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第五章 时—空与特殊

论道 金岳霖 2024-10-05

五一 现实的时空是个体化的时--空。

本条实在是一口气说两句话。现实的时间空间虽会个体化,而不必个体化。空间底个体化不必兼是时间底个体化,而时间底个体化也不必兼是空间底个体化。本条底前一部分仅提到分别地现实的时空,而后一部分就接着提到联合的个体化的时--空。此所以本条一口气说两句话。

但是(1)一可能底个体化非先现实不可,不现实不能个体化。(2)一可能底现实即一可能底时间化,这可以从能有出入及其余有关时间的条文即知。(3)即有(1)(2)两项理由,则空间底个体化亦即时间底个体化。这就是说所有在空间的个体也是在时间的个体。从这一方面看来,现实的时空不仅不会不是个体化的时与空,而且不会不是个体化的时--空。

这也许就是现在流行思想中的四积量世界底时--空,也许不是,无论如何照本文底说法,每一个体均有积量,那就是说,它有时间上的长短与空间上的宽窄、厚薄、长短。

五二 个体化的时--空底秩序以个体为关系者。

这一条也是把两方面底秩序联合起来,时间与空间均各有其秩序。根据上条,这两秩序联合起来成时--空底秩序。这里所说的秩序就是从前所曾经说过的连级的秩序。这里的关系者就是relata,前此我叫它们做关系分子。一方面那名称不妥,另一方面“关系者”这一名称比较地通行,所以现在我改称relata为关系者。连级的秩序是关系与关系者组织成的。本条表示个体是时--空秩序中的关系者。至于关系,本条虽没有明文表示。而我们知道就是时间上的先后,与空间上的左右、前后、上下。

在“现实底个体化”那一章里,我曾表示对于个体,空间有空隙,对于“能”,空间无空隙,时间的情形大致一样;所不同者在我们底经验中,我们也许不感觉时间有相对于个体的空隙而已。但是,无论时间有相对于个体的空隙与否,它总没有相对于“能”的空隙。从能这一方面着想,时--空底秩序总是连续的或没有间断的连级的秩序。

但是从个体方面说,时--空底秩序不是连续的连级秩序。我们其所以要特别地说“以个体为关系者”这句话的道理就是因为我们在经验中所经验的时空都是充满着个体的时--空。我们底经验也是依附着个体的经验。为便于了解起见,为便于提出相对的时空起见,为便于以后注重经验起见,我们要特别注重以个体为关系的时--空底秩序。这秩序不是连续的秩序。

五三 在个体化的时--空中,任何时间可以渐次缩小时面是这渐次缩小程序底极限。

这里说个体化的时--空就是表示我们从能够经验的时--空说起。个体能经验的时间一空间是个体化的时间一空间,无个体而仅有能的时间或空间也许不是任何个体所能经验的。

在个体化的时--空中,提出一任何长短的时间。(一年、一月、一日、一时等等)我们可以用某种算学方式的方法,例如“日取其半”,渐次把该时间缩小,这缩小底程序无止境而有极限。无止境所以这极限不能达,可是,虽不能达而有这极限似乎是毫无问题。同时无论原来所提出的时间如何的长或如何的短,而极限总是一样。此极限我们叫作时面。

各不同长短的时间底极限虽一样,而它们底缩小程序因原来所提出时间底长短而有长短底不同。例如原来两时间中,一为一点钟,一为一年,则它们底缩小程序前者为比较地短,后者为比较地长。这还不重要,重要点是各时面底位置也不一样。例如今天一点钟与昨天一点钟(假如为下午一点至两点),因原来的时间相等它们底渐次缩小底程序底长短也相等,但是因为原来的时间底位置不同,它们彼此底距离是二十四小时,它们底极限底位置也不同,这两极限底距离是绝对的二十四小时。后面这一层非常之重要,不久就要谈到。

