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隐居士诗集
《大隐居士诗集》一名《邓绅伯集》。诗别集。宋人邓深撰。二卷。深字资道(一作绅伯),湘阴(今属湖南)人。生卒年未详。绍兴进士。人为太府丞,后提举广西市舶。以亲老求便郡,知衡州,擢潼川路转运使。卓有政绩。后以朝散大夫致仕。有文集十卷,已佚。诗散见《永乐大典》各韵内,清四库馆臣裒集排纂成二卷。收五言古诗十三首,七言古诗九首,五言律诗四十四首,七言律诗六十五首,绝句五十七首,总一百八十八首。其诗有反映现实生活者,其他或记事,或咏物、记游、抒怀,多有可读。 《千顷堂书目》载有“元邓大隐居士诗集》,《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宋人,而非元人。有《四库全书》本。
邓深 · 著 -
大声集
《大声集》词别集。北宋万俟咏撰。一卷。咏字雅言,一说名雅言, 自号词隐。约宋哲宗元祐间在世。崇宁中(约1104)充大晟府制撰,按月用律制词。黄庭坚称为一代词人。原有《大声集》五卷,周邦彦为之序,后佚。近人赵万里辑成此编,收词二十七首,附录二首。其中《春草碧》、《三台》、《恋春芳慢》、《平乐慢》、《卓牌儿》、《钿带长》等,皆系自度新声。素有“词之圣者”(《花庵词选》卷七)之称,艺术上颇为考究。《长相思·雨》云:“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受温庭筠《更漏子》影响,甚至袭用原句,而化出新境,构成凄清氛围,音韵合谐,亦自成佳制。词家评其词“平而工,和而雅”,精心锤炼而全无斧凿痕。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
万俟咏 · 著 -
等集众德三昧经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佚名 · 著 -
洞霄图志
《洞霄图志》宫观志。南宋邓牧(1247—1306)撰。六卷。 牧字牧心,号九鉴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者。宋亡隐居于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号“三教外人”。著有《伯牙琴》。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天柱两山间,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时牧隐居于此,受超然馆住持沈多福嘱,与本山道人孟宗宝搜讨旧籍,作此志。于大德九年(1305)成书,五万余字。分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六门。宫观门记洞霄宫、九锁山门、虚皇坛、三清殿、冲天观等宫观建筑四十七处,述其位置、历史沿革。山水门记天目山、大涤山、天柱山、白鹿山等名山多处。可为开发旅游业提供资料。五卷后附住持知宫等题名,有及大德十年事,疑为道人所增。人物门有邓牧及叶林二传,前题“续编”二字,不知续者。书名图志,然有志无图,当为传写脱佚。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邓牧 · 著 -
达摩多罗禅经
《达摩多罗禅经》原名《禅经修行方便》或《修行方便禅 经》,亦作《修行道地经》《不净观经》。佛教经典。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义熙六年(410)或七年(411)译出。介 绍罽宾高僧达摩多罗和佛大先(佛陀斯那)的禅法,而以佛 大先的禅法为主。佛大先受禅法于婆陀罗,婆陀罗受学于 来罽宾的天竺僧达摩多罗,而达摩多罗所传属上座部禅 法。主要讲五门禅,或称五停心,指不净观、慈悲观、界分 别观、因缘观、数息观。
佚名 · 著 -
大杂烩
《大杂烩》近代唐鲁孙著。“现在杨花滚滚,在内地又是吃肥蚶时候了。回想当年在上海几家酒店赌老酒吃醉蚶情景,历历如在目前,可是屈指算来,已经是半世纪以前的事了。”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散文集萃,是集掌故、饮食于一体之“大杂烩”。
唐鲁孙 · 著 -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佛教经典。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该书提出的“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命题,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印度佛学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即认为佛性要经过累世修行证得佛果之后才能有,众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因而凡人成佛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含义则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只不过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妄念”遮盖了起来。由于佛性本有,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觉悟把“妄念”去掉,使本来觉悟的心性显现出来,从而成佛。于是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促使众生自我觉悟,获得解脱的途径,即在于内心修养。该书提出,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六度,就能获得解脱,而不需累世修行,不需依靠外力。“心性本觉”的观点为后来中国式佛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也一直被作为大乘佛教的入门书。
