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泥洹经
《般泥洹经》闻如是,一时佛游於王舍鹞山。从大众比丘。比丘千二百五十。时摩竭王阿阇世。与越祇不相得。众臣议言:越祇自恃国富民众。地沃野丰多出珍宝。不首伏我。当往攻伐。国贤大臣名曰雨舍。梵志种也。王命使行。稽首佛足。敬问消息。兴居轻强气力游步。德化日昇。言阿阇世。与越祇有憾。众臣之议。欲往攻伐。愿闻众祐。有以教之。大臣受命。即严车五百乘。骑二千步人二千。行诣鹞山。到小道口。下车步进。见佛欢喜。貌色恭辞。气重揖让毕长跪言:摩竭王阿阇世。稽首佛足。敬问消息。兴居轻强气力游步。德化日昇。佛言甚善。王与国人及汝皆安不。雨舍白言:王与越祇有憾。众臣之议。以彼自恃国富民众。
佚名 · 著 -
边元鼎诗词全集
《边元鼎诗词全集》梧桐叶凋辘轳井,万籁不动秋宵水。金杯泻酒艳十分,酒里华星寒炯炯。须臾蟾蜍弄清影,恍然不是人间景。金波谈荡桂树横,孤在玻璃千万顷。玻璃无限月光冷,澒洞一色无纤颖。清风飒飒四
-
笔势论
《笔势论》中国古代书学论文。又名《笔势论十二章》。晋王羲之撰。十二章。亦有人怀疑此文非王羲之所作。收入唐代韦续的《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未标作者,且说“不知何代所辑”。孙过庭《书谱》曰:“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本文开篇即言明此文是给其子子敬学书而作:“略修《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总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提出“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创临章第一》),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此处指临摹而言,与王羲之重“意”的思想并不矛盾。亦提出“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启心章第二》)的命题,注重“启心”。另对书法之形体结构、点画笔法、笔画布局、运笔神采、学书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
王羲之 · 著 -
笔髓论
《笔髓论》唐虞世南著。论述书法艺术,分《原古》、《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认为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客观自然,其“动静”禀于“阴阳”之气,其形体模拟“万物”之象;又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家审美思维的重要,认为领悟书法之美须资于“神遇”、“心悟”。若“心悟于至妙”(《契妙》),则“书契于无为”、“契以天真”。能在“至微至妙”的审美思维统帅下,自然而然地臻于妙境,不假勉强造作,亦非言语所能说明。因而强调作书时须“引兴”、“取兴”,激发、保持审美兴会,“兴尽则已”(《释草》)。作书前须“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使心“契于妙”(《契妙》),达到兴会淋漓、审美思维积极活跃的妙境。审美思维之重要,犹如国之君,其“妙用无穷,故为君也”,而“手为辅”(《辨应》)。“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释真》)。强调书法中和之美,“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则冲和之谓也”(《契妙》)。收入康熙静永堂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全唐文》,二本文字略有不同。
虞世南 · 著 -
笔法记
《笔法记》山水画论。一作《山水受笔法》、《水山录》。 五代荆浩。 一卷。 约920年。 有《画苑》本、《书画谱》本、《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收入。著者假托在太行山洪谷石鼓岩间遇一老人的答问,谈论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实为著者对东晋至隋唐五代的山水画创作经验进行总结。通篇借与石鼓老叟对话,来阐明画理,立论精辟, 分析透彻。 提出画有“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以此作为山水画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提出“似者, 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 气质俱盛”的见解;从品评标准和表现要求方面提出“神”、“妙”、“奇”、“巧”的“四品”; 用笔方面的“筋、 肉、 骨、气”的“四势”;指出画分“有形”和“无形”的“二病”。 认为“山水之象, 气势相生”,“写云林山水,须明物像之原”,“随类赋彩, 自古有能”而“水晕墨章”兴于唐代。通过“古松赞”说松树“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乃有“君子之风”。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为中国山水画论较完整的理论著作。
荆浩 · 著 -
辨惑编