五四 时面是无时间积量的整个的空间。时间有无量数的时面。

时面之无时间积量是当然的,如果它有时间积量,它就不是缩小程序底极限。可是,为甚么它是整个的空间呢?我们知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三月十五日北平正午十二点钟不是在纽约的正午十二点钟。但是,这句话底积极根据是北平底某时等于纽约底某时。既然如此,无论北平也好,纽约也好,一地方底一时间总兼是任何另一地方底某一相当的时间。这就是任何一地方底任何时间横切所有的地方。从一地方底时间横切所有的地方这一点着想,任何地方底任何时间就是那时候的整个的空间,因为现实的空间与现实的时间彼此不相离。所以把任何时间渐次缩小,而空间不渐次缩小,相当于那时间的时面(即它底极限)虽没有时间积量而是整个的空间。这就是说时面无时间上的长短,有空间上的宽窄、厚薄、与长短。

时间之有无量数的时面也是毫无问题的。任何两时间之间都有无量数的时面,整个的时间当然有无量数的时面。

五五 在个体化的时--空中,任何空间可以渐次缩小。空线是这缩小程序底极限。

我们在本条所要说的话同在五三那一条所说的差不多,不过在那一条说时间的时候,我们把它改作空间而已。

在个体化的时--空中,提出一任何大或任何小的空间,用某种方式,例如在宽窄、厚薄、长短上各日取其半,我们可以把这空间缩小,这缩小底程序有极限。这程序无止境而有极限。程序之有极限似乎是无问题的,程序之无止境也是无问题的。所以虽有极限而此极限终不能达。无论原来的空间若何的大或若何的小,这极限总是一样的。我们叫这种极限为空线。各不同大小的空间底极限虽一样,而它们底缩小程序因原来空间底大小不同而有长短底不相同;例如原来空间中,一为亚洲那么大的空间,一为房子这么小的空间,这两空间底缩小程序中,前者比较地长,后者比较地短。

各不同空间底极限虽一样,而它们底缩小程序,因原来的形式之不同,而有在程序中横断面底形式底不同;例如原来两空间中,一为球形的,一为立方体的,这两空间底缩小程序中的横断面,前者为球形的,后者为立方体的。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横断面而不是极限;无论横断面底形式如何,极限仍是空线。

各空间缩小程序底极限虽一样,因原来空间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位置;例如原来的空间有某距离,它们底极限也有某距离。

这里所提出的几点都很重要,但在本文内,最后一点最为重要,以后有好几条底意见都利用这里所说的位置。

五六 空线是无空间积量的整个的时间。空间有无量数的空线。

空线之无空间积量,好像时面之无时间积量一样,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空线有空间积量,它绝对不是空间缩小程序底极限。可是,为甚么是整个的时间呢?我们知道这房子今天的空间从北平、亚洲、地球这方面着想,仍是昨天的空间,但是,从太阳系那一方面着想,不是昨天的空间。这一句话底后一部分如果有意义,它底根据是另一句话。那另一句话就是:这房子昨天的空间相对于太阳系是今天的某一空间。既然如此,把空间与空间底关系抽出去,任何一时间的某一空间兼是另一时间的某一空间。这就是说任何一时间的一空间是任何时间的某一相当的空间。这样,任何一空间直削时间底层次,或所有的时间穿过那一空间。所以如果我们把任何一空间缩小,这缩小程序底极限虽无空间积量而与时间同寿命。换句话说,空线虽无空间积量,而有历史,并且它底历史与时间同样的长。时面之所以称为时面,因为它是横切时间川流的整个的空间;空线之所以称为空线,因为它是一条在空间直冲下来的整个的时间。

空间之有无量数空线,也显而易见,用不着讨论。

五七 任何时面与一空线仅有一交叉点,任何空线与一时面仅有一交叉点。此交叉点,为时点--空点。

本条似乎没有甚么问题,但也许有不清楚的地方,为表示清楚起见,以下的办法或者有点帮助。

图中W,Wn 均为空线,X1 Y1 Z1 ,Xn Yn Zn 均为时面。先从X1 Y1 Z1 这一时面说,X1 Y1 Z1 ,代表宽长厚,W代表一空线。W这一空线与X1 Y1 Z1 这一时面只有一交叉点I1 W。Xn Yn Zn 为另一时面,它与W这一空线也只有一交叉点In W。这就表示任何时面与一空线只有一交叉点。时面与别的空线当然有别的交叉点,但那与本条底前一部分不相干。