马鸣 · 著 -
大集会正法经
《大集会正法经》《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又名《僧伽吒经》)有两个译本。《僧伽吒经》是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所译,《佛说大集会正法经》是宋朝施护大法师所译。两个译本均收录于《乾隆大藏经》(亦称“龙藏”)。其中,《僧伽吒经》收录于“大乘单译经”部分,《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则收录于“宋元入藏者大小乘经”部分。 “僧伽吒”旷劫难遇,为一切正法聚。这部经书,从某些意义上讲了自性十方诸佛的安心之处,自性诸佛古劫大乘小乘的根本。
佚名 · 著 -
对山余墨
《对山余墨》蜀郡石生名每,弱冠游痒,丰神秀逸,以父母早世,自幼随大母,依伯父履吉。吉尝贩楚,富有金而艰于嗣,以故夫妇爱每胜己出,寻常不令出庭户。时届清明,随一仆至坟园拜扫。焚帛既毕,散步村郊,去墓二三里,得一溪。溪西有小庵,桃花出短墙,色艳殊常,遂度平桥,绕溪行百余步,见庵门半启,上悬朱额曰“朝云”。入则惟一老僧趺坐,喃喃诵佛号,见客不款接。
毛祥麟 · 著 -
大统历志
《大统历志》八卷。附录一卷。清梅文鼎撰。元代郭守敬等创制“授时历”,应用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并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所定数据全凭实测,精确度很高。明朝沿用不废,改称 “大统历”。施行达三百六十四年之久。崇祯朝徐光启推衍西方天文学方法,始有新法与旧法之分,时有纷争。梅氏此书,专就 “大统历”得失之源流加以解说,分法原、立成、推步三部分。法原包括勾股测量、弧矢割圆、黄赤道差、黄赤道内外、白道交周、日月五星平立定三差、里差漏刻七章;立成包括太阳盈缩、太阳迟疾、昼夜刻分、五星盈缩四章;推步包括气朔、日躔、月离、中食、交食、五星六章。法原用以取数,即实测;立成用以纪数,即实测所得数据;推步用以纪法。是书将郭守敬制历之原理、步算方法一一加以阐明。除 “四库”收录外,别无刊本。
梅文鼎 · 著 -
断桥妙伦禅师语录
《断桥妙伦禅师语录》《断桥妙伦禅师语录》又名《断桥和尚语录》。辑录其住瑞峰祗园、瑞岩净土、国清教忠、净慈光孝禅寺等四会语录及法语、佛祖赞、自赞、偈颂、小佛事、行状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断桥妙伦 · 著 -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一卷,唐不空译。说修法之仪轨。应与《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并流通。
佚名 · 著 -
大金刚香陀罗尼经
《大金刚香陀罗尼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但有一咒,降伏诸天宿曜,无余仪轨。
佚名 · 著 -
大吉祥陀罗尼经
《大吉祥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苏珂嚩帝佛刹,为观自在菩萨说大吉祥菩萨所有之陀罗尼。使众生得大富贵。
佚名 · 著 -
大方广曼殊室利经
《大方广曼殊室利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多罗菩萨仪轨经、观自在菩萨授记经、多罗菩萨仪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乃大本文殊经中观音授记经之一部分,共分四品。内容叙述自观音普现色身、授记、右瞳中出现多罗菩萨、讲说功德、陀罗尼等,及观音曼荼罗、护摩、灌顶、供养、大咒、一髻罗刹陀罗尼等。
佚名 · 著 -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卷,唐不空译。佛,住极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说吉祥天女之十二名及陀罗尼。佛住极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说此咒,能除贫穷一切不祥。
佚名 · 著 -
大护明大陀罗尼经
《大护明大陀罗尼经》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在没哩际疏聚落,往吠舍离城说咒,为除灾难。
佚名 · 著 -
大乘庄严宝王经
《大乘庄严宝王经》梵名Avalokites/vara -gun!a-ka^ran!d!a-vyu^ha ,西藏名Za-ma-tog-bkod-pa 。凡四卷。又称庄严宝王经。宋代天息灾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说观自在菩萨之威力化现及六字大明陀罗尼‘唵(om!)么(ma)抳(n!i)钵讷铭(padme)吽(hu^m!)’之功德。现存之梵本系一八七三年出版于加尔各答。至于西藏译本,据传,西元四、五世纪顷,藏王曾自空中得此经,其后,派遣端美三菩提自尼波罗(今之尼泊尔)得梵本而携返,译成藏文。
佚名 · 著 -
大学疏义
