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入楞伽经
《大乘入楞伽经》又名《楞伽经》、《入楞伽经》、《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七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另有若干号散藏于各地,总计共约九十号。其中有多号附有《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此经结构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基本相同,内容亦主要为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异译本参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历代大藏经均收
佚名 · 著 -
大乘密严经
《大乘密严经》大乘佛教经典。简称《密严经》、亦称《原严经》。全书共分8品,第1密严会品,讲述佛在密严国,为金刚藏等诸菩萨讲如来法身常住不变,不生不灭,色、受、想、行、识等一切诸法“但有假名,初无实义”;第2妙身生品,阐述五法、八识、三性、二无我,说明一切世间之物皆非实有,而是众生“习气”覆遮心识而生的种种戏论;第3胎生品,讲述众生生死轮回的缘由,认为欲生密严佛国当修真实三昧(禅定),善调其心,且不为三昧所缚,使心无所执著;第4显示自他品,讲述世间皆心所现,而密严佛国则本采常住,不坏不灭;第5分别观行品,讲述修行密严佛国的方法;第6阿赖耶建立品,阐述阿赖耶识本来圆满清净,同于涅槃,众生的迷悟皆以阿赖耶识为因;第7自识境界品,认为诸法无我,亦无“我所”,批判外道对有无的执著;第8阿赖耶微密品,说明一切诸法皆阿赖耶识所变现。本书主要阐述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识思想,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的“六经”之一。主要汉译本有唐地婆诃罗译3卷,唐不空译3卷。
佚名 · 著 -
杜工部草堂诗话
《杜工部草堂诗话》宋代诗评汇编。又简称《草堂诗话》。宋蔡梦弼辑录。二卷。梦弼有《杜工部草堂诗笺》已著录。此编凡二百余条,均为宋人诗话、语录、文集中论杜甫诗之语。《四库全书总目》曰:“曰‘草堂’者,甫客蜀时所居也。近代注者征引此书,多者不过十余则,皆似未见全帙。”本书汇集宋人有关杜甫及其诗作的评论。约成于南宋宁宗庆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年间。最初附刻于《草堂诗笺》,后单独刊行。南宋宁宗嘉泰中(1201—1204)编《杜工部草堂浅笺》四十卷,《补遗》十卷。《杜工部草堂诗话》二卷,亦称《草堂诗话》,原附刻于《杜工部草堂诗笺》之后,其成书当亦同时。卷首标明“名儒嘉话凡二百馀条”,但《历代诗话续编》本实际不足一百则。该书专辑宋人诗话、语录、文集、说部中论杜诗之语,所取以《韵语阳秋》为多,又仿《苕溪渔隐丛话》之例,“间附辨证之语”(《宋诗话考》)
蔡梦弼 · 著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册。内容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之事。
佚名 · 著 -
道教义枢
《道教义枢》道教论著。道士孟安排编集。凡10卷,《正统道藏》收入。孟安排约为唐初人,生平不详。全书分37门,广引众经,解释道教教义理论,“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有道德、法身、三宝、位业、三洞、七部、二观、三乘、六通、福田、动寂、感应、有无等品目。每门起首有“义曰”一段,概述要旨,然后以“释曰”一段作诠释。所论教义以道家思想为本,又受佛教理论影响。内容广泛,为研究六朝及隋唐道教思想重要著作。
孟安排 · 著 -
大宋平蛮碑
《大宋平蛮碑》北宋摩崖石刻。宋余靖(1000—1064),字道安,广东韶州曲江人,汉族,镇压侬智高的宋军副将)撰文。刻于桂林铁封山镇南峰西面半山石壁上,时间在皇祐五年(1053)。额篆书汉字,每字径9寸;正文楷书汉字,每字径2寸。内容记述侬智高起兵过程及狄青等率宋军前往镇压之始末,特别突出地描写狄青用兵的神机妙算,为宋军歌功颂德,也反映了侬智高起义军的某些侧面。为研究壮族史及侬智高起兵事件的参考文献。今碑保存完好,除原碑实物仍在原处外,其文收载于《桂林石刻》,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内部刊印本。
余靖 · 著 -
雕虫诗话
《雕虫诗话》诗话者,论诗用笔记体以出之者也。其名称滥觞於宋欧阳公《六一诗话》,同时而起者,有司马温公《续诗话》、刘贡父《中山诗话》。其后流风所扇,大振芳尘,如明之李西涯、清之王渔洋,本以诗为一代宗工,出其心得,自足凌驾一代;而章实斋先生则曰:“诗品、文心,专门著述,自非学富才优,为之不易,故降而为诗话。”又谓好名之习作诗话,以党同伐异,或用为标榜声气之具,或作为宛转逢迎之术,探抉其病,固亦尽之矣。
