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文学网
阅读主题

按首字母为“T”查询

  • 土官底簿

    《土官底簿》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有是书跋,只称钞于海盐郑氏,亦未言作者为何人。本书专记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是辑档案资料而成。书中载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广、广东之土司共三百六十三家,其中云南一百五十一家,广西一百六十七家,四川二十四家,贵州十五家,湖广五家,广东一家。各土司,均先列其名号,次述始授土职时间,再述世代因袭情况。本书的价值,首先是可补正史之不足。《明史·土司传》只列征伐刑政之大端,而于土司支派本末未能具晰,本书辞虽俚浅,而建置原委、历代因袭之状一一可征,足资考证。同时,书中反映的明政府对土司采取的驾驭措施,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按明制,土司乃世职,土司承袭时,须逐级上报,分别由吏部、兵部奏准,颁发号纸(委任文书)。而本书所录,诸土司请袭之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所奉谕旨亦必以“姑准任事,仍不世袭”为词。仅以云南为例,在一百五十一家土司中,有九十一家载有圣旨,明确称,“姑准任事”,“不准世袭”;只有极少数土司,如广西府土知府,阿迷州土知

    佚名 · 著
  •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作者不详。唐初此经可能已问世。全书所载三十六种经,分为《玉清境经》十二部,即《上清经》、《妙真经》、《太一经》、《妙林经》、《开化经》、《仙人经》、《黄林经》、《上真经》、《道教经》、《上炼经》、《上妙功德经》、《道德经》;《上清境经》十二部,即《洞玄经》、《元阳经》、《元辰经》、《大劫经》、《上开经》、《内音经》、《炼生经》、《灵秘经》、《消魔经》、《无量经》、《按魔经》、《上通经》;《太清境经》十二部,即《太清经》、《彻视经》、《集仙经》、《洞渊经》、《内秘经》、《真一经》、《集灵经》、《中精经》、《无量意经》、《集宫经》、《黄庭经》、《小劫经》。《无上内秘真藏经》卷四录此三十六部经名,并称玉清境十二部无毁无坏,无生无灭,湛然常住,遍众妙门;上清境十二部微妙清净,为诸天根本,万有之基;太清境十二部济生度死,为万法舟航。又称一切诸仙圣道都由此三十六部经而成道。此三十六部经每部不长,主旨在于宣讲正道正教,说明诸法本性皆空,法相无分别,既无自性,也无他性,修道当明正性,但施一心平等,虚心无心,定心正心,清心净心,通过修心自可见闻道。经中强调一切众生悉有道性,但为诸烦恼所蔽,不能显现,修道

    佚名 · 著
  • 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

    《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道教书。此经以“本真”命名, 旨在论述“大道者,本真也,真是道之本”。认为自天地开辟, 育养万物,上世淳朴,人不迷本真, 故能长寿。后世风浇俗薄,人迷失本真,故体衰寿短。上圣开示,遂兴三教,儒务本,道守本,释返本。三教虽殊,返本归真则一,故不必斤斤于“人我三教之分”。本经题“师仁寿授”。其中以内丹为道教修炼之要,倡会通三教之说,从其内容看成书当在北宋后。收入《道藏》第27册。

    佚名 · 著
  •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演说。谓一切众生有种种苦难,皆因争财兢宝,利己损他,口是心非,恣情嫉妒妬,故使妖魔作害,枉遭诸苦。天尊愍念众生,故说「通天祈佑延祥涤厄四圣神咒」及「四都神咒」,又授「四圣真君名号真符」。众生若有急难,可面北焚香,存神静虑,至心礼念,或贴灵符,四圣即统兵前来消灾灭殃。若诵此经万遍,即可「身处仙宫,与道合同」。书中所称「四圣」,是指北极天蓬大元帅、北极天猷大元帅、北极翊圣黑杀大元帅、北极佑圣真武大元帅,皆为宋代道教尊奉之神。

    佚名 · 著
  • 陶真人内丹赋

    《陶真人内丹赋》陶真人内丹赋,原不题撰人。据考应为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撰。《通志‧艺文略》着录「金丹赋一卷」,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有赋有注。赋词意义隐晦,大略言物外之人法效两仪,取象八卦,混阴阳之变化,顺日月之度,交媾水火,降伏龙虎,九还七返,遂生黄金白雪,服之可延龄不死。注解较为详明,主要引用《参同契》、《金碧经》及李淳风、吴筠、还阳子等人之言,说明金丹药物火候之义,并解释赋文之「幽词」秘义。其说为外丹,而书名题作「内丹赋」,名不符实,应为「金丹赋」。

