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铎诗词全集
《赵铎诗词全集》圣主今司契,神功格上玄。岂唯求傅野,更有叶钧天。审梦西山下,焚香北阙前。道光尊圣日,福应集灵年。咫尺真容近,巍峨大象悬。觞从百寮献,形为万方传。声教唯皇矣,英威固邈然。惭无美
-
朱湾诗词全集
《朱湾诗词全集》散木今何幸,良工不弃捐。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注释】
-
郑概诗词全集
《郑概诗词全集》江南孟秋天,稻花白如毡。素腕惭新藕,残妆妒晚莲。 【注释】
-
张松龄诗词全集
《张松龄诗词全集》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注释】
-
张易之诗词全集
《张易之诗词全集》六龙骧首晓駸駸,七圣陪轩集颍阴。千丈松萝交翠幕,一丘山水当鸣琴。青鸟白云王母使,垂藤断葛野人心。山中日暮幽岩下,泠然香吹落花深。 【注释】
-
赵微明诗词全集
《赵微明诗词全集》寒日蒿上明,凄凄郭东路。素车谁家子,丹旐引将去。原下荆棘丛,丛边有新墓。人间痛伤别,此是长别处。旷野何萧条,青松白杨树。 【注释】
-
郑熏初诗词全集
《郑熏初诗词全集》开遍来禽,春事过也,江南倦客心苦。料理花愁,销磨酒病,还是年时意绪。寒浅香轻,早一霎、朝来微雨。柳曲闻莺,河桥信马,旋题新句。漫道而今无贺铸。尽肠断、满帘飞絮。说似风流,除非小
-
昨夜入梦
《昨夜入梦》本书是胡也频的诗歌集。他以真挚的歌喉作了他灵魂的吟唱,在诗篇里塑造了一个不流于俗世的孤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爱情诗篇香艳而谦卑,别具一格。创作受象征派诗的影响,但却不是亦步变趋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胡也频有好几首诗提到了友人的虚伪以及友谊在俗世里因异化而变质。
胡也频 · 著 -
竹屿山房杂部
《竹屿山房杂部》三十二卷。明宋诩(生卒年不详)及其子宋公望(生卒年不详)分撰,由宋公望之子宋懋澄合而编之。宋诩,字久夫,宋公望,字天民,其生平事迹俱不详。此书三十二卷,其中养生部六卷、燕闲部二卷、树畜部四卷为宋诩所撰。种植部十卷、尊生部十卷,为宋公望所撰。《千顷堂书目》载此书二十七卷,分前后集,前集树畜部四卷、养生部六卷、家要二卷、宗仪二卷、家规四卷。后集种植一卷、尊生一卷,此本大概是不完之本。此书对田居杂事的记载最为详悉,且也间附有考证。如养生部鲥鱼条引《尔雅》鯦当魱以证之。郑樵注谓鯦即魱,魱即缩项鳊,郭璞注谓咎似鳊而大,是非鳊可知。郑注似误,此书取张萱汇雅之说,舍郑从郭,以鯦为鲥,所解甚确。内容多有可取之处,尤其是树畜部,对各种农作物及花卉、禽兽、鸟虫、蔬菜等等,都有研究,是古代较好的农书。此书有明刊本、《四库全书》 本等。
宋诩 · 著 -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卷下合前目。唐慧海说,明妙叶集,万金后序,吴瑞徵施刻题记。
大珠慧海 · 著 -
湛园集
《湛园集》文集。清姜宸英(1628—1699)撰。八卷。宸英字西溟,号湛园,慈溪(今属浙江)人。康熙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又为《明史》纂修官,分纂《刑法志》。后因科场案牵连, 死于狱中。著有《西溟文抄》、《苇间诗集》、 《湛园未定稿》等。此集初自编未定稿,黄叔琳删定,十万余字。分序,记、书,论,传、墓志,墓表,题辞,说、题跋等七大类,收《江防总论》、《海防总论》、《白鹿洞讲堂图记》诸文凡三百余篇。其文宏肆雅健,有雄迈之气,宗杜甫而参之于苏轼,有北宋人风格。其诗格调高昂,颇有寄托。作者积渐勤学,所为文字不苟随人高下,近世作者未有能过之者,与朱彝尊、严绳孙, 号江南三布衣。有 《四库全书》本,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民国十九年(1930)刊全集三十三卷本。
姜宸英 · 著 -
智觉禅师自行录
《智觉禅师自行录》智觉禅师自行录,一卷,宋文冲重校编集,清蒋恭棐序,梅屿跋,佚名跋,首题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尾题自行录。
佚名 · 著 -
祇园正仪
《祇园正仪》祗园正仪,一卷,宋道楷述,日本中薰跋。《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 二十三套第五册,第454页右~左。
芙蓉道楷 · 著 -
智证传
《智证传》智证传,一卷,宋慧洪撰,觉慈编,真可序。原十卷,今合为一卷,附宝镜三昧。
