美满姻缘。此类篇章,赞扬忠贞爱情,谴责邪恶势力,颇具进步意义。然《天宝遗迹》记端五等入骊山背阴处石洞,见一青色玉屏,上有隶书,谓妃子避暑于此,洞忽巨响,诸人逃出后均暴死,遂封之,后亦无问津者,则纯为志怪之作。虽内容和形式步趋《聊斋志异》,但针砭现实之精神,艺术表现之工力,均相去甚远。有光绪年间上海申报馆铅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上海通俗图书刊行社铅印本。近有1980年齐鲁书社排印本、198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庆兰 · 著 -
捕蝗考
《捕蝗考》捕蝗专书。一卷。清陈芳生撰。成书于清顺治四年(1648年)或稍前。陈芳生,字漱六。生卒不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本书分“备蝗事宜”和“前代捕蝗法”两部分。“备蝗事宜”共十条。其中,前三条抄录徐光启于明崇祯元年著《屯盐疏》“除蝗”部分的第九条中前三项,后七条全部抄录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三。“前代捕蝗法”在形式上以宋元明三代史实置于所抄录徐光启《屯盐疏》之前,事实上,宋代的《宋熙宁诏书》抄自《救荒活民书》。
陈芳生 · 著 -
驳建立孔教议
《驳建立孔教议》近代章炳麟撰。发表于1913年12月《雅言》第1卷第1期。该文针对袁世凯的“尊孔祀孔”和康有为等建立孔教会、定孔教为国教等复古逆流,指出“近世有倡孔教者,余窃訾其怪妄”,表示了反对“立孔教为国教”的鲜明态度。客观评价了孔子,给予其历史应有的地位。作者指出:“中土素无国教”,“盖自伏羲炎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人思自尊,而不欲守死事神,以为真宰。此华夏之民,所以为达”。提出孔子原本应是学校诸生尊崇的对象,“犹匠师之奉鲁班,缝人之奉轩辕,胥吏之奉萧何”。他是学子所尊崇的老师,但不是供于清庙、圜丘的神灵,故不应以神祇灵鬼事之。中国素无宗教,“禘之说孔子不知”。“孔子亦不语神怪,未能事鬼”。认为孔子对于中国历史的功绩主要在于:“制历史、布文籍、振学术、平阶级”。因此,“孔子于中国为保民开化之宗,不为教主。世无孔子,宪章不传,学术不振,则国沦戎狄而不复,民陷卑贱而不升。”针对康有为等人建立孔教是对西方宗教的抗衡的说法,指出:“欲立孔教者,是忘孔子所以当尊,而以不当尊者坫之。”而欲建树孔教,以抗衡耶稣路德之法,更是“犹素无创痍,无故灼以成瘢”。进而指出
章太炎 · 著 -
八卦拳学
《八卦拳学》孙禄堂编著。出版时间不详。《自序》日期为1916年11月。全书共分二十三章。其中第六至第十七章图解说明了八卦掌起势、单换掌、双换掌、狮子掌、返身掌、顺势掌、队掌、平托掌、背身掌、风轮掌、抱掌等基本掌法的具体练法。作者在书中首次总结提出“初学入门三害”和“入门练习九要”。这些见解被后世八卦掌和形意拳习传者奉为准则。书中以易理参解拳理,并以卦数、卦形和卦名比附于人体与掌法,将八个基本掌法依卦取象为狮形、麟形、蛇形、鹞形、龙形、熊形、凤形、猴形。
孙福全 · 著 -
宝镜三昧本义
《宝镜三昧本义》一卷。清代行策撰。以宝镜三昧、偏正回互、三叠分卦、五变成位、二喻显法、六爻摄义等六种图说,揭示重离六爻、偏正回互之精义,又详解五位说。收入《续藏经》。
行策截流 · 著 -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唐代僧百丈怀海(720~814)撰。据全唐文卷四六六陈诩所撰之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并序谓,百丈语录之编集者为门人神行梵云,然百丈语录曾一度散轶,至明代始再行编印,而编者姓名不详。本书今分别以语录、广录等名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四家语录卷二、卷三),及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一、卷二。内容皆系长文之垂示,百丈引用报恩、涅槃、迦叶、宝积等经,及宝志、傅翕、僧肇等人之语句,并论述华严、金刚、般若等经之说,由此诸说可略窥百丈思想之一斑。
百丈怀海 · 著 -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凡四卷。又作白云守端和尚广录。宋代僧白云守端(1025~ 1072)撰,处凝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本书系守端之弟子编集守端于其所建江州(江西)之圆通崇胜禅院、承天禅院及舒州(安徽)法华山证道禅院、龙门山乾明禅院、兴化禅院、白云山海会禅院等六处之语录,以及祖堂纲纪序、偈颂、颂古一一○则等。
白云守端 · 著 -
博山篇