    陶植 · 著
  •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原为《太微灵书紫文上经》中一篇,后分出单行。《真诰》卷五称「仙道有琅歼华丹,服之化为飞龙。」陶弘景注云「在《灵书紫文》中。」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方法类。经文假托为太极左仙公(葛玄)上启金阙帝君而撰集,并传付方诸青童君。内言炼制与服食外丹之法。其法以丹砂、雄黄、白石英、空青、紫石英、硝石、硫黄、云母、胡粉、戎盐、雌黄等十四种药物配合捣制,入神泥釜中烧炼百日,收取釜上三十七色飞华,即成「琅玕华丹」。服用此丹可致头生七色之气,面有金华玉映,唾地化为飞龙,「千乘万骑,飞行上清」。此丹成后若再炼百日,则成为「黄水月华丹」。饮食此丹可分形变化,浮游太空。黄水月华丹再炼百日,则成白水玉膏状,中有明珠三枚,名曰「徊水玉精丹」。食明珠一枚则身生水火,唾气成玉,化形为日,「天帝下迎,乘景上清」。又取黄水、徊水丹熬炼七沸,则成「水阳青映液」。饮之身有青光,口吐紫烟,飞升上清。又取琅玕丹一枚投于液中,加铅汞,可炼成白银;投入三枚则炼成紫金。是为早期道教炼服金丹黄白之术。

    佚名 · 著
  • 太玄八景箓

    《太玄八景箓》《太玄八景箓》,早期上清派符箓,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内文提到此经乃元始天尊授金阙后圣帝君和无极道君,内载八景符箓。所谓八景者,即人身上中下三部各有八位真神,分别治理人身上中下三元之生气。本书详载此三部八景神之灵符、姓名、服色、咒词及其统辖仙官乘骑之数额,又载三部云箓真文各三十二字、青赤黄白黑五灵魔王之姓名符书。据称修道者依法思神服符,则三部八景真神自然现形,千乘万骑运致景云,载人飞升上清。

    佚名 · 著
  •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原题「仙人张果老述」。唐宋书志均无着录,疑为晚唐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简称《九要心印经》,属道教内丹经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中分内丹为三品,以九转大还丹为上品,认为九转丹成,每转各有枢要,即九要:第一「真一秘要」,神气皆炼,性命双修。 第二「橐龠秘要」,心肾为炼养神气的工具,根本在于以神调气,以气定神。 第三「三五一枢要」,三五一指三阳、五行、一气,道本自然,不离一气。 第四「三一机要」,三一指三成一气,上有神仙抱一炼神之道,中有丰国安民炼气之法,下有强兵战胜炼精之术。 第五「日魂月魄真要」,日魂月魄指「阴阳」,日属阳魂,月属阴魄,每月上十五日魂守魄,下十五日魄守魂,一时之用,可夺一年之造化。 第六「日用五行的要」,日用指神气相守,聚而不散,五行指心主神,肝主魂,脾主意,肾主志,肺主魄,五行聚而化之丹。 第七「七返还丹简要」,指关闭七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 第八「八卦朝元统要」,又称「八卦还元归根之道」,八卦中心为坎,肾为离,一阴一阳,一内气一外气。 第九「九还一气总要」,九为阳数,还为聚合,一指气。其说大略以性命为纲、精、气、神为药。认为

    佚名 · 著
  • 天台通玄寺独朗禅师语录

    《天台通玄寺独朗禅师语录》二卷,清行日说,超心等编,行如序。有塔铭,今佚。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林野奇。

    佚名 · 著
  •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太上天尊说出家因缘、出家之义、道士七阶,劝出家人发十誓十愿、立观度人,讲道诵经、度世度人。

    佚名 · 著
  •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简称《赤书玉诀经》。道教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灵宝中盟经目》第一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上下二卷,为六朝灵宝经。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本经卷上五篇真文即陆修静施行之真文赤书,卷下玉诀亦称五篇真文。述服符诵诀,以求长生,以召神劾鬼。

    佚名 · 著
  • 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

    《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时。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所说「火车王灵官」,乃道教所奉诸神之一,传说是南斗离星(火星)之神。据称此神能变火万里,掷千重火车,飞走乾坤。玉帝敕赐金鞭,封之为雷公。此神赤心忠良,铁面无私,不顺妖邪,方断魔鬼,剪除凶恶,「专治不忠不孝、违背君亲师友诸事」。故道教奉王灵官为保民护法,除邪斩魔之神。此经中有萨公(宋萨守坚)誓咒及王灵官宝诰数则,诵念咒语可召请灵官。