惠洪 · 著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伤寒类著作。明张遂辰撰。七卷。遂辰字卿子,号西农,祖居江西,后迁杭州。少年体弱多病,钻研医术,博览历代名家著述,对伤寒论研究尤深,医名显赫。因其学生张志聪、张锡驹均为钱塘人,又皆系伤寒名家,故有钱塘“三张”之称。卷一为辨脉、平脉法。卷二至卷六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等。卷七为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可不可诸篇。张氏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其内容仍是仲景之旧、成无己之注,“引经析义,尤称详洽”。故凡引成氏之注,“悉依旧本,不敢去取”。并在成注基础上,选用朱肱、许叔微、庞安时、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王安道等家注释,以补成注不足。同时对成注中错误,亦能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提出己见。注释较为客观,流传甚广。有明刊本,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清初圣堂藏版重印本。
张遂辰 · 著 -
竹间十日话
《竹间十日话》《竹间十日话》,清郭柏苍辑,光绪丙戌十二年(1886)刊行,计6卷。书中辑录全闽历代遗闻逸事,题材广泛,可补史之阙。全书71万字。主要介绍福建省内历代的遗闻逸事,采录地方文献、乡土掌故。
郭柏苍 · 著 -
诸师真诰
《诸师真诰》诸师真诰,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末明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书中罗列道教诸天尊神灵及真人祖师之名号、真诰,共四十一条。其中包括元始天尊号、上清号、泰清号、弥罗号、天皇号等神灵名号十七条。又有三官诰、祖天师诰、仙公诰、三茅真君诰、全真五祖诰等祖师真诰二十四条。名号真诰皆用于道门法事,唱诵神真师尊之名号以表达志心归礼之意。每位神真师尊名号之前,皆以骈体短文赞颂其道行德化和神功妙迹。由此书可知明代道教所尊奉之神灵真人。
佚名 · 著 -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一纲领性文件。1859年洪仁玕撰著,经洪秀全逐条批阅后颁行。主要内容: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要自大至小,自上而下,权归于一”。反对下面结党联盟,反对离心倾向。要达此目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并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发展交通运输业,修铁路、公路、河道,行驶轮船,办邮政;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奖励民间开矿、制造火车轮船及其它发明。文化风俗上,主张设学馆、医院,办公共福利事业,反对封建迷信和腐败习俗,严禁鸦片;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反对“古典之言”。外交上,主张自由通商,交流文化,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内政。文件中有些内容表明洪仁玕对侵略者认识模糊,脱离斗争实际,对这些条目洪秀全都作了批示,加以修正。对其余绝大部分都加以肯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洪仁玕不仅重视吸收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而且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政策,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人,对后人有启迪作用。但在当时这些思想离太平天国革命实践太远,不能反映农民的迫切利益和要求,因而这一方案不仅无法实行,也没有对太平天国产生重大影响。此件现
洪仁玕 · 著 -
执政府大屠杀记