《博山篇》《博山篇》是唐代由黄应妙编著而成。该书是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其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系中国古代风水勘舆书籍中很具权威性的名著,地理人子无不习之。
黄妙应 · 著 -
办案要略
《办案要略》清代的地方长官和司法人员中有相 当一部分人不熟悉法律。作者撰写《办案要略》旨在介绍办案经验,以增长官吏的办案知识,故内容颇求务实。全书的篇目为:论命案、论犯奸及因奸致命案、论强窃盗案、论抢夺、论杂案、论批呈词、论详案、叙供、作看、论作禀、论驳案、论祥报、论枷杖加减和论六赃。综合其内容主要可分三部分:勘验与定罪、量刑与执行、处理各种法律文书。作者认为,勘验与定罪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故常把此两者联系起来论述。主要有光绪十年(1884)元和张廷骧 刊行的《入幕须知五种》本和群众出版社 1987年出版的注译本。
王又槐 · 著 -
百喻经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
僧伽斯那 · 著 -
别牧纯禅师语录
《别牧纯禅师语录》一卷,清 纯说,福月等编,慧辂序,有行实。青原下第四十世,嗣迳庭宗。依驹本增入并印。
佚名 · 著 -
白云山翁诗词全集
《白云山翁诗词全集》忆分司时节,秋雨正连天。官路满篙流水,舟楫驶如川。陌上漫漫泥潦,徙远马*人倦,堪赋去来篇。雪冷梅花萼,春早绿杨颠。问东君,春几许,为君怜。浮生恍如蝶梦,栩栩羡高贤。客里渐磨岁月,两
-
百法论显幽钞
《百法论显幽钞》百法论显幽钞,二十卷,唐从芳述,存卷一末、二末、七末,日本定胤题记(后二卷)。
佚名 · 著 -
百法明门论论义
《百法明门论论义》百法明门论论义,一卷,明德清述,内题百法论义,即性相通说卷上,(卷下在甲二套)出梦游集卷四十六,古本卷三十四。嘉续三八重出,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原缺。收于卍续第七十六套第五册。
德清 · 著 -
百法明门论纂
《百法明门论纂》百法明门论纂,一卷,明广益纂,德清手批,刘起相序,方远题后,程开裕后序。
佚名 · 著 -
百法明门论赘言
《百法明门论赘言》百法明门论赘言,一卷,唐窥基注解,明明昱赘言,相宗八要解第一。
明昱 · 著 -
百法明门论直解
《百法明门论直解》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二。
智旭 · 著 -
补续高僧传
《补续高僧传》佛教史书。明河明撰。二十六卷。书首有范景文等序四篇,书末有毛晋跋等三篇。此书由河明弟子道开整理,毛晋佐助刊行。体例依《宋高僧传》,按僧人“德业”分为十科(其中“读诵”改为“赞诵”),即:(1)译经篇(卷一),正传十二人,附见三人;(2)义解篇(卷二至卷五),正传一百零二人,附见十三人;(3)习禅篇(卷六至卷一六),正传二百四十二人,附见二十七人;(4)明律篇(卷一七),正传十人,附见二人;(5)护法篇(卷一八),正传十五人,附见六人;(6)感通篇(卷一九),正传三十四人,附见四人;(7)遗身篇(卷二○),正传十三人,附四人;(8)赞诵篇(卷二一),正传六人;(9)兴福篇(卷二二),正传十三人;(10)杂科篇(卷二三至卷二六),正传九十九人,附见十三人。合计正传五百四十八人,附见七十三人。在“习禅篇”的一部分传后有“系曰”,为作者评论;其他篇中有些传后有“河明曰”按语;在某些传后尚有不署名的按语和引用的参考资料,似是道开所加。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佚名 · 著 -
宝庆四明志
《宝庆四明志》南宋地方志。庆元知府胡榘修,方万里、罗濬撰。二十一卷。始撰于宝庆三年(1227),成书于绍定元年(1228)。四明即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是书据张津《乾道四明图经》重加增订,依其体例,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山、水、产、赋、兵、人、祠、遗等九门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卷以下为鄞、奉化、慈溪、定海(今宁波市东北)、昌国(今舟山市)、象山各县志,每县俱自为门目,不与郡志相混。内容详备,叙述严谨,为后来修志者所根据。有绍定后至咸淳八年(1272)事迹,当系后人增续。今通行本为清咸丰四年(1854)徐氏烟屿楼校本。1950年故宫博物院曾将其所藏宋刊本影印出版。
罗濬 · 著 -
般若灯论释