    佚名 · 著
  • 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

    《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孔雀明王经,简称《孔雀明王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代。三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为正一派道士所作。据书末所载正一天师张国祥跋语称,此经原在武当山,由太和紫霄宫李提点从舍身崖洞寻得。经文内容大多为正一道士持诵此经之礼忏祈禳仪式,上卷为孔雀经「启白」,包括奏乐、称职、启圣、捧经启请、开念等仪式。启请三清、圣父圣母、玉皇天尊及真武、文昌等神。又元始天尊演说经文,宣称「孔雀明王一部经,能令护国救凡民,谈演灵史消厄难,广开方便度众生。」中卷载孔雀经「启白仪」。首先由知磬领唱「更生永命天尊」之号。其次元始天尊再次召集诸天仙真「法演教,救济世人」。下卷载孔雀经「白文」。首先由知磐领唱「长生保命天尊」之号,其次元始天尊再次召三界十方仙真集会,听讲《孔雀明王经》延生度死之法。三卷经文内容连贯,大抵皆为念诵此经以求消灾延寿,护国济民。

    佚名 · 著
  • 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

    《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撰人不详。似出于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仅三百余字,乃太上道君演说。谓地狱受苦之人,皆因在世时作恶悖道,杀生害命所致。如能专志持斋,转诵此经,即可解冤拔罪。篇末附广信真人颂五言八句。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原不题撰人。书中提到「天下十三布政城隍之神」,应出于明洪武九年(1376)设置十三布政使司之后。原书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经文乃太上老君演说,谓世上众生之命运,皆由城隍神掌握,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世人若能转诵此经,礼拜城隍判官,即可消灾除罪。篇末附四言偈语二十六句,并有京都城隍真诰。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开天经

    《太上老君开天经》太上老君开天经,简称《开天经》。南北朝道教经典。《广弘明集》卷十二载《决对傅奕废佛僧事》称:「开天经张泮所造」,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云笈七签》卷二亦收录。经文论述太上老君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及人类之历史。谓天地开辟经历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等阶段,人类社会亦经历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王统治。老君历世皆变化下降,传经授法,治理天下。例如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下降,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天地始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天地之精合而生人,万物则各受一气而生。又如经文宣称老君化身下降为三皇五帝及三王之师,「皆劝令修善」。全书内容实为一部道教创世纪。

    佚名 · 著
  • 太上洞真徊玄章

    《太上洞真徊玄章》《太上洞真徊玄章》,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之手。一卷,收入《续道藏》。本篇言诵章仪法。内载五言颂诗十首,题作「十方回旋颂」。道士斋醮时徊玄朝礼十方,歌咏此章以赞颂神灵。《上清诸真章颂》一书中收录本篇。《云笈七签》卷九六亦节录本篇。

    佚名 · 著
  • 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宋道士所撰。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经文称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中为众真演说善恶因缘,有三天境内「灵观大圣华光五大天师」誓愿救度众生。天尊于是遣金童玉女敕召灵观五大天师,分身降世,伏魔归道,济生度死。据称此灵观五大天师禀五星五炁之精,毓五方五灵之秀,可以显十种化身,降世救度群生。世人称呼其名号,念诵灵观咒,即现形虚感。天尊复称若有世间妖魔为害众生,可斋戒沐浴,建五圣坛,立三清座,拜表上章,诵经首过,恳请灵观大圣率部下降,扫荡妖氛。若遇水旱兵虫冤疾诸灾,亦可醮请大圣,即转祸为祥。

    佚名 · 著
  •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明朝南极遐龄老人臞仙(朱权)撰。原书二卷,今本分作八卷,收入《万历续道藏》。卷首有作者自序,称此书考订道教教义制度,大宣玄化,立规定制,凡道门之所用,皆载此书。原书上卷分作九章,以老庄思想为本,参考史籍道典,详述宇宙生成,天地演化,日月风雷运作,阴阳五行生克之道。以及老君显化灵变、天师家世传承、道教南北宗派、三洞经书目录、官秩品位、符箓阶次、斋醮科仪、清规戒律等等,无不详载。下卷分十章,记述道教名物制度。凡宫观殿堂式样、天尊玉皇神像、旙灯香果等供品、天乐仙杖等法器、全真坐钵等仪式、冠服床梳等用具,以及修真口诀、朝圣吉日、记事名数、隐讳禁忌等等,皆载之甚详。全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实为研究明代道教义理规制之百科事典。作者朱权乃明太祖第十七子,受封甯王,曾为燕王南伐草檄,后惧祸而遁入玄门,专心著述以自韬晦。其叙事辨理之才,由此书可见一斑。