图中W为一空线,Wn 为另一空线。前一空线与X1 Y1 Z1 底交叉点只有一个,后一空线与X1 Y1 Z1 底交叉点也只有一个。这就是表示任何空线与一时面只有一交叉点。当然W这一空线与另一时面Xn Yn Zn 有另一交叉点,但那与本条底后一部分不相干。任何时间不仅有时而且有空,任何空间不仅有空而且有时,此所以有量的时空是时--空。时面与空线则不然,时面有空而无时,空线有时而无空。它们底交叉点既无时间积量,也无空间积量。我们名之为时点--空点。

五八 任何时面任何空线均有无量数的时点--空点。

任何空线之有无量数的时点--空点是显而易见的。时间无始无终,所以两头无量。空线既是整个的时间所以也是两头无量的线。既然如此,它当然有无量数的时点--空点。时面底问题比较复杂,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复杂。在有量时间之内,本然世界不大到不可以有外,也不小到不可以有内,所以在有量时间之内,空间是有量的,在无量时间之内,空间才无量。在此情形之下,无时间积量的空间,即时面,我们可以想到它是有量的空间,可是,它虽是有量的空间,而它仍有无量数的时点--空点。我们只要在时面上提出任何三交叉点,这三交叉点所范围的空间,无论若何的大或若何的小,总有无量数的时点--空点,因为这三交叉点所范围的空间是有量的空间,而任何有量的空间总有无量数的无量小的时点--空点。如果我们注重时点--空点之为无量小,我们会感觉到时面之有无量数时点--空点。同时,时点--空点既为无量小,它当然是时--空缩小程序底极限。

五九 以任何时间为单位,先于此单位者为此单位之既往,后于此单位者为此单位之将来。以任何空间为单位,对于此单位之外之空间,此单位有所居,对于此单位之内之空间,此单位有所据。

本条关于时间部分用不着提出讨论。普通所谓既往与将来是对于现在而说的。在时间川流中,所谓“现在”总有所指,而所指总是特殊的时间,我们现在不讨论这种特殊的时间上的所指。无论如何,它总兼是一单位,我们可以用单位这一概念去范畴既往与将来。

关于空间的那一部分,也许要多说几句话才行。任何有量的,能作单位的空间都有对内与对外底分别。普通所谓“这个地方”与“那个地方”都是可以作单位的空间,也都是有内外的空间,同时这些都是有所指的空间。我们对于所指在此处用不着提出讨论。在这里我们用居据两字表示能作单位的空间。对于那能作单位的空间底范围之外,我们说那空间有所居,对于那空间之内的空间,那空间有所据。这分别底本身也许是无所谓的,但它有以下的用处,现在暂且不谈。

五一○ 任何时面据而不居,往而不返,任何空线居而不据,不往不来,任何时点--空点既往而不返又居而不据。

任何时间总是往而不返的。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往而不返,已来而未往的情形当然不在这句话底范围之内。一时面是一时间底缩小程序底极限,它底位置就是那时间底位置。原来的时间过去,与它相应的时面也就过去;不仅过去,而且从此以后就不再来。所以往而不返。但时面之所以为时面是因为它虽无时间积量而兼是一时间的整个的空间;它虽无时间上的长短,而有空间上的宽窄、厚薄、长短。可是,它是整个的空间,所以它无外,无外所以不居;任何其余非整个的空间都在它底范围之内,所以它有内,有内所以有所据。此所以据而不居。任何空间均有所据,但是,如果我们把一空间缩小,它底外面增加,它底里面缩小,则这缩小程序底极限有外而无内。空线既是这缩小程序底极限,所以它居而不据。可是空线是无空间积量的整个的时间。既是整个的时间,所以它不往不来。其所以说不往不来,无非是因为我们这里所注重的是“一空线”。把“一空线”当作一整个的线看待(其实也没有别的看法),在任何时间,它没有完全地往,在任何时间也没有完全地来。如果我们把空线分作部分,我们当然可以说有既往的部分,也有未来的部分。但是,这个说法注重既往与未来底分别,既往的部分绝对不是未来的部分,所以这个说法所注重的不是“一空线”。注重“一空线”,它不往不来。