《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著。作于1926年,发表于同年3月29日《语丝》第72期,收于《中国现代散文选》第1卷。这是一篇声讨反动军阀段祺瑞血腥镇压学生的战斗檄文。作者以自己在场目睹耳闻为行文线索,记录了“三·一八”惨案发生的经过,揭露反动军阀惨无人道的兽性行为,指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大屠杀,痛斥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种种谎言和诬蔑。文章摄取几个镜头和场面,从群众到府卫队,从广场到府楼,记下反动派“聚而歼旃”的惨杀情景,铺叙府卫队追杀学生的血腥暴行,他们不但杀人,而且还抢劫、剥尸。在纪实中,作者插入议论,或严正的驳斥,或尖锐的抨击,或有力的反诘,把叙事与说理结合起来,义正词严,笔锋锐利。文末一句诘问:“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铿锵有力,富有战斗性。本文是当时许多关于反映“三·一八”事件的作品中“描写最为翔实的篇什”。
朱自清 · 著 -
曾芳四
《曾芳四》原署“我佛山人填词,仪陇山农评点”,载《月月小说》第八、九 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至九月刊。首都图书馆藏。 此曲取材于当时上海实事,主要剧情写流氓曾芳四企图强占 民女邓七妹事。仅见三出,出目为:《标目》、《涎美》、《劝娇》。未完。 以[蝶恋花]开场:“道德颓亡人格坠。变相森罗,何处寻真伪?白昼 豺狼昏夜魅,思量无计先回避。越是繁华越浊秽。如此江山, 只合供吟醉。制芰荷衣纫蕙佩,批风抹月聊相慰。”标目云:“曾芳四 陡起淫奸心,剂梁氏诡串阴阳配。邓七妹险遭强暴污,瑞观察科定 棍徒罪。”
吴趼人 · 著 -
震川先生集
《震川先生集》诗文别集。四十卷。明归有光撰。刻于清康熙年。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人称震川先生。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卒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住昆山项脊泾,故又自称项脊生。三十五岁应天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以后屡试不第,直到六十岁时,才中进士,授职长兴知县。隆庆三年为顺德府马政通判,后迁南京太仆寺丞,留北京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文学上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被称为“唐宋派”。包括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附录一卷。内容有经解、序、论说、杂文、题跋、书、记、墓志铭、碑、状、传、赞、哀词、古今体诗、应制论、应制策等。为“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当七子炽盛之时,不为所屈,直斥王世贞为“妄庸巨子”。为文受司马迁、欧阳修影响很深,笔触简洁,善于叙事,每以一二细事传神,黄宗羲《明文案序》推为“明文第一”。《项脊轩记》、《寒花葬志》等篇尤脍炙人口。通行有清康熙间归庄等刻本及光绪间归彭福重刻本等。
归有光 · 著 -
装潢志
《装潢志》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论著,一卷。明万历间周嘉胄著。提出“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的观点,认为“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必须有高明的医生,保存古代书画,不可不究装潢。作为一种工艺,需要主人对于装潢的“精富”,“参究料用尽善,一一从心,乃得相成合美”。指出“凡重装尽善,如超劫还丹,机缘凑合,岂不有神助耶?而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并就“审视气色”、洗、揭、补、衬边、小托、全、式、镶攒、覆、上壁、下壁、安轴、上杆、上贴、贴签、囊、染古绢托纸、治画粉变黑、忌、手卷、册叶、碑帖、墨纸、硬壳、又方,治糊、用料、气候以及环境等问题作了简要论述。《美术丛书》、《画论丛刊》据《昭代丛书》本收录。
周嘉胄 · 著 -
章安杂说
《章安杂说》《章安杂说》,据自记,始撰于清咸丰末年(1861),时作者 33 岁,“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上下论议,互有弃取。简札既多,笔墨遂费,因随所得录之”。
赵之谦 · 著 -