《般若灯论释》凡十五卷。又称般若灯论释、般若灯。清辨(梵Bhavya )着,唐代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为清辨自中观自立派(梵Madhyamaka -sva^tantrika )之观点,对龙树中论各章加以注释而成者。本书之思想特征系以严守龙树以来中观学者之传承为其本位,故不仅处处论破外道及小乘各派之邪见,且批判同是中观派的佛护论师之学说。另一特点即针对瑜伽派之立场,本论之主张一反历来中观学者之观点,尤以对世俗谛与胜义谛之见解更是大异其趣。此外,本论之作者擅长运用因明论理,全书之中,论式结构锐利巧妙,宗因喻各支完备整然,并以之击破反对论者之立义;此为本书另一特点。本论之梵文原本今已不存,汉译本颇不完备。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中,题为般若灯根本中论颂(梵Prajn~a^ -pradi^pa-mu^lamadhyamaka-vr!tti ),迄今犹存,较汉译本受学者之重视。本论之注疏较著名者有观誓(梵Avalokitavrata )之般若灯疏(梵Prajn~a^pradi^pa -t!i^ka^ ),为了解印度末期中观派与瑜伽派之重要资料。
清辨 · 著 -
百字论
《百字论》一卷,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一论有百字,故名百字论,破我见等。译师之归敬颂曰:‘我今归依聪睿师,厥名提婆有大智。能以百字演实法,除诸邪见向实相。’
提婆 · 著 -
波斯教残经
《波斯教残经》波斯教残经由敦煌莫高窟发现,是藏经洞藏本,今归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编入佚籍丛残十五。残写经一卷,前半已缺,佚后半完好。然无后题,吾友临川李君证刚翊灼,以其中专阐明明暗之旨,证以景教三威蒙度赞有合处。遂定为景教经典,然考大祆摩尼与景教颇类似,未易分别。且皆由波斯流入中土,故姑颜之曰波斯教经。以俟当世之宗教学者,考证焉。宣统三年三月上虞罗振玉记。
佚名 · 著 -
避寇集
《避寇集》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名浮,幼名福田, 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曾任中央文 史馆副馆长,浙江文史馆馆长,晚年为浙江大学教授。著有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复性书院讲录》、《尔 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等。本书为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于1937-1941年期间所作。当时因抗日战争爆发,马一浮先生由桐庐经赣、桂辗转避地至四川,故自编为“避寇集"
马一浮 · 著 -
表度说
《表度说》一卷。明熊三拔(1575—1620)撰。熊三拔,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传教士。万历三十四年来华,随利玛窦习汉语,成为利氏的重要助手。后协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行星说,并测量北京经度,制造取水蓄水诸器。万历四十四年被逐,卒于澳门。《表度说》是明末中西文化会通之际传入中国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历算著作,主要介绍了西方圭表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原理和用圭表进行具体实测的操作步骤,体现了西方天文学公理化的论证思路。特别是书中关于“横表”立表准则和测量规律,以及柱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是明末首次引进。
熊三拔 · 著 -
北溪字义
《北溪字义》南宋学者陈淳的重要伦理学著作。原名《字义详讲》,又称《四书字义》、《四书性理字义》、《经书字义》、《北溪陈氏字义》。约成书于宋宝庆二年(1226年)。是陈淳学生王隽根据陈淳晚年讲学笔记整理集编,由陈淳“笔削”修改而成的。此书是理解朱熹《四书集注》的重要参考书。分上、下两卷,共26条目。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中选取若干重要范畴,逐一加以疏释论述。全书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激烈抨击陆学,维护朱学立场。《北溪字义》承袭了程朱的天理论,说“未有天地之先,固先有是理。” (《北溪字义·道》)把具有伦理属性的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
陈淳 · 著 -
伯牙琴