《辨惑编》元明之际学者谢应芳著,共4卷15篇,另附录1卷(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旨在维护儒家纲常名教,反对崇拜佛教、道教和求神问卜等时俗弊端。《四库全书提要》说,谢氏“因吴俗信鬼神,多拘忌。引古人事迹及先儒议论,一一条析而辨之。”其目的在于“能因风俗而药之,用以开导愚迷,其有益于劝戒。”谢氏认为惑民之说,莫大乎老、释,崇信佛、道有害无益;祈祷鬼神是伤风败俗、费事殚财,违背圣贤古训的异端,要求人们废除神祠。在《死生》篇中,指出死生乃自然之道,非人力所为。不必求神问卜,枉求长生不老。要想长寿,就必须活动、劳动。“禹走天下,乘四载,治百川,可谓劳其形矣,而寿百年。颜子肖然坐于陋巷,箪食瓢饮,外不诱于物,内不动于心,而年不及三十。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禀之于天,非人力所能为。”这些观点,有合理因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代学者曹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明史·曹端传》)
谢应芳 · 著 -
兵说
《兵说》兵说,一卷明沈炼撰。变化第一,兵之道神乎非圣人孰其能之一刚为龙一柔为蛇蟠屈翱翔各有其时非独旌旗之见伏而已也动静几之矣。
沈炼 · 著 -
兵垒
《兵垒》意谓兵法之百囊,全书共七卷。将古代兵法抽象概括为三十六个字,每字都有独立的含义,每字之下引战例加以说明,共引战例三百三十七则。是书具有明清兵书的显著特点,条分缕析,事理结合。许多精避论述,已成军事名言,虽非名家手笔,亦不乏真知灼见。正如方以南在刻本序言中指出的那样,“语必析精,事必征实,适合陆军学校教科之用。噫!是编出而胡文忠公《读史兵略》之价值减矣。” 是书虽著于明代,但作者手校孤本传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湖北工业传习所用铅字印刷,湖北国学编辑社出版发行,今藏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今据湖北工业传习所铅印本整理。
尹宾商 · 著 -
北京楚林禅师语录
《北京楚林禅师语录》清上睿说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潭州南云兴化禅林语录、住南云放光山毗卢禅寺语录;卷二卷三收住郢州潼泉山法兴禅寺语录;卷四收住北京慈明寺语录、住北京翊教寺语录;卷五卷六收颂古。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楚林上睿 · 著 -
冰山上的来客
《冰山上的来客》当代电影剧本。白辛著。群众出版社1963年3月第1版。剧本描写边防战士与潜入国境的敌特的斗争故事。1951年盛夏,在帕米尔高原边境线附近,塔吉克青年阿不力孜的迎亲队伍已经回来,一场别致的婚礼正待举行,解放军边防战士飞马前来报告排长:尼牙孜大婶不明去向,傻姑娘朵丝侬莎阿汗昏死了过去。一场婚礼就这样被搅散了。据现场分析,尼牙孜大婶是被大熊拖进黑熏沟去了,傻姑娘也是这么说。傻姑娘对阿不力孜的婚事特别不满,不仅当着新娘疯话连篇,还有投河自杀之举,因为她不是尼牙孜的亲骨肉,她是维族姑娘,也爱着阿不力孜。恰好与迎亲队伍同来的新战士司马宜·阿不都力密提是“傻姑娘”的同乡,且幼年时订过婚,此时相见而不能相认。原来,朵丝侬莎阿汗的父亲从事革命活动,被伪县长江得拉枪杀,掳走了他的女儿。解放前夕,江得拉逃跑时带走了朵丝侬莎阿汗,却把姨太太巴里古儿留下作内线,被尼牙孜收养为女。眼下,江得拉正跟着他的披着宗教外衣的主子赛密尔·格阿德纳在冰山那边,企图通过哨卡混进来煽动暴乱。而真正的朵丝侬莎阿汗,却成了跟随着他们的神秘的蒙面女郎。边防军排长从尼牙孜一家的复杂关系中看到了一点蛛丝马迹,在上级的指示下,严密地监视着黑
乌·白辛 · 著 -
北江诗话
《北江诗话》诗论。清洪亮吉撰。六卷。亮吉有《洪北江诗文集》已著录。此编有仅刻前四卷或后二卷者,皆非全书。内容以论诗为主,亦有论及文、赋者,又有不少精确之考订。论诗以“性”、“情”、“气”、“趣”、“格”为等第,谓“诗文讲格律,已入下乘”。作者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唐杜牧的诗能“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的诗要学古人的复古主张,对袁枚的“性灵说”亦表不满。前四卷为撰者晚年写定,后两卷是其子续刻遗著时整理而成。
洪亮吉 · 著 -
抱朴子别旨
《抱朴子别旨》抱朴子别旨,原题晋葛洪撰,疑为后人所出。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作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附于《抱朴子内篇》之后。本篇论述导引行气之术。谓导引之术可以通不和之气,养生祛疾。分别人身之气为众气、粗气、元气三种。认为众气能举重致远运体,粗气可移山决海、制伏猛兽盗贼,而养生者应保养元气。元气至少而难散,故养之可以长生。
佚名 · 著 -
白居易诗全集
《白居易诗全集》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 · 著 -
不算情书
《不算情书》《不算情书》是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一部较为独特的创作,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分析蕴涵在文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欲望,以及在道德压力下,女性欲爱不能,欲罢不止的情爱纠葛.《不算情书》被视为丁玲女士一段独特经历的真实写照,这段独特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创作之间存在某些微妙关系.
