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文学网
阅读主题

按首字母为“H”查询

  • 韩伯修诗词全集

    《韩伯修诗词全集》休问桃源路,寻梅暂往还。梅花有知己,何必定湖山。 【注释】   

  • 韩铎诗词全集

    《韩铎诗词全集》青琐身荣故国遥,除书催下紫宸朝。金籯旧学辞仙殿,玉帐新兵拥使桡。阁上云山围画壁,军中鼓角战江潮。珠玑满箧群贤什,瓦砾谁收亦谩飘。 【注释】

  • 韩兼山诗词全集

    《韩兼山诗词全集》西风淅淅吹荷衣,家在芦花深夜归。明月满江人不见,白鸥双立钓鱼矶。 【注释】   

  • 韩京诗词全集

    《韩京诗词全集》良辰寻胜到禅阁,尽日澄怀水石间。白酒黄花聊自若,盛游何必羡龙山。 【注释】   

  • 韩漪诗词全集

    《韩漪诗词全集》小楼灯火夜青荧,风撼梧桐客梦惊。谁家更理琴乌曲,误听壁间丝竹声。 【注释】   

  • 韩履常诗词全集

    《韩履常诗词全集》李门弟子饶门友,渭水年龄泗水心。 【注释】   

  • 韩亿诗词全集

    《韩亿诗词全集》紫菊披香碎晓霞,年年霜晚赏奇葩。嘉名自合开仙府,丽色何妨夺锦砂。雨径萧疏凌藓晕,露丛芬馥敌兰芽。孤标只取当筵重,不似寻常泛酒花。 【注释】

  • 盍志学诗词全集

    《盍志学诗词全集》杏花开后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问春莺,春莺无语风方定。小蛮有情,夜凉人静,唱彻醉翁亭。 【注释】

  • 胡绍开诗词全集

    《胡绍开诗词全集》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注释】

  • 何澹诗词全集

    《何澹诗词全集》庾岭移来傍桂业。绕花安敢望凌风。癯儒合作孤芳伴,四面相看一笑同。冰照座,玉横空。雪花零落暗香中。有人醉倚阑干畔,付与江南老画工。 【注释】

  • 韩玉诗词全集

    《韩玉诗词全集》月里一枝桂,不付等闲人。昔年霄汉,闻道争者尽输君。衣袖天香犹在,风度仙清难老,冰雪莹无尘。赋才三十倍,论寿八千春。夏庭芝,周室凤,舜郊麟。岂如今日称瑞,皇国再生申。聊借济时霖雨

  • 何师心诗词全集

    《何师心诗词全集》其侧有亭,山谷榜曰奇观。一水飞空,揭起珠帘全幅。不须人卷,不须人轴。一点不容飞燕入,些儿未许游鱼宿。向山头、款步听疏音,清如玉。三峡水,堪人掬。三汲浪,堪龙浴。更两边潇洒,数竿

  • 韩翃诗词全集

    《韩翃诗词全集》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 皇甫松诗词全集

    《皇甫松诗词全集》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3卷。其词今存2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事迹见《历代诗馀》。今有王国维辑《檀栾子词》一卷。

  • 洪秀全诗词全集

    《洪秀全诗词全集》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英国

  • 河中鬼诗词全集

    《河中鬼诗词全集》河水流溷溷,山头种荞麦。两个胡孙门底来,东家阿嫂决一百。 【注释】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亦称《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华严五教章义苑疏》、《五教章义苑疏》、《华严义苑疏》、《义苑疏》等。佛典注疏。宋道亭述。十卷。为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第一部注疏书。书前有杨杰的《序》,后有《义苑后序》,作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先分段引原文,后以“释曰”为题注解。侧重从“心”与“境”的关系上立论,解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所阐述的“海印三昧”。认为“良由此心具足实德,不动一处,能显万境”。作为认识主体的“心”与所显示的客观对象“万境”没有区别,所以“境智不分,譬如大海,虽入众流,同一盐味,虽能现影,亦不变异”,由此总论华严教理。此书对后出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各种注疏书影响较大。师会批评此书大多依据澄观、宗密之说,没有依据智俨、法藏主要著作的释文。此书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由净源募刻。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道亭 · 著
  • 化书

    《化书》五代谭峭著。道教哲学著作。六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凡一百一十篇。《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提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于体言“虚”,于用言“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化》)。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对统治者夺民之食表示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天下重大的“不平”、“不义”(《七夺》),“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太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走投无路时必然奋起反抗,统治者是祸由自取。提出“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向往君主与百姓共同劳动,完