刘衍文 · 著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作者于1920年和1921年分别在北大、山东教育厅的讲演记录编辑而成。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30年,曾先后十次出版发行。1987年,商务印书馆又推出初版的影印本。1989年,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申论东西文化及哲学的特质并标书其各自在“世界文化” 中的 “位置”。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由于人生态度的不同和意欲要求的方向的差别而导致西方、中国、印度三方文化的差别。西方文化 “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由此有了个性的伸展、科学的进步、民主制度的建立; 中国文化“以意欲的自为调和折中为根本精神”,成就了中国的艺术和道德; 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产生了宗教。西方文化是人类本来应有的第一期文化,中国文化是本来应有的第二期文化,印度文化是本来应有的第三期文化。暗示东方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断言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归趋是印度文化,而最近的未来文化必定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东方文化之不足在于没有第一期文化应有的充分发展,是谓之人类文化的早熟。若没有近代之东西交通,东方文化很可能要长此终古。东西文化的接
梁漱溟 · 著 -
德谟士
《德谟士》《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德谟士》孙毓修著。德谟士即德摩斯梯尼,古希腊政治家、演说家。生于雅典,家境富裕。为了解决遗产问题,曾拜演说家伊塞乌斯为师,学习修辞,刻苦锻炼辩才。公元前354年,开始参加政治活动,成为后期雅典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此间,马其顿军队不断向希腊城邦扩张,为激发雅典人保卫祖国的热情,多次发表演说,号召希腊人团结一致,同企图奴役希腊人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作斗争。其演讲获得广泛的支持,很快成为雅典的实际领袖,率军抗击马其顿的征服。公元前338年,因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失败,被迫亡命在外。公元前323年,返回雅典,继续组织反马其顿运动,失败后自杀。今存其演说辞约40篇,为古代雄辩术的典范,对后世亦有影响。
孙毓修 · 著 -
大乘止观法门
《大乘止观法门》陈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先总示大乘止观,次广作五番建立,第一明止观依止。又三:一明何所依止,谓自性清净心。二明何故依止,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三明以何依止,先明以意识依止此心,修行止观。次破小乘人执,后破大乘人执。第二明止观境界,谓三自性法,各论清净染浊。第三明止观体状,先就染浊三性以明,次就清净三性以明(正是修行方法)。第四明止观断得,谓约三性修止观,各明所除障,所得益也。第五明止观作用,谓证体起用也,后更示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时止观。后有遵式序
慧思 · 著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
净影慧远 · 著 -
丁位诗词全集
《丁位诗词全集》小苑宜春望,宫池柳色轻。低昂含晓景,萦转带新晴。似盖芳初合,如丝荫渐成。依依连水暗,袅袅出墙明。虽以阳和发,能令旅思生。他时花满路,从此接迁莺。
-
独孤授诗词全集
《独孤授诗词全集》上苑韶容早,芳菲正吐花。无言向春日,闲笑任年华。润色笼轻霭,晴光艳晚霞。影连千户竹,香散万人家。幸绕楼台近,仍怀雨露赊。愿君垂采摘,不使落风沙。
-
杜审言诗词全集
《杜审言诗词全集》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后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官修文馆直学士。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诗圣”杜甫的祖父。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
独孤及诗词全集
《独孤及诗词全集》饥虎呀呀立当路,万夫震恐百兽怒。彤弓金镞当者谁,鸣鞭飞控流星驰。居然画中见真态,若务除恶不顾私。时和年丰五兵已,白额未诛壮士耻。分铢远迩悬彀中,不中不发思全功。舍矢如破石
-
杜秋娘诗词全集
《杜秋娘诗词全集》杜秋娘(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15岁时成了李锜的妾侍。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后来李錡造反失败,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
大丈夫论
《大丈夫论》二卷。提婆罗菩萨造。北凉道谛译。有三十九品,广说悲心行施之相状及功德。
提婆 · 著 -
大乘中观释论
《大乘中观释论》梵名Mu^la -madhyamaka-sandhi-nirmocana-vya^khya^ 。凡九卷。安慧菩萨造,宋代惟净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又作中观释论。乃随文解释龙树之中观,为中观八大注释书之一。本论所释之颂,与鸠摩罗什所译之中论、波罗颇蜜多罗所译之般若灯论对比,互有存缺出入,日本学者羽溪了谛于日本‘国译一切经’中附有各经内容之对照表。本书屡屡举出毗婆沙师、犊子部师、经部师、胜论师、外人、异人、异宗、异部师、我宗、自部人等之说,而其所谓‘异部异宗’,系指中观派之论师。本书之梵本及西藏译本现均不存。有关本书之卷数,于旧宋本与宋、元、明三本,及日本缩刷藏、大正藏(以日本增上寺所藏高丽本为底本)仅有九卷,然卍字藏经(以日本建仁寺、法然院所藏高丽本为底本)则有十八卷。此外,关于本书之译者,据宋本、丽本、元本等所载,本书系法护与惟净所共译。
