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文学网
阅读主题

按首字母为“T”查询

  • 太上正一盟威法箓

    《太上正一盟威法箓》《太上正一盟威法箓》,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间。道教传说乃汉末太上老君传授天师张道陵。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书中辑录早期天师道符箓十四种,其中部分符箓又见于《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但文词繁简有所不同,盖系不同传本。各种符箓内容格式大体相似,皆列举神将吏兵之名额、符图、神像,以及受箓盟词信仪,用于召神驱鬼,保护身家。

    佚名 · 著
  • 听雨丛谈

    《听雨丛谈》《听雨丛谈》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有部分录自他书或有关案牍。其内容甚杂,而以涉及清代满洲及旗人风俗制度为多。如卷一“红绒结顶”、“花翎”、“羽缨冠“、“四禊袍”、“黄马褂”、“绿压缝靴”、“执事乐人服色”、“黄缰紫缰”,卷五“朝珠”,卷六“钿子”,卷十二“繖扇制度”、舆制”等条,对清廷及满族服饰器用的有关情况作了细致记载。在宗教祭祀及婚丧习俗方面,则有卷五“满洲祭祀割牲”、卷六“满洲祀先不用炷香”、卷十一“祭马神”、“丹旒”、“分祭幛”、卷十二“插戴”诸条,其中提供的某些情况,确非熟知内情者不能道。又说八旗中满洲、蒙古、汉军祀之礼,各有差异,以汉军而论,“从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从汉人礼者十居七八。内务府汉姓人,多出辽金旧族,如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如汉军礼者十居三四耳”(卷六“颁胙”条)。反映了当时各族间文化相互影响的情况。

    福格 · 著
  •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十卷。又名《七宝庄严》,简称《海空智藏经》、《海空经》。作者不详。今人考其约作于唐初。分为十品,即序品、哀叹品、法相品、普说品、问病品、持戒品、平等品、供献品、舍受品、普记品,每卷一品。经文以问答体阐明海空智藏之理。据称,海空之空,非空不空,亦空不空,亦不空空,亦非非空;非空不空,空空不空,空无分别,分别空故,故名海空。海空无我,我名海空,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以无碍故,故名海空。秘密智藏之身充满世界,智藏之身实非智藏,以是因缘,海空智藏安住不动,随方示化无量形类。经中又构造出海空智藏真士,其身如海,其心若空,理包物外,是为智藏。值得注意者,经中大量演说道性。认为道性之理自为妙无,众生一切诸法各有道性;海空修习因者即是道性,道性之性,无生无灭,众生道性,不一不二;道性平等,即如虚空,海空非一切法,众生道性亦如是。为研究隋唐道教的道性论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佚名 · 著
  • 天山飞侠

    《天山飞侠》《天山飞侠》是一部武侠小说。由“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创作。全书共三集九回,总计二十万字。1943年7月由北京新华书局出版一集,至1944年出版第三集。未完。1947年8月改名《冷魂峪》,由上海正气书局出版,改订上下二集,增为一三回。

    还珠楼主 · 著
  • 听来的故事

    《听来的故事》《听来的故事》选取了当年林徽因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的部分特色篇目,包括沈从文、萧乾、林徽因、老舍、李同愈、李健吾、蹇先艾等名家的经典短篇小说。展现每个作家的不同语言、文字运用的风格,同时也再现了民国时期各地或淳朴、或彪悍的民风,揭示了清后期政府的腐朽、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迷惘、混乱、艰苦与麻木的现状。

    林徽因 · 著
  • 太史公书义法

    《太史公书义法》近代孙德谦撰。民国时期重要的《史记》学研究著作。孙氏此书的研究方法既非史料考证(如赵翼、梁玉绳),亦非文章评论(如吴见思、牛震运),而是致力于探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史法”与“体例”,即所谓“义法”。共五十篇,不仅揭示了司马迁“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的著史意图;亦从“义法”着眼,对《史记》的编纂体例、史料剪裁、书法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同时,通过揭示《史记》的“义法”,此书对一些《史记》学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疑案也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孙德谦 · 著
  • 太上妙法本相经