    谭峭 · 著
  • 翰林志

    《翰林志》唐李肇撰。一卷。3800余字,书成于宪宗元和四年(809)。撰于作者任翰林学士时,故所记唐代翰林渊源、建置与沿革诸事。凡有厅堂苑宇、学士职掌、仪则、饮善、唱和等十三则。为记翰林院掌故的最古之作。宋洪遵收入《翰苑群书》。另有《百川学海》、《历代小史》等本。

    李肇 · 著
  • 鹤山禅师执帚集

    《鹤山禅师执帚集》2卷,清鹤山撰,德敷录。卷上,记室德敷录,五言古――溪堂书怀十八首;七言古――潘嗣安道社六秩;五言律――乙亥夏吴山道中;七言律――寄三峰硕揆和尚等诗。鹤山禅师执帚集卷下,记室德敷录,有吼崖和尚语录序,书问,记,赞,题跋等。

    佚名 · 著
  • 淮南子译文

    《淮南子译文》道家哲学名著。因其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故名。《淮南子》与《吕氏春秋》一样,不是个人论著,而是集体编撰的著作。据《汉书·淮南王传》,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本《淮南子》就是《内书》二十一篇。这部书称为《淮南鸿烈》,“鸿”为大,“烈”为明,意为此书包括广大而光明的道理。《淮南子》一书体系非常庞杂,大抵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儒法阴阳诸家,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在“杂家”,而“道藏”又将其作为道家著作收入。《淮南子》的哲学思想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其中谈到过许多哲学话题,如“道”、“气”、“阴阳”、“太一”等,也谈到许多其它的问题,如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四时月令等,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网罗古今的大书。此为淮南子原文+译文。

    刘安 · 著
  •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清今无说,今辩重编。二卷。卷首收像赞;卷上收上堂、普说、小参;卷下收小参、茶话、颂古、书问、像赞、佛事;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佚名 · 著
  • 汉上易集传[标点本]

    《汉上易集传[标点本]》又名《汉上易传》、《周易集要》。两宋之际朱震撰。震字子发,荆门军人。《四库全书》、《直斋书录解题》俱作十一卷。题曰“汉上”,盖因所居以为名。凡十八年而成。其说以象数为宗,推本源流,包括异同,以救老庄虚无之失。古人评估不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为多采先儒之说,然颇舛谬。冯椅《厚斋易说》讥其卦变、互体、伏卦、反卦之失。朱熹以为朱子发用互体,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处多。魏了翁谓《汉上易》太繁,却不可废。胡一桂云,观其取象,亦甚有好处,但牵合处多,且文辞繁杂,使读者茫然。又,朱氏以为邵雍《皇极经世》、刘牧《易数钩隐图》、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程颐《易传》等,并源自陈抟《先天图》,其说颇为后人所疑。

    朱震 · 著
  • 环溪诗话

    《环溪诗话》宋代诗论著作。3卷(或为1卷)。旧题吴沆著。本书并非吴沆所自撰,是后人辑其论诗之语而成。与一般以杂记文坛旧闻轶事为主的诗话著作不同,本书的内容较为集中,基本上都是吴沆有关诗歌创作的心得和见解。其间存录了不少吴沆本人的诗作。所论以杜甫、李白、韩愈为“一祖二宗”,谓“杜甫长于学,故以字见功;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韩愈长于气,故十数篇见功”。又谓“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格,有精神”。然所叙大抵为句法修辞、谋篇布局之得失,故《四库全书总目》讥之“小巧细碎,颇於雅调有乖。"

    吴沆 · 著
  • 黄帝阴符经集注

    《黄帝阴符经集注》黄帝阴符经集注,原题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等七家注。约成书于唐代。唐张果《阴符经注》已引伊尹、太公、诸葛亮、李筌诸家之说。《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是书一卷,题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洽、李鉴、李悦、杨晟等十一家注。宋代公私书目着录是书,或作十一家,或改作六家或七家。今《正统道藏》本当源于宋本,收入洞真部玉诀类。是书经文据四百余字本,不分篇章,注文略采诸家之说以释经义。其中采李筌之注最多,亦较为可信,其余各家之注不过寥寥数语,间亦有不标名之注。案伊尹、太公等人皆为古之富于治国用兵谋略者,故是书注经颇取兵家之言,着重阐发圣人如何观天之道,执机达变,以求长生成仙、富国安民、强兵战胜之术。唐宋以来,此书流传甚广。除《正统道藏》本外,另有《说郛》本、《汉魏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子书百家》本、《四库全书》本。

