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一乘宝性论
《究竟一乘宝性论》梵名Ratnagotra -vibha^go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分别宝性之大乘最胜要义论)。凡四卷。后魏勒那摩提译。又称宝性分别一乘增上论。略称宝性论。本书论述如来藏自性清净之教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共分十一品。一九五○年,乔思敦(H.Johnston)与却吐里(T. Chowdhury)共同出版此论之梵语原典。汉译传统上认为作者为坚慧(梵Sa^ramati ),藏文系统则以本论为弥勒(梵Maitreya )所作。又经录中有说本论为菩提流支所译者,或说有二译,菩提流支译本为阙本。自本论所引用之丰富经典中,可知初期之如来藏思想,故为了解印度如来藏说发展之宝贵资料。其成立年代、与佛性论之前后关系及作者等,迄今尚无定论。
佚名 · 著 -
解卷论
《解卷论》陈那菩萨造 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
陈那 · 著 -
蒋子万机论
《蒋子万机论》《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称《馆阁书目》十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非完书也。至明而二卷本亦亡。焦竑《国史经籍志》以八卷入儒家,以二卷入杂家,虚列书名,又误分为两种,不足据。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三篇,益以各书所征引,定著一卷。嘉庆乙亥岁四月朔。
蒋济 · 著 -
江南经略
《江南经略》兵书。明代郑若曾撰。全书共8卷。每卷又分二子卷,附图一百八十五幅,计十余万言。为作者在完成海防专著《筹海图编》后,为使“江海巨防相为表里”而续作的江防专著,为军事地理之作。其中有兵器总论、火器论、处置焰硝论、制火球法附录、海船论、福船论、沙船论、黄鱼船议等。该书为江南御倭而作,亦论及如何镇压农民起义。每卷又分二子卷。卷一之一为兵务总要,之下为江南内外形势总考。卷二至卷六分述苏州、常州、松江、镇江4府所属山川险易、城池兵马及农民起义据点。卷七论战守事宜。卷八则杂论战具战备。此书针对江南倭患提出抗御之策,多权宜之计,但就江海险要、道路冲僻、守御缓急、地形水势等方面的分析述说,多为作者亲历探考,亦有可取之处。
郑若曾 · 著 -
鸡峰普济方
《鸡峰普济方》医方著作。三十卷。宋代医方,撰人待考,原题宋·张锐撰。据陆心源《仪顾堂成》卷十九考证疑为北宋·孙兆撰)。今存者为清代翻刻宋本,已缺二、三、六、八四卷。卷一为医论及炮炙法;卷四~二十七选录多种病证的治疗方剂,大致综括了宋代医家的一些临床成就,卷二十八~二十九列述丹药。原书散佚,《直斋书录题解》有《鸡峰备急方》一卷,《宋史·艺文志》亦并载,是为此书末卷。
佚名 · 著 -
经络全书
《经络全书》经络类著作。前编明沈子禄撰,后编徐师鲁撰,清尤乘重辑。二卷。子禄字承之。曾撰《经脉分野》(即此书前编)。师鲁吴江(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奉命册封周藩,阅岁历转左给事中。儒而兼医。得子禄书稿,为之订正续编并作序。名续编为《枢要》,更名全书为《经络全书》。前编撰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后编撰于万历四年(1576),乘重辑刊于康熙九年(1668)。前编记述全身体表部位名称凡八十八条,逐一详引博考《内经》等书文字,并论述经络循行交会;后编列原病、阴阳、脏腑、营卫、经络、常经(即十二经)、奇经、人迎气口、三部、诊脉、清浊、虚实、客感、传变十四篇。均考《内经》及后世医籍有关经络论述,参合己见加以发挥,对经络学说术语进行较系统整理。书末附有音释。对研究经络学说颇有参考价值。有《脏腑性鉴·经络全书》合刻本,《博物知本》本及抄本。
沈子禄 · 著 -
绛云楼俊遇
《绛云楼俊遇》是书专记清初名妓柳如是与钱谦益事,兼及柳如是与张溥、陈子龙交往事。此书对柳如是记载较为平实客观,无顾苓《河东君传》之揄扬,亦无王《虞山柳枝词》之诬枉。 其中记“柳夫人劝牧翁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符盛名’”一节,最为确实。但其记柳、陈交往似有不确,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中有详论。
