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文学网
阅读主题

按首字母为“D”查询

  • 读书管见

    《读书管见》二卷。元王充耘 (1304-?)撰。充耘字耕野 (一说字与耕),江西吉水人。元统甲戌(1334) 以治《尚书》登二甲进士,授承务郎,同知永新州事。不久弃官,归家侍养老母、著书授传,潜心研究《尚书》。其所著述,除 《读书管见》之外,尚有《四书经疑》,《书义主意》、《书义矜式》等。王氏潜研《尚书》数十年,颇多心得,此书乃以其成果荟萃而成者。书中谓《尧典》乃《舜典》之缘起,本为一篇,故称《虞书》;谓“九族既睦”之“既”当训为“尽”;谓“象以典刑”为各象其罪而加之以刑,非“垂象”之意,等等,见解颇为精到,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后经充耘从子光荐补葺,非充耘原书。有《通志堂经解》本。

    王充耘 · 著
  • 大乘经纂要义

    《大乘经纂要义》亦称《十善经》。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内容主要宣说应敬礼佛、法、僧三宝,断除十恶,勤修十善。在斯3966号背面有题记二行,文谓:“壬寅年(822)六月,大蕃国有赞普印信,并此《十善经》本流传诸州,流行读诵。后八月十六日写毕记。”则此文原本或为藏文,由赞普下令,颁发各州,令各诵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凡十五卷。唐代明佺等撰。又作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周录、武周录。为东汉至武周有关翻译经论之目录。共收经典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唐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七十名高僧奉敕撰集而成,菩提流志、义净等诸师亦皆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一)众经目录,即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属于正篇;此正篇又分为前十二之别录与十三、十四卷之见定入藏流行目。(二)伪经目录,即最后第十五卷。本录系采自新、旧正目与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三件而成。旧目指前人所撰之一切经目录、开皇三宝录、内典录等正目;新目指唐初至武周所译之经论,凡错注、疑伪皆校正而后入目。合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然不包括卷十三、十四之见定入藏流行部卷。各卷(第十五卷除外)之末皆列有译者、译时、典据。

    明佺 · 著
  • 大威仪请问

    《大威仪请问》大威仪请问,一卷。佚名

    佚名 · 著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王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王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王品,一卷。

    佚名 · 著
  • 悼亡诗

    《悼亡诗》组诗。共三首。西晋潘岳作。《六臣注文选》张铣说:“悼,痛也。安仁痛妻亡故,赋诗以自宽。”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说:“悼亡之作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一期已周也。大功去琴瑟,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又说:“首云‘僶俛恭朝命’,后云‘改服从朝政’,又云‘投心遵朝命’,谓释服而复出也。当晋时,礼教已坏,然期丧犹解官行服。”今人陈志明《说潘岳的悼亡诗》则认为,三首《悼亡诗》并非作于一时,“只有第三首才是写于丧妻一周年之时,即所谓‘一期已周’,其余两首均作于周年之前”。(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现在一般认为,这组诗当写于晋惠宗元康九年(299)的秋天,当时作者的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情意深厚真挚。此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大都以“悼亡”为题。

    潘岳 · 著
  • 大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简称《明一统志》,又称《天下一统志》。全国总志。明李贤(1408—1466)等撰。九十卷。贤字原德,邓 (今河南郾城东南)人。宣德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土木之变后,英宗失陷也先,其弟郕王监国,是为代宗。也先输诚后,英宗南返。因争夺皇位,兄弟失和。英宗复位后,政事颇多改易。时《寰宇通志》修成方二年,府州县变更有限,但英宗不愿让代宗专美于前,遂以《寰宇通志》“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为由,下令 “重加编辑”,“以传后世”。李贤、彭时等于天顺二年(1458)开始编纂,三阅寒暑,于五年(1461)四月编成是书。卷首英宗制序,总图及直省地图十五幅。正文按天顺时两京、十三布政司分为京师、南京、山西、山东、河南、陕西、 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 云南、 贵州、外国十六门。