    《太上妙法本相经》太上妙法本相经,简称《本相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原书至少有二十多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三卷,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相经》抄本残卷十二件。其中P2429、S2122、P2389、P2476、P3091及贞松堂藏本等八件抄本内容均不见于《正统道藏》本。P2357、S3173、P2396、P2755等抄本与《正统道藏》本有颇多异文。此外《上清道类事相》、《要修科仪戒律抄》等唐宋佛道典籍亦保留不少《本相经》佚文。此经乃元始天尊与「辨夫」及外道之人相互问难,解说道教义理及斋戒法术要旨。其内容颇杂乱,涉及宇宙生成、众生业报因缘、治国修身及修道求仙等等。大旨以《道德经》为立论之本,又受《灵宝经》影响。谓「道者万物之父,空者万物之母」。学道之人应抱道执德,为于无为之为,居于无想之想,处于无著之著。又驳斥外道,论证宿业因缘。谓「一切众生各有缘品,前世积业今生所受,今身所造后世所受」。又强调学道尊师,持斋守戒之重要,论述治身治国皆应以无为无欲为本。敦煌抄本中提及「咐嘱卯金,木子弓口乃兴焉」,可见此经受《洞渊神咒经》影响。

    佚名 · 著
  • 突击

    《突击》现代话剧剧本。3幕。塞克、萧红、绀弩、端木蕻良集体创作,塞克执笔。初刊于1938年4月1日《七月》第2集第6期。1939年3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1938年1月作者随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晋南同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师,应丁玲要求,创作这一剧本。1938年4月中旬由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西安首演。剧本描写1938年初春,太原附近一个村庄,田大爷、李二嫂等老百姓,目睹敌人疯狂洗劫后的一切,自动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向敌人袭击。他们用扁担打死两个鬼子;深夜冲进敌人据点,消灭了10个鬼子,缴获了枪支弹药。他们欢呼,要打回老家去。全剧充满着胜利的欢欣情绪。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就是一点也不公式化”(茅盾《〈突击〉》)。

    萧红 · 著
  • 太原妓诗词全集

    《太原妓诗词全集》生平:欧阳詹游太原,悦一妓,约至都相迎。

  • 滕白诗词全集

    《滕白诗词全集》短羽新来别海阳,真珠高卷语雕梁。佳人未必全听尔,正把金针绣凤凰。 【注释】   

  • 唐音癸签

    《唐音癸签》明胡震亨著。为其所编《唐音统签》中一集。全书十集,以十干为纪,共一○二七卷,此为第十集,故称癸。前九集皆录唐诗,为《全唐诗》主要依据;此集共三十三卷,专收论唐诗、唐乐。为作者研究唐诗心得的结晶。凡唐诗、唐乐的源委和变革,体制的形成,风格的高下,诗人音乐家的的短长,术语的考释,等等,大略具备。其论诗之要旨在于“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的诗教之美学观点。坚持“声音之道与政通”的主张,认为诗歌与社会政治、习俗、士风有密切关系。辄借古讽今,抨击世风陋习,指出“晚唐人集,……名场中钻营恶态,忮懻俗,一一无不写尽”。评论诗作,首先注重人品,对于交结重臣的诗僧评道:“品格斯非,诗教何取?”而对唐代忠义之士则说:“此等吟人,未论工拙,要为无负昭陵。”对于王世贞《艺苑卮言》和胡应麟《诗薮》的诗歌主张,颇为敬佩,但不盲从,自出己见。认为“凡诗,一人有一人本色”,应加区别,“读白诗,与读杜诗,自各一法,”还强调作诗要根据实际生活,提出反问:“人足迹不出门,能悉门外许许,尽拈为锦囊用乎?”反映其尊从孟子的“知人论世”的美学观。其论乐,强调雅乐,认为自南北朝以后,“雅俗不分”,唐开元以后,“昧禁之音,益流

    胡震亨 · 著
  •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忏文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讲说道法、大放光明,普照十方,度脱地狱罪人皆超生人道,又太上告诫众生:凡造业犯罪之人,死后皆入地狱受苦。若能一心恳祷,归依上真,忏悔罪业,即可拔罪解脱。书中列举四十六位泰清境天尊真人名号及忏悔文式。本篇与《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原当为同一组忏文。