丁玲 · 著 -
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保成公径赴渑池会》简名《渑池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剧写秦昭公欲夺赵国国宝和氏璧,许以十五城相交换。赵派蔺相如携璧使秦。相如至秦,知彼存诈而无诚意,遂乘深夜携璧返赵。赵成公以相如完璧归赵,升其为上大夫,廉颇妒而不平。秦又约成公在渑池相会,意在擒拿成公。成公命相如同往,廉留赵防秦来袭。渑池会上,相如以智勇使成公免受秦辱,又剑逼秦昭公护成公出关。成公因之封相如为上卿,廉妒而愈恼,遣人殴打相如。时秦军来犯,相如卧病在家,廉疑相如挟私记仇,故派副帅吕成入相府探视。相如向吕表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愿与廉失和。廉闻知后大为感动,负荆请罪。最后将相协力,大破秦兵。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以重印。今地方戏有《完璧归赵》、《将相和》等,亦演此故事。
高文秀 · 著 -
辩诬笔录
《辩诬笔录》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赵鼎 · 著 -
碧云騢
《碧云騢》宋代文言轶事小说。碧云騢为马名,序称“世以旋毛为丑,此以旋毛为贵,虽贵矣,病可去乎?”书中批评文彦博、范仲淹等北宋名臣,故名。旧题梅尧臣著, 自北宋末起即有人疑为非梅作,王铚以为魏泰作,而邵博则不同意其说。一卷,有《百川学海》本、 《顾氏文房小说》本等。本书记北宋诸名臣事迹,多揭其短。如谓赵稹、郑缙、高若讷、夏竦等,均因与中官有关系而得进官,梁适、苏绅有奸邪之迹,刘沆因张贵妃而进,张观为政无能,等等。
梅尧臣 · 著 -
宝章待访录
《宝章待访录》一卷。宋代米芾著。是书记同时士大夫所藏晋唐墨迹。分目睹、的闻两类。目睹者有王羲之《雪睛帖》以下凡五十四条。的闻者有唐怀素《自叙帖》以下凡二十九条。“目睹”类中所记真迹、藏处、装裱、题跋、纸本、印鉴、避讳、拓制、考证等,皆有简明评述。在“的闻”类中,记录了名本碑帖的藏处。唐有宝章阁,专贮法书,米氏因此取是书名。米氏为此自序云:“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闻见浸多,惧久废忘,因作 《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陈振孙之 《直斋书录解题》作“宝墨待访录二卷”,盖陈振孙之误。
米芾 · 著 -
稗传
《稗传》一卷。元徐显撰。徐显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四库提要》考其当为绍兴 (今属浙江)人,而寓居于姑苏(今江苏苏州)。《稗传》亦称《稗史集传》,记载元末文人儒士王艮、柯九思、陈谦、葛乾孙、潘纯、陆友、王冕、王渐、杨椿、王德元、徐文中等十数人事迹,叙述颇为详备。后录沈烈妇等人事迹,涉及到张士诚陷平江之事。有《铁琴铜剑楼丛书》影印明刊本、《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历代小史》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 本等。
徐显 · 著 -
不如雅致过生活
《不如雅致过生活》“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简单、安静、从容,这就是梁实秋的雅致生活。 《不如雅致过生活》收录了梁实秋先生以“雅致生活”为主题的代表作品。在梁实秋的笔下,饮酒、喝茶、照相、旅行、下棋、写字、衣裳、婚礼、音乐、画展、读书等生活中琐细平常的每一处,都透出一种闲适雅致有趣的情味,也有深刻睿智的洞见。雅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心境,更是一种品格:即“不事声张的勇敢,稍许的刻板,以及在生活的泥淖里照常煮茶的性格”。 雅致生活并不难得,它在生活的细节里,它是限制中也有更好的生活可能,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内心姿态。内心湛然、平和、从容,让自己能够慢下来、闲下来,细微处,你也可以拥有雅致生活。
梁实秋 · 著 -
半农杂文