    李贤 · 著
  • 读书训

    《读书训》明祁承爜撰。祁氏澹生堂为明季著名藏书处,后毁于明清交替的战乱中。此前祁氏曾“杂取古人聚书、读书足为训规者”列于《澹生堂藏书约》之后,并“示以购书、鉴书之法”,旨在“令儿辈朝夕观省”,以继其遗志。其后共有三个部分,即《读书训》(并序)、《聚书训》(并序)和《藏书训略》(购书/鉴书)。祁氏除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自叙其自幼喜爱读书,乃至建立一生笃嗜藏书的爱好经历外,在《读书训》中他还提出了“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若能常保数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尔辈读书,务须奋志法古”等观点。为此,他博采先贤勤学苦读事迹凡23则,其中如王充倚椟看书、顾欢燃松而读、陈莹中粘壁读书、范仲淹帐顶烟迹等,均是广为传颂的勤读掌故。《聚书训》亦为“摘取古人好学事,类次为编”(张宗泰《跋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约〉》)而成书的,只是内容侧重在“聚书”上。

    祁承㸁 · 著
  •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原不题撰人,书中载唐天皇(唐高宗)问道于中岳潘尊师(潘师正),当系唐代上清派道士所作。南宋《秘目》着录此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太平部。此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上卷一至八页)概述道教及道门经法肇起原由,并解释三天、三洞 、三君、十二部经、三乘、三界、四等、六度行、六根、四大、五荫、三业、五苦、三涂等名同术语乏义,第二部分(上卷九页——下卷二页)是唐高宗与潘师正关于道教绎法之问答记录档,解答的问题有存三守一、发际九宫、六合寓、道教阶梯证果、天尊名号阶级、天尊十身、诸天圣真名号居处、诸真位业品级、三十六天名号、日月星宿之神、玄中大法师十号等等。第三部分(下卷二至十七页)为道教法术名词解释,所释名词有二乘、一念、二景、二气……等等,约百余条。第四部分(下卷十七至二十页)摘录《海空智藏经》,解释有关修持心性观慧之名词术语,如「三阶」、「十心」、「十行」、「十回」、「十转」、「十种障」等等。全书所释道教经法名义约一百四十余条,实为一部解释道教义理之小辞书。

    佚名 · 著
  • 东观集

    《东观集》诗别集。十卷。宋魏野撰。《宋史》魏观本传记其撰《草堂集》十卷。据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薛田所撰序云“野先有《草堂集》行在人间”,是知魏野在去世(1019年)以前已有《草堂集》流传,作十卷,此为魏集旧本。野去世后,其子魏闲“以新旧三百篇,汇为七卷,因取赠典命之曰《钜鹿东观集》”(见序),可知魏闲编本作七卷。宋编父集成,未必即有刻本,《草堂集》与《钜鹿东观集》写本、抄本依然流传人间,分卷自然不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二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编为《东观集》。(按“三百”、“四百”皆举成数而言,实数为三百五十九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十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传世者有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严陵郡斋刻本(此为残本),亦分为十卷(黄丕烈曾见)。可见《东观集》在宋时已分为二卷本、七卷本、十卷本,但所存魏诗数目相去不远,皆在三百以上,四百以下。魏集除宋刻本外,元代有刊本(见《袭抒楼书目》)。明代多以写本传世。《四库全书》所收为十卷本。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赵诒琛据金兆芝所校江南图书馆藏三抄本刻《钜鹿东观