佚名 · 著 -
敬业堂诗集
《敬业堂诗集》诗集。 清查慎行(1651—1728)撰。五十卷。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更现名,字悔余,号初白,又号查田,浙江海宁人。康熙时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曾从黄宗羲、钱澄之学。著有《人海记》、《周易玩辞集解》、《黔中风土记》等。此集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约四十万字。裒其生平之诗,随所游历,各为一卷,凡四十八卷,又词二卷,并喜立集名, 有《慎旃集》、《西江集》、《遄归集》、《踰淮集》等五十个集名,收诗凡四千余首,词百余首。其诗多登山临水感时咏物之作,宗法宋人,近体源出于陆游,古体源出于苏轼;间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如《麻阳运船行》诸篇;功力纯熟,善用白描手法,如《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五老峰观海棉歌》诸篇。王士祯称其“奇创之材”,王维屏说:初白先生诗清真、隽永、典切、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形,其妙只是能达。有康熙五十八年刻本,乾隆年精刻本,《四部备要》铅印本等。
查慎行 · 著 -
金箓解坛仪
《金箓解坛仪》金箓解坛仪,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出于宋代,盖亦为北宋杨杰、张商英等人改编修定金箓斋仪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此仪用于金箓斋即将完毕时,解散坛席、言功宣奏。其行仪节次有礼师存念、宣五方神咒、鸣法鼓、请称法位、礼方、忏悔、三启、宣表、回将牒、焚化、十二愿、存神烧香等。
佚名 · 著 -
金箓斋放生仪
《金箓斋放生仪》金箓斋放生仪,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出于明代。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载为皇家放生斋仪,有净秽、法事、放生、诵灵书中篇、向来、回向等仪式节次。内称一切水陆生灵皆禀先天祖气而生,同具贪生恶死,趋利避害之心。皇帝仁德好生,设斋赎放,并祝其永脱鳞介羽毛之苦,获生安乐清静之邦,转烦恼而作菩提,回觉照而脱迷津。其文辞显然受佛教影响。
佚名 · 著 -
金箓大斋宿启仪
《金箓大斋宿启仪》金箓大斋宿启仪,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出于宋代,疑即北宋杨杰、张商英等改编删定金箓斋科仪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宿启仪式,用于金箓大斋立坛之始。其行仪节次有礼师存念、五方咒、鸣法鼓、称法位、十念、存神烧香等,较杜光庭所编《金箓斋启坛仪》更为长冗。其祝启文亦称祝愿皇图巩固、圣寿绵长、天下太平。
佚名 · 著 -
经历
《经历》长篇自传。邹韬奋著。1937年4月生活书店出版。后来,重庆生活书店和上海韬奋出版社曾多次再版。解放后,收入《韬奋文集》第3卷里。《经历》分为两部分,有59个小题; 第一部分是《二十年来的经历》内有51题;第二部分是《在香港的经历》,内有8题。书前有《开头的话》,书后有“附录”《我的母亲》。在这部自传中,作者记写了自己学校苦读、服务报界、参加救国运动以及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等事的经历。作者是位著名的记者,他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自己20多年的经历,叙事生动亲切,描绘真切具体,而抒情、议论也恰当,针砭时弊,带有政论的特色。韬奋这部自传,在30年代曾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1944年,邹韬奋动手撰写另一部自传《患难余生记》,仅成6万多字,是他没有完成的最后遗著,于1946年5月由上海韬奋出版社出版,仅三章,第三章还没有写完。此书当时有多种版本流传,可见读者对韬奋的敬重和对他去世的哀挽。此书从内容上看,正是《经历》的续集,《流亡》、《离渝前的政治形势》、《进步文化的遭难》是三章的标题。可惜没有写完,作者就与世长辞了。