《半农杂文》现代杂文集。刘半农著。北京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收作者1915至1927年间创作的杂文及译作等45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 一文,当时代售者害怕文字狱,出售时曾撕去。上海书店1983年8月据足本复印。作者在《自序》中说“要做文章,就该赤裸裸的把个人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我是怎样一个人,在文章里就还他是怎样 一个人” 。《奉答王敬轩先生》(初载《新青年》1918年3月第4卷第3号)和《“作揖主义”》(初载《新青年》1918年11月第5卷第5号)是传诵一时的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猛烈攻击的杂文名篇,文章庄谐杂出,文白并用,富于谐谑幽默的喜剧色彩。鲁迅曾称赞作者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忆刘半农君》)。在《悼“快绝一世徐树铮将军”》(初载《语丝》1926年1月11 日第61期)、《徐志摩先生的耳朵》(初载《语丝》1925年3月2日第16期)和《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初载《语丝》1926年1月25日第63期)等文章里,作者嘲弄反动政客徐树铮,批评“现代评论”派的徐志摩和陈西滢,显示了善于捕捉批判对象身上的喜剧性矛盾,将之加以漫画化的特长,写得
刘半农 · 著 -
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清末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著作。梁启超著。共14篇。自1896年8月陆续发表于《时务报》。其中《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和《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两篇发表于1898年12月及1899年1月《清议报》第1册、第2册、第4册。后统收入中华书局1932年版《饮冰室合集》,列文集第1册。本书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具体阐述了变法的途径。《变法通议自序》认为自然万物人类社会无时不变无事不变,指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论不变法之害》则驳斥反对变法的论点,指出变法是大势所迫,“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变之权让诸人”,中国就受人束缚驱使,要求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因变致强”。《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更批判洋务新政,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动学》、《学校余论》、《论译书》提出变科举、立学校、兴学会、译西书以开民智、育人才的具体意见。《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主张通过满汉通婚及取消满人特权等方法,消平满汉界限,“合
梁启超 · 著 -
宝云经
《宝云经》佛教经典。南朝梁曼陀罗仙译。七卷。是唐达磨流支译《宝雨经》的异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佚名 · 著 -
宝星陀罗尼经
《宝星陀罗尼经》又名《大集宝星经》、《宝星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暑30、芥50。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十卷。前者属卷二,后者属卷九,均首尾俱残。此经共十三品,谓佛大显神通,降魔、破魔军,使五百魔女变为男身,大集十方佛,说诸神咒,护佑一切等。与《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为异译本,但篇幅约为《宝幢分》的两倍。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可供校勘。
佚名 · 著 -
宝女所问经
《宝女所问经》又名《宝女经》、《宝女问慧经》、《宝女三昧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四卷或三卷。首尾皆残,仅一纸二十八行。经中主要论述毗尼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菩提分、三十二相业因、三十二障大乘法、七十六种菩萨行法、三十二速成就大乘法等佛教理论。系《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的异译本,篇幅比《宝女品》约多一倍。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可供校勘。
佚名 · 著 -
百正集