    魏野 · 著
  • 丁卯诗集

    《丁卯诗集》又名《许用晦文集》。诗别集。唐许浑(字用晦,有别墅在润州丁卯桥)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丁卯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亦作二卷,但云“蜀本又有拾遗二卷”。今传《丁卯集》二卷,凡七言一卷、五言一卷,收诗三百余篇,较原集五百篇散佚已多,有明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本和数种影宋抄本,《四部丛刊》据影宋本影印。另宋蜀刻本《许用晦文集》二卷,有遗篇、拾遗各一卷,当为宋人辑补,民国间《续古逸丛书》据以影印。又元祝德子订正的《增广音注唐郢州刺史丁卯诗集》二卷,有续集一卷(又分遗篇、拾遗、续补三部分,续补显系祝氏增入),共补诗九十五首,有元刻本和明弘治刻本。清席启㝢辑《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丁卯集》二卷,更有续集一卷(《四库全书》作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收诗达五百首,但历经递补,已非原编,《四库全书》曾加收录。此外有《晚唐许浑诗集》一卷,明毕效钦辑《十种唐诗》增刻本;又《许浑丁卯诗集》一卷,万历刻《晚唐十四家诗集》本。评注许集的,则有明雷起剑评《丁卯集》二卷,崇祯刻本;又清许培荣《丁卯集笺注》八卷,乾隆刻本。

    许浑 · 著
  • 丁鹤年集

    《丁鹤年集》元诗别集。4卷。丁鹤年撰。《四库全书》曾据直隶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唯仅1卷。本集另有别本,题为《丁孝子集》3卷。本集为黄丕烈旧藏的明初刻本(黄跋认为是元刻本),曾刊入《琳琅秘室丛书》,并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卷首有元至正十四年(1354)戴良序。卷1为《海巢集》,并注明:“海滨避兵时所作”。本卷署“门人四明戴稷编次”。卷2为《哀思集》,亦注“海滨避兵时所作”。卷3为《方外集》,所收入的是与僧、道唱和之作。卷4为《续集》、注明:“兵后还武昌所作”。所谓“兵后还武昌”,系指明初他回归武昌守制于父亲坟园,所以此书肯定编成,刊刻于明代卷后附录有丁鹤年的哥哥吉雅谟丁、爱理沙,表兄吴善的诗。附录后有释至仁的跋,跋云:“太学生戴习,录其师鹤年先生诗,曰《海巢集》者,请题其后。鹤年,予友也。其诗忠义慷慨,有《骚》、《雅》之遗意焉。”可知此跋专为卷1《海巢集》作,但戴稷却作戴习。各种版本的丁鹤年集收入的诗并不一致,所附吉雅谟丁3人的诗,数量也不一样,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编排上看,本集都是丁鹤年集中较好的本子。

    丁鹤年 · 著
  • 棣华馆小集

    《棣华馆小集》诗别集。宋杨甲著。一卷。诗十八首。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又有清曹庭栋《宋百家诗存》本,诗亦十八首,但其中有一首与《两宋名贤小集》本异。又有民国李之鼎《宋人集》甲编本,内容、编次同于《两宋名贤小集》本;另补辑诗二首,一得自《宋百家诗存》,一得自《宋诗纪事》。

    杨甲 · 著
  • 道园遗稿

    《道园遗稿》元诗别集。6卷。虞集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元顺帝至正年间金伯祥原刊本传世。卷首有至正二十年(1360)黄溍序,至正十九年杨椿序,卷5之后有至正十四年虞集从孙虞堪跋(《四库全书》本把虞堪跋作为序,列于黄溍序之后)。据以上序跋,可知本集为虞堪所辑,目的是为补《道园学古录》、《翰林珠玉》之遗。共收入各体诗741首,并附收词1卷。卷1为操、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3为七言律诗,卷4为五言绝句,卷5为七言绝句,卷6为词。本集所收入的各体诗都不载于《道园学古录》及《翰林珠玉》,但有100余首又见于至正六年辑刊的《道园类稿》,其余的诗均不见于以上3书。由于虞集一生著述极富,在他生前散佚的亦不在少数,以致李本在编辑《道园学古录》时就有“泰山一豪芒”之叹,经虞堪的认真搜辑,使虞集的重要篇什很少有遗漏。

    虞集 · 著
  • 岛噫诗

    《岛噫诗》「岛噫诗」一卷,明卢若腾撰。若腾字闲之,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遗爱在民,有「卢菩萨」之称。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後加兵部尚书。闽败,赴水拯起。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沈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永历十八年东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祯帝殉难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七;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所著甚富,然仅「岛噫诗」最为完整。本书正文得自抄本,注称「八世胞孙德资重录」。其中,所咏颇足反映明郑时代戎马倥偬之社会状况,可作史料读,亦可作文学作品读。另於书末附录有关卢若腾的相关资料,及其年谱简编,以利读者。