《伯牙琴》宋末元初邓牧著。一卷。以“伯牙鼓琴”故事作为书名,是因作者认为知音难遇,故以俞伯牙自命,希望世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被琴绝弦”,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原有诗文六十余篇,现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序中称知音难觅,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书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初步的民主思想。《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帝王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二戒》篇影射元统治者为“狗”,指出人不能对“狗”妥协。《见尧赋》等篇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长治久安社会,提出“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理想。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
邓牧 · 著 -
本草择要纲目
《本草择要纲目》本草类著作。清蒋居祉辑。二卷。居祉,字介繁,新安(今属安徽)人。博学多识,兼通医学。蒋氏认为 《本草》、《素问》、《难经》并重。鉴于各家本草繁芜不精者多,应使繁简适宜,选择必用要药三百余种编辑而成。其子澣于康熙十七年(1678)最后成书。内容以寒、热、温、平四性分类。每味列有气味、主治、相恶、相反等项,详加说明。凡药物稍僻者,详其出产、形状、制法、收法等。摘录精当,条理井然,对药物功效、应用等论述颇有见地。此书后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丛书中。有康熙十七年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 上海世界书局 《珍本医书集成》排印本。
蒋居祉 · 著 -
本草新编
《本草新编》成书于1687年。清代陈士铎撰,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翻刻本(卷1刻本,卷2、卷3、卷4、卷5均抄本)。该书采用问答的形式,讨论药物的临床应用,配伍等。主要是著者的心得,体会及个人见解,回答问题详尽而透彻。书中某些药其炮制与药性有关时,方提出来进行讨论。书中认为古人常提出的“饭上蒸”,是为了克服忌铁锅而又要用铁锅,采用的补救方法。对酒制白芍,乳制茯苓,首乌熟用和黄芪蜜炙等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芍药正取其寒以凉肝之热,奈何以酒制,而使之温耶”;茯苓“若过用乳制,则通利之性反失”;“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何首乌“蒸熟能黑须发,但最恶铁器,凡入诸药之中,曾经铁器者,治其以前味,绝无功效……惟生首乌治疟,实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尽知也,虽然首乌蒸熟以黑须发,又不若生用之尤验,盖首乌经九蒸之后,气味尽失,又经铁器全无功效矣,不若尽以石块敲碎,晒干为末……共捣为丸,全不见铁器,反能乌须发……有些体轻之药如淫羊藿,蒲公英等,需用剂量大,体轻占体积大不好携带,该书提出制成煎膏,缩小体积,以便于带出,配方用。例蒲公英“夫蒲公英煎膏,实可出奇
陈士铎 · 著 -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周岩 · 著 -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全称《佛说般舟三昧经》,亦称《三昧经》。佛教经典。东汉支娄迦谶译。一卷。“般舟”,梵文Pra-tyut panna的音译,意为“出现”、“佛立”。“般舟三昧”,即“佛立三昧”,佛教禅法的一种。本经主要述说修持般舟三昧之法,谓一心念佛,观想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会见佛,死后往生极乐世界。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般舟三昧经》三卷(一说为支娄迦谶所译)、东汉失译《披陂菩萨经》、隋阇那崛多译《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载于《金藏》及《高丽藏》。
佚名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