《百正集》诗别集。南宋末连文凤撰。三卷。文凤字百正,号应山,三山(今属福建)人。入元,改姓名为罗公福,为“月泉吟社”中人,相传:至元二十三年,吴渭邀谢翱、文凤等,举月泉诗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四方,得二千七百余首,文凤名列第一,余未详。其集久不传,清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所载,辑成是编,厘为三卷。卷一、二为诸体诗百余首,卷三为赋三篇,序、记各二篇,说、传各一篇。《四库全书总目》评云:“观其所佛,大抵清切流丽, 自抒性灵,无宋末江湖诸人纤琐粗犷之习”,“文格雅洁,亦不失前民矩矱”。有《丛书集成初编》本,《知不足斋丛书》、《四库全书》本。今人栾贵明自现存《永乐大典》中又辑得六条。见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四库辑本别辑拾遗》下册。
连文凤 · 著 -
白云樵唱集
《白云樵唱集》四卷。《附录》一卷。明王恭撰。王恭,字安中,闽县(今福建闽侯)人,生卒年不详。王恭自称皆山樵者,为“闽中十子”之一。成祖初,以儒士被荐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旋投牒归。著有《白云樵唱集》、《凤台清啸》、《草泽狂歌》。王恭没后,其诗湮晦不传。成化十九年(1483),南京户部尚书黄稿搜王恭遗稿,始得此集于吏部郎中黄汝明家。黄汝明编次分为前后二集。卷首有永乐三年(1405)林环旧序。序中所列次第,以此集为首。知其诗成于《草泽狂歌》以前。卷末又有永乐中林蕙诸人所作《皆山樵者传》、《赞》、《辞》、《说》,系此集刻成之后,又续为增入附于卷末。王恭与同邑高蕙齐名,同以布衣征入翰林。然高蕙出山以后之诗,皆应酬潦倒,无复清思。王恭则历官未久,投牒递归。其性情喜爱徜徉山水丘壑。而此集又作于田居之时,时人评曰:“故吐言清拔,不染俗尘,格韵远在高蕙之上。”有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王恭 · 著 -
白云集
《白云集》三卷。元释英撰。释英字存实,号白云,俗姓厉,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是唐诗人厉玄之后人。自幼好学不倦,稍长即以诗为文坛主流。曾出游江湖,与赵孟頫结识。后在天目山出家。著有《白云集》。此集共三卷。前有至元二十九年(1292)牟山献、赵孟頫、胡长孺、林昉、赵孟若等人序。据孟頫序称,其集“凡诗一百五十首,分为三卷。”今存的《白云集》仅有诗约一百首,各卷亦未按体裁分类编次,不知为何人所精选刊行。其诗号称“诗不离禅,禅不离诗”,“超然有出世外之趣”。较为平白自然,不事雕琢,亦缺乏雄浑宏伟之气。有《元诗选初集》本行世。
释英 · 著 -
白香山诗集
《白香山诗集》唐诗别集。40卷。白居易撰。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此书是清人汪立名编纂。汪立名号西亭,婺源人,康熙时官工部主事。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20卷,分讽谕、闲适、感伤、杂律诗四类;后集17卷,分格、律两类;别集1卷,收其应制及试作诸诗;补遗2卷。前有宋荦序,朱彝尊序,汪立名序,凡例,新著年谱,陈振孙作年谱,元稹序,《旧唐书》本传等。此书参校了明代各本《白氏长庆集》和《唐音丁签》等。经过考证编排,除原注外号增笺释。书中字句,用万间堂校改本,苕溪草堂本、憩间堂所藏泰兴李侍御依宋刻手校本等参校,对错误颇多纠正。《四库全书》据内府藏本收录,其《总目》说:“立名此本,考证编排,特为精密。其所笺释,虽不能篇篇皆备,而引据典核,亦胜于注书诸家漫衍支离。徒溷耳目,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 (1702),由汪氏 一隅草堂刊刻。《四部备要》据此排印。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纸型校订重印。
白居易 · 著 -
白马湖之冬
《白马湖之冬》夏丐尊著。作于1933年12月,收于《平屋杂文》,见《中国现代散文》下册。五四运动落潮后,作者于1921年返回浙江上虞家乡,怀抱着教育理想在白马湖畔创办春晖中学。由于此地环湖绕山,只有北首有一空隙,故冬天多风而特大。一刮风,天未夜,“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到了大风寒时,“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文章通过写白马湖的冬景,反映出作者当年参与创建春晖中学的艰难和寂寞的情怀。一家人“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之中。”松涛如吼的夜晚,作者“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移情于景,情意真切感人。
夏丏尊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