    朱权 · 著
  • 蜕岩词

    《蜕岩词》二卷。元张翥 (1287—1368)撰。张翥字仲举,号蜕庵,晋宁 (今属山西临汾) 人。著有《蜕庵集》,本编附载诗集之后而自为卷帙。《宋史》张翥本传称,张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殁后无子,其遗稿不传。传者有乐府律诗仅三卷,可知当时即与诗合为一编。但所说三卷,与所见本不合。诗集前有僧来复序,称:至正二十六年 (1366),僧大杼选刻其遗稿。又有僧宗泐跋,作于明洪武十年 (1377),仍称将刊版以行世。是大杼之编次在至正二十六年 (1366),其刊版则在洪武六年 (1373);而宋濂等修 《元史》则在洪武二年 (1369),未及见此足本。所以,据其别传之本,与诗共称三卷。来复序题《蜕庵诗集》、宗泐跋亦称右潞国张公诗集若干卷,均无一字说及词。然宗泐称大杼取其遗稿归江南,选得九百首; 诗集实收七百六十七首,合以词一百三十三首,乃足九百之数,则其词亦大杼之所编,特传写者或附诗集,或析出别行而已。张翥以一身历元之盛衰,故其诗多忧时伤乱之作,其词乃婉丽风流,有南宋旧格,而其于词学亦几近深境。有《四库全书》本。

    张翥 · 著
  • 体论

    《体论》杜氏《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旧、新《唐志》同。恕字务伯,晋征南大将军杜预之父也。官御史中丞,出刺幽州,以斩鲜卑小子一人为程喜所劾,免为庶人,徙章武。阮武谓恕曰:「今向闲暇,可潜思成一家言。」遂著《体论》八篇,又著《兴性论》一篇。嘉平四年卒于徙所,《魏志》有传。八篇者,一曰《君》,二《臣》,三《言》,四《行》,五《政》,六《法》,七《听察》,八《用兵》;四卷者,卷凡二篇,其书盖亡于唐末,《群书治要》载有六千余言,不著篇名,审观知是《君》、《臣》、《行》、《政》、《法》、《听察》六篇,其余《言》篇、《用兵》篇略见《御览·六帖》,而《意林》以《自叙》终焉。今录出校定为一卷。恕又有《笃论》,别载于后。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二月既望。

    杜恕 · 著
  • 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

    《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撰人及时代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天尊为妙行真人演说。内称昆仑山中有一老母,名曰「种火之母」,上通天界,下统五行,是为灶神。此神乃人间司命,主管世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并记录世人善恶,夜半上奏天曹。如有人家亵渎尊神,则三灾并起。百怪俱生。应延请道士转诵此经,向五方灶君及诸神忏谢,老母将大显灵通,赦宥罪过,使灾异消除,家宅人口安宁。中国民间腊月祭灶风俗,盖受此经影响。

    佚名 · 著
  •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灵宝中盟经目》第十二种著录《太上灵宝本业上品》1卷,为六朝灵宝经。述劝善止恶禁诫与受度。

    佚名 · 著
  •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文中称东晋成帝元年 (326年) 受此经。《三洞珠囊》卷8、《云笈七签》卷6皆引。该经当出于南北朝。元始天尊述八节诵、四时召文、八威策文、三十二戒、十六行、二十二事、五明之化、四行道等召龙法,修身积善道,劝人诵经修真,以广福延命。

    佚名 · 著
  •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亦名《源一妙诀》、《太上宝元上经》, 简称《宝玄(元)经》。道教书名。一卷。其宗旨在阐述《道德经》, 以“道”为天地万物之本源。由道生一,一为元气。一生二,二为阴阳。阴阳合为和气,和气生人,是为二生三。阴阳交和,三气分布,而万物孳生, 是为“三生万物”。但其中以五千言配五德,对《老子》八十一章,先后次序,均一一疏解,认为其中有精微奥妙,则不免牵强附会。本书为唐以前道经,收入《道藏》第180册。

    佚名 · 著
  •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道君向广信真人述穷魂入地狱之咎由,劝人诵经。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与本经同。