    卢若腾 · 著
  • 大乘起信论别记

    《大乘起信论别记》全一卷。唐代法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系就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中选择要目解释而成。计分三十五章。另据湛睿之起信论义记教理抄卷十五、顺高之听集记卷十三本、凤潭之起信论幻虎录卷四等所载,本书并非法藏所作,而系他人伪造者。本书之末注有顺高之听集记四卷、宗性之要文抄一卷。

    法藏 · 著
  •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凡三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义记、藏疏、贤首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本书系以华严宗之立场而注释大乘起信论者。共分成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诸藏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代,(十)随文解释。其中第三之显教分齐中,初述自日照三藏传至戒贤、智光之三时判,次将传入东土之大小乘诸经论总判为四宗:(1)随相法执宗,即指小乘诸部。(2)真空无相宗,指般若经、中论等。(3)唯识法相宗,指深密经、瑜伽论等。(四)如来缘起宗,指楞伽经、密严经、宝性论、起信论等。不用华严宗之五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将起信论配于第四宗,此与古来所论大异其趣。此外,本书复谓起信论中之‘阿梨耶识’即是唯识家所说之‘阿赖耶识’,又将三细中之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次第配于自体分、见分、相分,且谓智相以下之六粗通于六意识之中。并明白举示起信论唯举第六识及第八识,而未论及第七识。凡上,皆为本书之特色,为起信论其他之注疏所未及者。

    法藏 · 著
  • 大乘起信论义疏

    《大乘起信论义疏》凡四卷。隋代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又称起信论义疏、起信论疏、净影疏。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解释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而成。于文前,先分判声闻、菩萨二藏,与修多罗、毗尼、毗昙三藏,而将起信论摄属二藏中之菩萨藏,与三藏中之阿毗昙藏,其次阐述起信论以八识之理为体,而以行法为宗。其后,解释起信论之题号及撰号等。其下,则为起信论之逐文解释。本书文义浅陋,差谬处颇多,或疑非慧远所作。

    净影慧远 · 著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凡六卷。明代智旭撰。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新译(实叉难陀译)起信论之注疏。其名裂网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本论以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配以一心之众生心,而举出圆教观境之妄心。注疏本有观国之讲录六卷。

    智旭 · 著
  • 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

    《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后期,现存敦煌唐抄本八件,题作《十戒经》。另有《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玄部戒律类。经文乃元始天尊讲说十戒、十四持身之品。其内容已见于《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盖系南北朝末道士节录古灵宝经中有关戒律而成。隋唐时此经颇为流行,凡初入道之清信男女皆须盟誓受此戒。

    佚名 · 著
  • Dismeryer先生

    《Dismeryer先生》短篇小说,彭家煌著,《Dismeryer先生》写了一个失业的德国年轻人酸楚的遭遇,Dismeryer先生变卖了自己几乎所有的财产,却终于难以生存下去,自尊和自强的性格也使他杳然不知所终。同样有着争强好胜性格的H先生是冯至作品中比较独特的一个典型,不同于伍子胥等传统中国文化形象,H先生提供了一个“西方”想象,他拼命地教书,拼命地挣钱,到头来却一无所有,悲惨地死去。

    彭家煌 · 著
  • 独孤铉诗词全集

    《独孤铉诗词全集》玉历颁新律,凝阴发一阳。轮辉犹惜短,圭影此偏长。晷度经南斗,流晶尽北堂。乍疑周户耀,可爱逗林光。积雪销微照,初萌动早芒。更升台上望,云物已昭彰。

  • 洞庭龙君诗词全集

    《洞庭龙君诗词全集》大天苍苍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雷霆一发兮其孰敢当。荷贞人兮信义长,令骨肉兮还故乡,永言惭愧兮何时忘。上天配合兮生死有途,此不当妇兮彼不当夫。

  • 党怀英诗词全集

    《党怀英诗词全集》红莎绿蒻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痛饮休辞今夕永。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 窦夫人诗词全集