    佚名 · 著
  • 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

    《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忏文乃太上所说,用于消灾延寿。内载五十一位上清天尊名号及忏悔文式。宣称凡清信男女,若遇灾病,当于本命日、甲子日、庚申日、三元日、八节日等,以时果香花旙灯供养太上像前,志心归礼天尊,礼诵忏悔文,或请道士代为礼诵忏谢,即可获福延寿。本篇与《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原当为同一组忏文。

    佚名 · 著
  • 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

    《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此经言三跻之术,三跻即龙跻、虎蹄、鹿跻。其术渊源甚古,《抱朴子‧遐览篇》已着录「龙跻经」、「鹿卢跻经」。本书所谓龙跻者,指炼身为气,与道合真,足下生云,可漫游洞天福地;虎跻者,聚为形而散为风,可乘风往来;鹿跻者,能助人日行千里,采食灵芝。是为道教分形变化,缩地飞行之术。书中详述修炼方法,如择日斋戒,立坛上供、吞印念咒、存想龙虎鹿现形而乘骑飞行等。

    佚名 · 著
  • 太清五十八愿文

    《太清五十八愿文》太清五十八愿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系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摘录灵宝经戒改编而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内容分三部分。其一为《五十八愿文》,罗列五十八条愿念,如「若见饮酒,当愿一切制于命门,以远祸乱」;「若见恶人,当愿一切弃凶即吉,不犯王法」;「若见帝王,当愿一切奉仰王道,孝如父母」等等。其二为《十善劝》,有劝人礼敬三宝、为人忠孝、写经布施、除嫉去欲等十条戒文。其三为太极真人所说六条格言,劝人忠孝、信道、不杀生、不饮酒、不嫉妒等等。以上愿念戒律,出自《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戒法轮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等早期灵宝派经典。

    佚名 · 著
  • 台阳诗话

    《台阳诗话》近代诗话。2卷。王松著。初版本未见。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1月重新印行。卷首有郑如兰《序》、邱菽园《序》、作者《自序》、洪月樵题诗。卷末有林辂存《跋》。该书集中评介清末民初台湾籍诗人。由于作者与评介对象属于同籍、同代,故材料较为可信,可资研究近代台湾文学者参考。作者在书中有言曰:“余欲善天下万世以兴起耳;且使他日作史者见之,亦足以资考证。”“论诗则尺寸不能假借,可则可,否则否。”

    王松 · 著
  •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呪妙经,原题「上清三洞经箓碧霄洞华太乙吏欧阳雯受」,约出于唐代或北宋。《道藏缺经目录》着录「北帝神咒妙经十卷」,疑即此书。今本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主要讲述存神诵咒,施用符箓神印以伏魔驱邪,消灾捍厄之术。全书分十品,内载各种咒诀符箓,名目繁多,皆用于伏魔消灾。各种咒诀符箓多为元始天尊、太上道君或北帝所说。

    佚名 · 著
  •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诗文别集。本书所辑,凡谭氏生前已编专集、自定稿本,一般保持原来面目,按撰成或发表时间为序;凡未经辑集的书简或散见于书刊的论文、讲义等,则另行专辑。计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仁学》、《报章文辑》、《拾遗》等共十二种。另将有关潭氏生平的重要事迹材料,作为附录。谭嗣同的散文,最初学桐城派,“刻意规之数年,久自以为是矣”。后“或授以魏晋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笃嗜之。由是上溯秦汉,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沈博之文”。且认为“所谓骈文非四六排偶之谓,体例气息之谓也”。实际是否定了桐城派古文,也打破了骈、散绝对分界的局限,创造了自己的新体散文。谭文内容充实,句法谨严整洁,少浮词累语,有骈文的影响。谭嗣同所写论著,在他生前只刻印过《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其他撰述,都是谭氏死后陆续出版的。有上海文明书局编的《谭嗣同全集》,和后由群学社出版的《谭嗣同集》。一九五四年三联书店出版《谭嗣同全集》。本书就是在三联版的基础上重予编校,增订出版,内容比前约丰四分之一,由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出版。