《大学疏义》《大学》注本。宋金履祥撰,一卷。履祥字吉父,学者称仁山先生,浙江南溪人。不仕于元,专事著述。曾事同郡王柏,又从学于何基之门,对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之学,造诣颇深,有《尚书考注》、《通鉴前编》、《孟子集注考证》等著作。当初,朱熹作《大学章句》,又作《大学或问》申明旨意,其后《章句》屡改而《或问》未变,故前后牴牾,学者疑之。胡凤丹认为,朱熹为《大学》作章句,又作《或问》,“一年之中,《章句》屡更,而《或问》未改,二书不甚相符,故学者疑之,此仁山先生(金履祥)《大学疏义》所由作也”(胡凤丹序) 。本书主旨在于为朱熹补正其所未及,《大学》正文之后,首先发明字句本意,然后阐发其意旨。履祥信守朱熹的天理论,主张尽天理、灭人欲。
金履祥 · 著 -
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向妙吉祥菩萨说西方无量寿之陀罗尼,能增寿命,得大利益。
佚名 · 著 -
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
《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具名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法天译。持世陀罗尼经之别译。
佚名 · 著 -
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
《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佚名 · 著 -
丁晋公谈录
《丁晋公谈录》或作《晋公谈录》,宋代文言琐谈小说。记录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封晋国公)言谈,作者不详,一说为丁谓甥潘延之。一卷。《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 《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今有《百川学海》本、明刻本、 《历代小史》本,以影宋咸淳原刻本《百川学海》本为最佳。另《说郛》亦收录,但不全。
丁谓 · 著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六十华严。凡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又称旧华严、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总成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华严宗将本经三十四品摄为教起因缘分、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依人入证成德分等五分,此系就经文而别之;及立所信、差别、平等、成行、证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则就义理而区分。如上表所示。六十华严之结构组织,采用七处八会之说法,七处,即演说之场所为七处;八会,即演说之回数为八会。兹列表于下页。此外,天台宗将本经之八会分为前分与后分,前分,乃前七会属之,为佛成道三七日间所说;后分,乃后一会属之,为后时之所说。又菩提流支认为前五会乃佛成道后之初七日所说,而第六会以后,则为第二七日所说。另澄观于华严经疏卷四则举出,新华严(八十华严,采七处九会之说)九会中,前五会为初七日之说法,第六、七、八三会为第二七日之说法,第九会入法界品则为后时之说法。关于本经之翻译,据出三藏记集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等所举,华严经之梵本,原有十万偈,由东晋支法领从于阗国携入三万六千偈,自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三月,由佛驮跋陀罗译成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此即第一译。然六十华严中之入法界品尚有缺文,直至唐永隆元
佚名 · 著 -
大方广宝箧经
《大方广宝箧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左祇园先说法,文殊后来与须菩提应答,而使之默,舍利弗目连等各述文殊之智慧辩才。佛在只园。先演说法,文殊菩萨后到,与须菩提酬唱。令须菩提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能辨才神力之事。
佚名 · 著 -
大方等无想经
《大方等无想经》梵名Maha^megha -su^tra 。凡六卷(或五卷、四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大云经、大云无相经、大云密藏经、大般涅槃经。略称无相经、大云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依大云菩萨之请问,开示通达陀罗尼门、大海三昧、诸佛实语、如来常住、如来宝藏等之修行。凡三十七品。关于译者,出三藏记集卷二载为昙无谶;隋代法经录卷一、彦琮录卷一则载为前秦竺佛念。历代三宝纪卷八载,竺佛念译出大方等无相经五卷;同书卷九载,昙无谶译出方等大云经六卷。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谓,昙无谶译为第二译本,初译本为缺本。近年敦煌发现有大云无想经卷九,其文不载于今六卷经中,而专说陀罗尼门。又本经之别生经极多,如大云密藏菩萨问大海三昧经一卷、人弘法经一卷、善德婆罗门求舍利经一卷、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经一卷、大云密藏菩萨请雨经一卷、四百三昧名经一卷等。此外,本经历来有伪造、重译二说,主张伪造者以为本经系唐武则天敕令沙门伪撰,颁于天下,以巩固其‘天后’之君权。[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大唐内典录卷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六、卷二十一、旧唐书卷六]