    佚名 · 著
  • 谈天

    《谈天》明宋应星撰。1673年于江西分宜学署写成。现已残缺,只剩下《日记》六章。内容主要是据古代天象观测记载批判天人感应说。指出“儒者言事应以日食(蚀)为天变之大者”,但汉景帝当政的“二十六年中,日为之九食”,而王莽执政的“二十一年之中,日仅两食,事应果何如也?”根据记载和自己的观察说明日蚀现象“纯魄(月)与日同出,会合太阳之下(掩蔽了太阳),日方得食”。断言太阳本身也不断发生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这一观点为后来王夫之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思问录·外篇》)的“日新说”所进一步发挥。书中关于天体运行的说法现在看来已陈腐,其中对日心说的怀疑亦欠妥。有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崇祯年间刻本重新整理的标点本。

    宋应星 · 著
  • 桐山老农集

    《桐山老农集》元代诗文别集。4卷。鲁贞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编入别集类。桐山老农为鲁贞的别号。卷首无序文。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杂著,卷4为诗。卷4的诗共36首,按歌行、古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类编。卷末无跋语及附录。鲁贞处于元明易代的社会变革时代,但他看来并不特别关心时事,而是笃志修行,独善其身。他的诗文缺乏时代气息,无论从什么尺度而言,都比较平庸。但是,《四库全书总目》在客观指出他的诗文无足为观之后又说:“然人品既高,胸怀夷旷,一切尘容俗状无由入其笔端,故称臆而谈,自饶清韵,譬诸深山幽谷,老柏苍松,虽不中绳规,而天然有出尘之意。其故正不在语言文字间矣。”换句话说,其诗文虽“殊乖大雅”,但仍有其清新质朴之气。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准较低的提法。

    鲁贞 · 著
  • 桐江续集

    《桐江续集》诗文别集。元方回著。三十六卷。乃方回元时罢官后所作。卷一至卷二八是诗,卷二九至卷三六为赋、说、引、序、记等文。据集中《虚谷桐江续集序》称为二十卷,而《千顷堂书目》则著为五十卷,今考集中诗文,知此集非一次编成,系先有《桐江续稿》九卷,每卷百首;后又有十五卷本,再后乃有作者自序所称之二十卷本。但以上各元时旧本,均已残缺不全。故清修《四库全书》时,乃据其所得,重编为三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著为三十七卷,实为三十六卷)。集中《寄题桐君祠》小序说:“余守桐江七年,解官后留居五年,凡一纪而后去。”其后又数至桐江,感情颇深,因以“桐江”名其集。前人多以其降元屈节、人品卑下,对其作品每有非议。其实,方回诗作,不仅数量多,题材广,且能选取重大题材,深刻反映动乱的社会面貌,寄同情于战乱中的人民。今存《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元诗选》初集录其诗一百二十四首,题为《桐江集》。

    方回 · 著
  • 天籁集

    《天籁集》二卷。白朴撰。前有至元十二年(1275)西溪老人王博文子勉序,谓与白朴有三十年之旧,时会于江东。白朴言“作诗不及唐人,未可轻言诗。平生留意长短句,散失之馀,仅二百篇。愿吾子序之”。后经兵燹散失。洪武七年(1374),白朴孙白溟得之姑孰士大夫家,传写失真,字多谬误。经江阴孙大雅考订,序而归之,见洪武九年孙大雅序。清初朱彝尊编《词综》,憾未得白朴只字。康熙三十九年(1700),六安杨希洛从白朴裔孙白驹处得《天籁集》,由朱彝尊析为二卷,遂付刊行世。末附《摭遗》一卷,皆掇拾他书所载套数小令。朱彝尊跋云:“兰谷词源出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自是名家。元人擅此者少,当与张蜕庵称双美,可与知音道也。”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九云:“是书环溪王皜手书上版,书法秀美,如铁画银钩,雕镌亦精,堪与林鹿原手书《渔洋精华录》相伯仲。其朱竹垞序、像赞及诸跋,以行书隶书上版,印记套朱,实清初精刻本中之至精者。”光绪十八年(1892),王鹏运借皕宋楼所藏杨希洛刻本,刊于《四印斋所刻词》。王鹏运跋云:“此本从皕宋楼藏书移钞,即杨刻也。仁甫词洵如《提要》所云,清隽婉逸,调适韵谐,足与张玉田相匹。乃沈晦越数百年,始得竹垞

    白朴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