邹韬奋 · 著 -
金刚经演古
《金刚经演古》金刚经演古,一卷,清寂焰述并序,道霈序,范鋐序。
佚名 · 著 -
金刚经直说
《金刚经直说》金刚经直说,一卷,清成鹫着并序。
佚名 · 著 -
金刚经石注
《金刚经石注》金刚经石注,一卷,清石成金撰集并序,出石氏全集传家宝。
石成金 · 著 -
金刚经正解
《金刚经正解》金刚经正解,二卷。清龚穊彩注。
佚名 · 著 -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八卷、卷首一卷,清性起述,俞兆龙序,内题无法眼二字。
佚名 · 著 -
金刚经法眼注疏
《金刚经法眼注疏》金刚经法眼注疏,二卷,清性起述。
佚名 · 著 -
金刚经如是经义
《金刚经如是经义》金刚经如是经义,二卷,清行敏述,昉休跋,后缺三分。
佚名 · 著 -
金匮翼
《金匮翼》八卷。清尤怡撰。尤氏为补充《金匮心典》之不足,参照诸家之说,结合个人心得撰成此书。全书十八万四千字。卷一为中风、湿症、瘟疫;卷二为痰饮、饮食、血症;卷三为噎膈、虚劳、发热、恶寒、疟疾;卷四为尸症、癫狂、黄疸、消渴、水气、胀满积聚;卷五为头项、背臂、眩晕、耳、鼻、口、舌、齿、咽;卷六为心痛、胃脘痛、腹痛、胺胁痛、四肢痛、肿颤振、脚气、痺症;卷七咳、喘、呕吐、泄、痢;卷八为梦遗、癃闭、淋症、痧证等,共列四十八门。书中自辑杂病证治,各门有总论,然后分述各种证候和治法,辨表里虚实,补泻温凉之用,后附按语。于繁重诸证,详分治法,列为子目。如中风门有卒中八法;痰饮门分攻逐、消导、和、补、温、清、润七法;失血门分风热、郁热、蓄热、气逆、劳伤、阳虚、伤胃八法;噎膈门分痰膈、血膈、气膈、虫膈四法;虚劳门分营卫不足、肺劳、心劳、肾劳、肝劳、风劳、热劳、干血劳、传户劳九法;发热门分劳倦、火郁、血虚、阳浮、痰积、瘀血、骨蒸、食积、酒毒八法等。对内科杂病的分类较细,论述简明,选方切于实用。所载诸方,自 《金匮》以外;兼采古今名医之方,精选慎取,分录条下,使读者随证求方,不致盲目施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说
尤怡 · 著 -
记胡雪岩故宅
《记胡雪岩故宅》予此次续作西泠之游,已于湖艇再笔中,详纪游踪。今兹所作,则完全纪胡雪岩之故宅而已。七月初五星期曰,汪君来寺游散,语次及杭城近状,忽郑重言之曰:“杭城有一特殊建筑物,今将拆毁,后此更无机缘,可再睹庐山面目,盍一往观?”予询安在?汪曰:“即五十年前大富翁胡雪岩之第宅是也。在元宝街,其构造闳丽,雕镂致巧,甲于近代。曩以家落,没入宫中,辗转未获售主。今为某银行所有,将取其材移建他所,已支解十之三。苟不速过,则交臂失眼福,宁非可惜?”因言华人无保存古物特性,若在欧西,必不令市伧轻毁,相与愤慨,予兴跃跃,亟欲一观,僧又渡亦拊掌,约诘朝偕行。无何,夜雨甚,陵晨未已,不克行。初七曰,天始开霁,又渡因事先入城,予至三时后,始往华孚,又渡亦至,遂偕周、汪、何三君及又渡,与予五人往。
许指严 · 著 -
净土旨诀
《净土旨诀》净土旨诀,一卷,清道霈撰,龚锡瑗序,首题鼓山为霖和尚示修净土旨诀。
为霖道霈 · 著 -
净土晨钟
《净土晨钟》净土晨钟,十卷,清周克复纂并序。
周克复 · 著 -
净业知津
《净业知津》净业知津,一卷,清悟开述,净同题记,昭庆经坊单行本名净业知津,一卷,清悟开述,净同题记,昭庆经坊单行本名淨业初学须知,仅附录不同。业初学须知,仅附录不同。
悟开 · 著 -
径中径又径
《径中径又径》径中径又径,四卷,清张师诚著并序,许淨中序,首录清代诸帝诗文。
佚名 · 著 -
居士传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知归子撰。知归子,是彭绍升亦称彭际清之法号。该书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年间在家奉佛的人士(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成为记载历代居士比较完备的一部书。作者在节取佛书,如《佛祖统纪》、《佛祖通载》、《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居士分灯录》、《先觉宗乘》、《居士禅灯录》,以及《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等书的基础上,又引用了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编成列传,详述每位居士学道的经历,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一宗一派的范围,加以融会贯通历述其详。