    谭嗣同 · 著
  • 驼庵传诗录

    《驼庵传诗录》《驼庵传诗录》依据叶嘉莹女士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所记讲录前一部分:从先秦之“诗骚”到魏晋之三曹、渊明,再由唐宋之各诗词名家至元明之戏曲大作,直至近代诗词名家王国维。在一个渐进的时间流中,顾随先生以其独到说解揭示出每一位作家所具有的独特作风,更揭示出所有作品之所以能够动人心弦的内在动力;讲录后一部分:顾随先生从诗歌创造角度,对诗歌中的“知、觉、情、思”、“诗歌特质”、“诗人修养”、“诗境”、“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阐释。

    顾随 · 著
  • 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敦煌本]

    《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敦煌本]》简称《灵宝化胡经》。唐《化胡经》传本之一。S.2081。一卷。首残尾全。有标题,存一百三十八行。此经与十卷本《化胡经》不同之处,在于将讲说道法、教化胡人者,由老君改为天尊,行文用语亦接近道教灵宝系经典。《正统道藏》未收。

    佚名 · 著
  • 太上正一阅紫录仪

    《太上正一阅紫录仪》道教科仪。原经卷数不详。首残尾全。题“阅紫录仪三年一说”。抄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存八十八行。阅箓召神为道教法术之一,念诵呼唤“紫宫玉台”诸功曹使者、神兵神将之名,可祈求赦免罪过,卫护自身及家口大小。《正统道藏》未收。

    佚名 · 著
  •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简称《度人本行经》。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南朝。原经一卷。P.3022背。首部完整,有标题,尾部残缺,约存七十行,仅为全经之开端。大意言太上道君为十方大圣至真尊神讲道,述说灵宝经法随劫出世度人之缘起经过。《正统道藏》未收。

    佚名 · 著
  • 唐风集

    《唐风集》三卷。唐杜荀鹤 (846—904)撰。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 (安徽石台)人。相传是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唐昭宗大顺二年(891) 中进士第。天复三年 (903)春,田頵欲举兵叛杨行密,使其向梁王朱温具述密议。朱温颇厚遇,表奏杜荀鹤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荀鹤一生酷爱作诗,此书共三卷分体编排,约三百多首近体诗,律诗占绝大部分。书前有顾云序;书后有毛晋跋。其诗专攻近体,尤长律体,全用白描手法,语言自然流畅,被称为“杜荀鹤体”。他的律诗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宗法杜甫,多写唐末军阀混战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民大众的惨痛生活,这一点,堪称杜甫的同调。五律和七律也有杜甫诗精整熟练的特点。他的诗歌风格,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写律诗,在律诗的声律对偶束缚中驱遣大众化语言,运用得熟练自如。其七律代表作《山中寡妇》、

    杜荀鹤 · 著
  • 太白山人漫稿

    《太白山人漫稿》八卷。明孙一元撰。孙一元。字太初,号太白山人。自称秦(陕西)人,实为宗室安化王宗人,王姓因不轨诛,故变姓名避难。他踪迹诡异,常以铁笛鹤瓢自随,遍游名胜,足迹几乎遍及天下。正德十三年(1518) 卜居乌程(今浙江吴兴),与刘麟、龙霓等人结社唱和,时称“苕溪五隐。”著有《太白山人漫稿》。由吴兴张氏初刻于正德年间。前有正德十三年(1518)郑善夫序,后有方豪后序,题为《太白山人诗》,凡五卷。嘉靖年间多次翻刻,有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睿卿刻本,共八卷。本集为崇祯十二年(1639)周道仁根据以前各本重新刊刻,共八卷,并有补遗、附录各一卷。孙一元性好吟咏,歌行颇有淋漓豪宕之气,如《致道观看七星桧树歌》,开首就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接着运用苍劲的笔锋描写古松的形象。其绝、律中也有一些风神俊逸之作,读来颇感亲切。但其诗锤炼尚有不足,略嫌粗糙。陈田《明诗纪事》评论道:“山人诗,激宕处亦摹杜,而炼句炼字,时出入于王摩诘、孟襄阳,岑嘉州诸公间,长歌气魄稍弱,律诗因是一时之秀。”有明万历年间刻本及 《四库全书》本行世。

    孙一元 · 著
  • 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为了全面了解唐诗的面貌,特编辑本辞典。本辞典共收诗人180余人,诗1700余首。