安慧 · 著 -
大乘掌珍论
《大乘掌珍论》二卷,清辩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广释真性有为空四句义,破诸异执,显真胜义。
清辨 · 著 -
大乘破有论
《大乘破有论》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略说诸法无生,从分别起。
龙树 · 著 -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护法 · 著 -
大乘二十颂论
《大乘二十颂论》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略明第一义无生,随转而无性义。
龙树 · 著 -
大乘玄论
《大乘玄论》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
吉藏 · 著 -
地藏菩萨经
《地藏菩萨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谓地藏菩萨在东方琉璃世界,见地狱众生受苦,故来到地狱,与阎罗一起断案。并谓凡造地藏像、写地藏经、称地藏名者,皆得往生净土。舍命之日地藏菩萨当亲自来迎,常得与地藏菩萨共同一处。此经与民间流行的地藏菩萨信仰及敦煌地区广为流传的三阶教有关。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梵名Maha^tantrara^ja -ma^ya^kalpa ,或 Hevajra-d!a^kini^ja^la-sambara-tantra。凡五卷二十品。宋代法护译。又作大悲空智金刚经、喜金刚本续王、喜金刚本续。此系一般通用之名称,印度、西藏注释家则多用二仪轨(梵Dvikalpa )之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系自梵本大怛特罗王大仪轨之三十二仪轨(根本怛特罗)中摘出,唯三十二仪轨今已不存,故本经尚有可疑之处。其内容:金刚序品第一记载世尊住金刚明妃阴门形法生中之宫殿,出生妙三摩地,由此三摩地起,对金刚藏菩萨明示金刚萨埵、大萨埵、三昧耶萨埵,且谓此悉从大悲智金刚大菩提心所开示;其次述说空智金刚之三十二血脉相,谓此三十二相总摄于罗罗拏(梵lalana^ )、辣娑拏(梵rasana^ )、阿缚底(梵avadhu^ti^ )等三相;以下二十品即就此三十二相一一详述其内容。
佚名 · 著 -
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元天竺沙门唧捺铭得哩连得啰磨宁及真智等译,出有坏住三十三天,与大比丘,并大菩提勇识,及天主帝释等集。入普观顶髻三昧,从顶髻中,出现如是总持密咒法行。后有赞叹祷祝偈。
佚名 · 著 -
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凡三卷。又称僧史略。宋代赞宁(930~1001)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奉诏撰述者。赞宁于序文中表示不满弘明集与高僧传等史传,故另以护教立场而着出此一有关佛教教团制度、仪礼、戒律、忏法等之教团史。卷上叙论佛陀诞生之年代、佛教之东传、伽蓝之创造、译经、译论、译律、出家、受戒、忏悔、经论讲义之沿革、僧讲、都讲,以及禅法传入我国之经过等。卷中主要叙述教团制度,如僧正、僧统等之沿革,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之珍贵资料。卷下叙论紫衣、大师号、戒坛、宗教结社之历史、斋会、结社之起源,以及度僧之方法。此外亦收录摩尼教之记事。由此可知,赞宁撰述僧史略之目的在于中兴佛教,而使正法久住。
赞宁 · 著 -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佛典注疏。唐昙旷著。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周撰《大乘入道次第》的注疏。本书认为修道必须“从浅向深,从分向满”,“依大乘五位之中,渐次悟入道次第”。正文前有作者自序,对研究法相宗的传承、智周的生平及著作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昙旷 · 著 -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全一卷。略称顿悟真宗论。唐代慧光集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以问答体论述真性之开显及生死透脱之道,为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本书久已失传,今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一六二号)。
佚名 · 著 -
大爱陀罗尼经
《大爱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法贤译。大爱为海神之名,大爱蒙佛之神力说陀罗尼,免所有大海之危难。
佚名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