    佚名 · 著
  • 黄帝阴符经集解

    《黄帝阴符经集解》一名《阴符经十家集解》。道教书。原题有赤松子、张良、葛玄、许逊、钟离权、吕岩、施肩吾、崔明公、刘玄英、曹道冲十人注,故名。然赤松子、张良、葛玄、许逊、钟、吕等显系依托。采用三百字经文本,分为三章。每章一卷,凡三卷,《道藏》本作一卷。其注主于内丹, 言性命兼修之旨, 乃南宋时全真道士所为。收入《道藏》第55册。

    佚名 · 著
  • 洪范统一

    《洪范统一》一卷。宋赵善湘(生卒年不详)撰。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孙。南宋经学家。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封文水郡公,赠少师。绍定中,李全进犯淮东,善湘以江淮制置使讨之,屡建战功,《宋史》有传。所着除《洪范统一》之外,尚有《周易约说》、《周易或问》、《中庸约说》、《大学解》、《论语大义》、《孟子解》、《春秋三传通义》以及诗词杂着等书。《洪范统一》又称《洪范统论》。《洪范》为《尚书》重要篇目,其作者及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善湘注《洪范》,参考欧阳修《唐志》、苏洵《洪范图论》,对汉儒旧说多所驳正,定“皇极”为九畴之统,每畴之中,如五行则水、火、木、金皆统于土;五事则貌、言、神、听皆统于思,以为得其统而九畴可一以贯之。善湘注《洪范》,正当学界门户森严之时,然此书释“皇极”为大中,与陆九渊之说合;又谓“九畴”皆运于君心,发为至治,复合于朱熹“建极”之旨,取舍之间,不存门户之见,其学风亦属难能可贵。该书原本久佚,库书从《永乐大典》中录出。现存《函海》本、《艺海珠尘》本、经苑本及文澜阁传抄本。

    赵善湘 · 著
  • 洪范明义

    《洪范明义》四卷。明黄道周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其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此书系崇祯十年(1637)道周官左谕德掌司经局时所进呈朝廷者,其进书序称“上卷言天人感召、性命相符及好德用人之方;下卷言阴骘相协、彝伦条贯、旁及阴阳历数之务;初、终两卷,考正篇章,分别伦序。”道周受伏生、董仲舒、刘向影响至深,所言天人感应、性命相符、阴骘相协、彝伦条贯等多属穿凿附会;至其改正字句及篇章次第,亦多出于武断,不尽与经义相合。此书有《石斋九种》本。

    黄道周 · 著
  • 洪范口义

    《洪范口义》二卷。宋胡瑗讲授,瑗门人编录。《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旧传为商末箕子所作,近人或疑出自战国时人之手。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依据《洛书》,详细阐述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祀、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九福等九种大法,此为《洪范》主要内容。汉儒自伏生下至京房、刘向诸人,以阴阳灾异附会其文、演为“天人感应”之说。至宋,又流为象数之学,唯辨《图》、《书》同异,经义越发晦涩。《洪范口义》为胡瑗对《洪范》所作说解,意在发明天人合一之旨,对旧说多所驳正,其中不乏精到之处。该书说解文字存于正文各句之下,前后贯彻,颇具条理。原书作一卷,久佚,《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录出,析为二卷。有张刻《墨海金壶丛书》本、阁抄本传世。

    胡瑗 · 著
  • 花间四友东坡梦

    《花间四友东坡梦》元杂剧剧本。简名《东坡梦》。吴昌龄撰。末本。宋苏轼,号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被王安石谪为黄州团练。路过浔阳,得歌妓白牡丹。苏有好友谢瑞卿,15年前在庐山东林寺出家为僧,法号佛印。苏欲使此人还俗,共登仕路,对付王安石。故引牡丹上山,诱惑佛印。初次见面,互斗机锋,东坡不胜。佛印特置酒食,款待东坡。东坡再使牡丹随佛印入方丈,令其云雨和谐,亦告失败。东坡还席时,不觉酒醉睡去,梦花间四友(梅柳桃竹四仙子)来会,尽欢而去。醒后方知为佛印所遣。东坡又携牡丹于佛印坐禅时问禅,意欲难倒佛印,逼其还俗,不料佛印寥寥数语,竞使牡丹猛醒,反为佛印度脱为尼。东坡亦悔,愿为佛门弟子。此剧弘扬佛法之主旨显而易见。本事疑出《东坡问答录》等书。佛印主持润州金山寺时,东坡过润州,为留数月。守杭时,有妓琴操,颇通佛书,东坡戏为问答,言下大悟,削发为尼。剧中所叙,事迹类似。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曲选》本。

    吴昌龄 · 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