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梵名Dhya^na -nis!t!hita-sama^dhi-dharmaparya^ya-su^tra 。凡二卷(或三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弘始九年复校。又称坐禅三昧法门经、菩萨禅法经、阿兰若习禅法、禅法要。略称禅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抄集诸家禅要,阐明五门禅之法,并论大小二乘综合之禅观。据僧睿关中出禅经序,诸家系指鸠摩罗罗陀、马鸣菩萨、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等诸师。本经与觉贤在庐山译出之达摩多罗禅经相同,论说大小二乘综合性之禅观。未译出以前,我国佛教初期之禅观,均系根据后汉安世高所译之禅经;其后由于道安之倡导,北方前秦与后秦之禅观始渐兴隆,并盛行实修方法,然均不出小乘禅之领域。鸠摩罗什译出本经后,大乘佛教与小乘禅乃至大乘禅与小乘禅之关系明确。故天台止观之成立、我国禅宗之诞生,本经促发之功实不可灭。
佚名 · 著 -
最无比经
《最无比经》佛说最无比经,一卷,唐玄奘译。佛为阿难较量三归功德,不可思议。次及十善,八关,五戒,十戒,式叉摩那戒,尼戒,比丘戒,乃至发菩提心功德。以次转胜,不可思议。
佚名 · 著 -
正气歌
《正气歌》五古。文天祥作。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作于燕京(今北京)狱中。诗前序文写土牢七种恶浊气味,表明身陷囹圄,全以“浩然正气”为精神支柱战胜险恶环境。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对“正气”的认识与信念,重点陈述国势危殆时“正气”的表现形态,以暗扣南宋灭亡的现实。第二段列举古代胸怀“正气”之士以自勉,运用三组不同排比,句式错落,节奏急促,形成磅礴语势。第三段议论“正气”的重要性。作者之“正气观”虽未能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却也远胜于宋儒,因他将道德与正义视为精神力量。末段转叙自身处境,以示“正气”与所仰慕的历史人物对自身的影响,表达决心为国捐躯的精神。诗作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写得大气磅礴,激昂慷慨,苍凉悲壮。诗中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以及强烈的爱国思想、崇高的民族精神,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勉人前行。近人王文濡评此诗:“人间正气,天地中声,可泣鬼神,可开金石。”(《宋元明诗评注读本》)
文天祥 · 著 -
周礼述注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李光坡字耜卿,号茂夫,福建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弟。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学说皆宗宋儒,专治“三礼”。着有《三礼述注》、《白轩文编》等。《周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此书取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之文,删繁举要,以溯训诂之源,又旁采诸家,参以己见,阐发创意。不足在于,对郑玄注贾公彦疏名物度数之文多处削删。然鉴于熙宁之新法,常牵引末代弊政,支难诘驳,对郑、贾之《周礼义疏》多所攻击,议论盛而经义则随之淆乱。《周礼述注》虽不及汉学之博奥,亦不如宋学之蔓衍,然理明而词达,多标举制作之义,词旨简括,有利于初学者。有原刊本。
李光坡 · 著 -
诸经日诵集要
《诸经日诵集要》诸经日诵,一卷,佚名,外著墨笔题记,谓内有伪经,指中册末之血盆、寿生等经也。
佚名 · 著 -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本书注解六朝古灵宝经《诸天灵书度命经》。作者对经文或作概述,或逐句逐字详解,偏重于疏解章句字词之义。如解释「命」字曰:「命者,定也。群生之命定有三种:一者见在事命;二者过去业命,三者道命。其事业二命覆障道命。不得显耳,故使习《诸天灵书》,以度其事业二命,令归道命」。此种文体类似南北朝隋唐道士所撰《灵宝经义疏》、《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等书。
佚名 · 著 -
诸脉主病诗
《诸脉主病诗》诊法著作。清沈金鳌撰。一卷。《诸脉主病诗》按李时珍《濒湖脉诀》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将各脉所主之病分以咏之。与《脉象统类》相呼应。
沈金鳌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