佚名 · 著 -
道德真经注
《道德真经注》二卷。元林志坚撰。此书原题:“玄门开真弘毅大真人广陵仁斋林志坚注”。其书前有注序称此书撰于元至正甲午年 (1354)。历代注释 《道德经》者,或依汉河上公本,或依魏王弼注本,此书篇章次第及章名,均依河上公本。此书先辑部分经文作为经序。其经序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道之尊,德之贵;第二部分:天之道,利而不害;第三部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四部分:盖闻善摄生者;第五部分:治大国若烹小鲜。并阐述分列的原因,实不免牵强附会。此书以经解经,以正经注于正经下,较为直捷。如: “道可道非常道”,注为: “道法自然”;“名可名非常名”,注为:“道隐无名,无名天地之始”等等。然而,某些注释取舍不当,又有晦涩曲意之处,是其不足。后世学者认为此书以经解经实为首创。叙述直接,无零乱繁琐之嫌,一改自河上公、王弼以来注释纷杂之弊,“使人熟读玩味,自然解悟正经之玄妙” (见 《道德真经注》序)。如果再参照 《庄子》、《韩非子》、《淮南子》诸书加以注释,再少作分裂经文之举,则此书将更为完善。现存明 《道藏》
林志坚 · 著 -
道德真经直解
《道德真经直解》四卷。南宋邵若愚(生卒年不详)撰。邵若愚,号本来子,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撰有《道德真经直解》。此书约撰成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前人研究《道德经》者,或分《老子》为上下二篇八十一章,或为四卷八十一章。邵若愚不赞成道德分体,认为道德混说无上篇下篇;并说将《老子》分八十一章,是不审正文前后本义;又斥创立篇名是狭居其事,言理不当,因此主张废上篇下篇、章数、篇名,所以他作《道德真经直解》不分篇章。该书卷前有《道德真经直解叙事》、《叙事道德阶梯科》及《道德阶梯图》,卷末有陈元卿《纪末》。此书注释经文大旨,注中有注,阐发明了,触类引申,以儒释家言解道。后世学者对此书评论不一。有学者认为其书以儒释之学明道家之理,有违直解之意,未免牵强附会。但又有学者认为此书阐述道有浅深德分内外的观点新颖深刻,倡三教合流自有见地。只是评述前人之事,语言偏激,未免失当。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邵若愚 · 著 -
大同书
《大同书》康有为撰。1885年(光绪十一年)康有为写成《人类公理》;是年至1892年间写成《实理公法全书》。在此基础上于1901年至1902年旅居印度期间,基本完成《大同书》。此后仍不时修改。共分十部,1913年在《不忍》杂志刊载甲、乙两部内容。1935年全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运用 进化论观点,根据今文经学变易思想,称封建社会为“据乱世”,资本主义社会为“升平世”,未来社会为“太平世”(即“大同世界”)。列举人世间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生各种苦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贫穷黑暗,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企图通过“去九界”(去国界、去级界、去种界、去形界、去家界、去产界、去乱界、去类界、去苦界),到达“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全书杂糅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佛教慈航普渡众生的教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片断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筑了一个“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乌托邦世界。康有为写的《大同书》,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因逃避阶级斗争,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之路。
康有为 · 著 -
东汉的豪族
《东汉的豪族》《东汉的豪族》一书是著名史学家杨联升的论文集,以历史类为主,而历史类中又以其最擅长的经济史为主。其《东汉的豪族》作为其早期代表作,此次收入为1949年后在内地首次再刊。该书除了收入历史论文外,还收入了杨联升语言学方面的多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学术造诣。此外,杨联升的书评素为圈内外所称道,该书此次也收入了他的一些书评。
杨联陞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