    《窦夫人诗词全集》去时梅蕊全然少。 【注释】   

  • 丁羲叟诗词全集

    《丁羲叟诗词全集》十里寒塘初过雨。采莲舟上谁家女。秋水接云迷远树。天光暮。船头忘了回来路。却系兰舟深处住。歌声惊散鸳鸯侣。波上清风花上雾。无计去。月明肠断双栖去。

  •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梵名Maha^ya^na -su^tra^lam!ka^ra 。凡十三卷。无着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经论、庄严论。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共分二十四品。现存之梵本系法国学者莱维(S. Le/vi)于一八九八年发现于尼泊尔者。西藏译本将全书分为‘颂’、‘释’两部分。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仅有二十一品。本论名目盖含有庄严大乘经之深义,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谓,本书书名应题为‘庄严大乘经论’。本论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关于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长发有无条、开元释教录卷八等,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西藏译本谓是弥勒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解深密经疏卷四等则皆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所造。

    无著 · 著
  • 定川遗书

    《定川遗书》宋代诗文别集。2卷,另有附录4卷。沈焕著。沈焕有文集5卷,已散佚。1936年张寿镛辑《定川遗书》2卷。卷1收诗文5篇,卷2收训语4条。附录卷1为有关书、诗,卷2为行状、《定川言行编》、墓碣、祭文、跋记等,卷3为定川传记,卷4为汇考。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卷九载:“沈先生有文集五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沈涣文集五卷”,或即此书。)然久无传本。民国张寿镛辑其遗文,得二卷。卷一诗二首,文三篇,卷二为训语。又辑与焕相关之行状、传、祭文,往返书疏、墓志铭等为附录四卷。

    沈焕 · 著
  •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撰。十卷。元老生平未详, 自号幽兰居士。从其父宦游南北,于崇宁二年(1103) 卜居京师二十三年。经“靖康之变”后徙居江左,追念汴京繁华往事,以为如“华胥之梦觉”,乃以《梦华录》名书。成于绍兴十七年(1147)。共八十六目。卷一记东都旧京城、河道、禁中宫殿、内外诸司;卷二卷三记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交易、铺席;卷四记宫中婚嫁;卷五记民俗、娶妇育子、京瓦伎艺各色人名;卷六至卷十记正月元旦至立冬、除夕等全年节日风俗,以及宫廷上寿仪式、歌舞、百戏、关扑等娱乐。所载各色点心、小吃、果品、面食、香药等,不下数十百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反映北宋末年城市繁华盛况、民间风俗,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水平,于美食、文娱生活颇有参考价值。有日本《静嘉堂秘笈》本,《津逮秘书》本等。一九五六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刊行标点本,一九五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一九八二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刊行《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与本书之合刊本。

    孟元老 · 著
  • 读书作文谱

    《读书作文谱》清代文章理论著作。12卷。唐彪著。本书有清刊本,与《父师善诱法》合为一集。全书依次详细阐述了读书、作文、修辞、用字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宗旨在于强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一则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二则必须博学多能。三则必须讲求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汲汲于文而文愈工”。他说:“文无他诀,惟贵体认。体认者,谓设以身处其地,处其时,而体认其理也。理之体认既真,则经书非先圣先贤之言,乃吾身真实固有之理。由是发为文章,句句皆真诠实谛,格自然佳,词自然畅,气自然顺矣。”在具体的写作方法方面,唐彪强调写好文章开头和注重细节描写。他指出:“一篇机局扼要”,全系于“文之发源”,“此处若能得势”,则以后就从容多了。“文之有描写,犹画者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是以描写宜细,不细即粗陋矣。描写宜详,不详即缺略矣。描写宜文,不文即俚俗矣。”唐彪还指出:学路要宽,师法要广。“专读应世之文,其弊也,恐思路流于浅庸,笔气流于平弱。操管为文,必不能超越流俗。专读传世之文,其弊也,恐刻意求深,而流为暗晦,敷词质朴而失于枯躁,又为功名

    唐彪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