    佚名 · 著
  • 陶说

    《陶说》清代陶瓷著作。朱琰撰。6卷。分说今、说古、说明、说器4篇。卷一《说今》篇,有饶州窑和陶冶图说2节;卷二《说古》篇,有原始和古窑考2节;卷三《说明》篇,有饶州窑和造法2节;卷四至卷六《说器》篇,上溯唐虞、周商,下至唐、宋、元、明,依照历史沿革,按窑、按器分条叙述,广征博引,但不加评述。此书按陶瓷器出现的顺序作历史性介绍,叙述了明、清两代饶州窑和其他代表性官窑的瓷器及制造技术,是较详尽系统地论述古代陶瓷的著作,是一部著名的陶瓷史。初刻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称鲍廷博本。以后曾多次重刻,传本较多。

    朱琰 · 著
  • 陶记略

    《陶记略》又称《陶记》。元代有关景德镇窑陶瓷业的专著。蒋祈撰。约成书于元至治二年(1322)至泰定二年(1325)之间。此书较详细地记述了元代景德镇瓷器的生产组织形式,陶工分工情况,原材料的等级、来源,器物的名称种类和式样,釉色的种类,瓷窑的形式、名目,瓷器的烧制程序、火候,瓷器的销售情况和地区,以及封建王朝和官吏豪绅剥削陶工的情况,并对当时陶瓷业不振的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此书为中国最早一部系统叙述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著作,是研究景德镇地区陶瓷业史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造瓷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其编著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后来的一些有关陶瓷方面的著作,多受其启示。无单行本,始载于《康熙浮梁县志》,但未署作者朝代,《乾隆浮梁县志》也录其书,定为元人著作。

    蒋祈 · 著
  • 体用论

    《体用论》熊十力著,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出版。 《体用论》是熊十力先生专门为解决宇宙论之体用问题而作的一本书。也是为修正《新唯识论》中的体用观。《体用论》共有四章,明变、佛法上、佛法下、成物。第五章明心有目无文。 第一章明变,主要讲事物由相状上看,只是刹那间生生灭灭,活活跃跃,不断的变化,总是故灭新生。此之谓万物之变迁、流行。此变迁、流行之相,皆是实体变动而成,即为实体之用。正如众沤是海水变动而引起。同时,功用而外,无有实体,离开功用(众沤)我们也得不到实体(大海)。这就是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 第二、三章均讲佛法。佛法有大乘双轮,即有、无两字。熊十力先生认为空有两种观,乃是人类智慧发展到最高度,能综合、深观宇宙人生,才有此两种认识。人生殉没于小己的种种私欲之中,如虫作茧自缚,造网自锢。个别的物,至大如天地,终当毁灭。此乃空之悟觉。圣人观有,乃求宇宙人生天然之真际,体验宇宙之全体大用,视天地万物为一己,而无小己之迷执。佛法两章主要讲大乘龙树之学,即空宗。其主旨是一切法相,皆无自性,故空。熊先生自认为自己之学问,初由大乘有宗起,后受大乘空宗,最后归宗易大传的生生不已。面对生灭瞬间变化

    熊十力 · 著
  • 通玄百问

    《通玄百问》全一卷。又作通玄问答集。青州一辩法嗣宋代僧通玄圆通问,万松行秀答,理宗淳祐四年(124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江西广信府通玄庵之圆通,设百问以激励学人,并宣扬祖道。林泉从伦于其师万松一一作答之后,次第附颂,生生道人徐琳刊行之。世人常以之与青州一辩之青州百问合称通玄青州二百问,而并行流通。

    佚名 · 著
  • 太上洞玄济众经

    《太上洞玄济众经》太上洞玄济众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云笈七签》卷三一亦录其文。经文乃太上道君与普光真人讨论人之形、识、神三者生成轮转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形体乃由五种烟蕴,聚合而成,会其宿业,因而受识,轮转其神,而有生也。人之有因缘轮转,皆因识受污染,流入恶缘,魔狱禁形,失于明性。由是辗转于迷波苦海之中。又称识与神乃体用关系,体则是识,用则为神,「识之与神,不一不异」。善恶祸福之根「正由心也,心由神也」。义论形神关系。认为形体非我所有,乃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故得道者无复有形,「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归于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佚名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