此书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起笔,至四十年 (1775) 完成,历时五年,凝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具体体裁上,分为专传、合传、附传三类。专传有十七人,合传有二百一十九人,附传有七十六人。编次大致依时代先后次序,郑一、卷二,为后汉、三国和两晋,共有十二人。卷三至卷十一,为两晋、南北朝、隋唐,共有四十六人。卷十二,为南北朝、唐、宋、明,共有十二人。卷十三至十九,为唐代,共有二十六人。卷二十至卷三十四,为宋、元,共有八十三人。卷三十五、卷三十六、为金、元
彭绍升 · 著 -
江南余载
《江南余载》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的《霸史类》中载有此书。《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原序文称:“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1075年),得郑君所述于楚州,其史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段以类相从。”据考证,郑君即郑文宝,而《江南余载》即以郑文宝《江表志》(三卷)为稿本。《江表志》现存只有二十四页,皆残缺掇拾,已非完书,《江南余载》一百九十五段虽不全见,但明代《永乐大典》中仍保存了两卷,对《江表志》所缺多有补充。
郑文宝 · 著 -
旌异记
《旌异记》志怪小说集。隋侯白撰。《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五卷,称侯君素撰。 《旧唐志》误作侯君集;《新唐志》入小说家类,卷帙均同《隋志》。该书久已亡佚,遗文存《法苑珠林》、《续高僧传》、《三宝感通录》等书中。鲁迅辑其遗文十条, 载《古小说钩沉》。唐人有称《精异记》、《积异传》者,乃字音讹传之故。
侯白 · 著 -
江南燕
《江南燕》霍桑是我的知己朋友,也可称之为“莫逆之交”,我们在大公中学与中华大学都是同学,前后有六年。我主修文学,霍桑主修理科。霍桑体格魁梧结实,身高五尺九寸,重一百五十多磅,面貌长方,鼻梁高,额宽阔,两眼深黑色,炯炯有光。
程小青 · 著 -
菊芬
《菊芬》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初载上海《创造月刊》第1卷第9、10期。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1929年后再版时,书名曾改题《汉江潮》。小说塑造了20年代一群献身于大革命的进步青年形象。主人公江霞是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向往革命,特地从S埠来到革命根据地H镇。菊芬和她的姐姐梅英不顾家庭的反对也从重庆逃到H镇。梅英的爱人在重庆大屠杀中被害,因此她立志“为我的爱人报仇,为我的同志们报仇”。菊芬的情人薛映冰也是一位革命者。但菊芬读过江霞的进步诗集后,对他非常敬重,江霞也爱慕这位热情美丽的少女。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革命形势,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彻底地献身于革命运动。H镇的革命形势变得严峻,江霞觉得在这拿枪的时代,必须做一名拿枪的真正战士,文学“不过是空口说白话而已”,并不能阻止反动派的屠杀。菊芬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江霞有文学才能,应当热心地去表现可歌可泣的革命时代。就在这次讨论以后不久,江霞收到了菊芬的信,信中说梅英已经被捕,而她则已拿起武器,准备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信中还告诫他在革命低潮面前切不可失望,丧失斗志,她坚信“黑夜终有黎明的时候,我们终究是要胜利的!因为我们占大多数,因为我们的要求是
蒋光慈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