时点--空点最没有问题,它既无时间积量又无空间积量,没有时间积量所以同时面一样,往而不返,没有空间积量所以同空线一样居而不据。

时面不仅在空间上无外所以不居,而且在时间上不能打住,所以也不“居”。空线有外而无内,所以居而不据,但它不仅在空间上有所居,而且本身既是整个的时间,所以没有任何部分的时间底流,因此在此时间上也可以说“居”。

五一一 任何时面,任何空线,任何时点--空点在时--空秩序中均有至当不移的位置。

我们先从时--空中的时间着想,先假设在时流中,一段一段的长短相等的时间。我们一想就想到如果我们把数目引用到各段的时间上去,顺着时间川流底历程,每一段均有一相当的数目。不仅没有一段是其它任何另一段,而且每一段对于任何其它一段的先后关系与对于其它任何另一段的先后关系完全一致。这完全一致的情形可以用数目表示出来。从各段底排列上说,整个的排列是秩序,从这排列中的任何一段说,它有它在这排列中的至当不移的位置。如果某一段的时间没有至当不移的位置,则某一段的时间不是某一段的时间。任何一段时间在时间川流底秩序中之有至当不移的位置是不能否认的。这当然不是说各段时间不移,这是说各段时间在时间秩序中的位置至当不移。一段一段的长短相等的时间如此,其它不相等的一段一段的时间,分解化后,也是如此。时面是各段时间缩小程序底极限,各段时间既有至当不移的位置,相应于各段时间的时面也有至当不移的位置。

对于空间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我们可以把空间分成宽长厚相等的一格一格底空间,用一格作起点把在它前后、左右、上下的一格一格底空间都给以相当的数目。每一格对于其它任何一格底距离底宽长厚的关系与对于其它任何另一格的距离底宽长厚的关系完全一致。这完全一致的情形也可以用数目表示出来。从各格底排列说,整个的排列是秩序。从这排列中任何一格说,它有它在这排列中至当不移的位置。每一格可以缩小,而这缩小程序底极限是空线。各格既有它底至当不移的位置,相应于各格的空线也有至当不移的位置。

时面与空线既均各有其至当不移的位置,它们底交叉点当然也有。用与以上相似的办法,我们可以得时点--空点底排列。此排列为秩序,而在此秩序中,任何时点--空点均有它底至当不移的位置。

这里说的是位置至当不移,既不是说时间不移,也不是说用以表示此位置的数目至当不移。这里数目之与位置有点像语言之与实物。一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数目表示,可是,如果我们用两不同的数目表示位置,其余位置的数目虽彼此不同,而仍可以彼此对译。这也就表示位置至当不移。

五一二 绝对时--空底绝对秩序以时点--空点为关系者。

本条一方面表示这里所说的秩序是绝对的,这里所说的时--空也是绝对的。绝对的时--空自然不仅是相对的时--空。手术论的时--空是相对的时--空,用度量于时--空后的时--空是相对的时--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时--空是相对的时--空。这里的绝对不是没有对,它底意义如下:时--空底秩序底根据是时面、空线、时点--空点底位置。这位置既至当不移,秩序也至当不移。位置既至当不移,秩序既至当不移,任何时间空间的距离在此至当不移的秩序中也至当不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时空关系底最后根据是本条所说的时--空底秩序,而本条所说的时--空底秩序不根据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时空关系。所谓绝对就是不与个体相对。

另一方面也表示这秩序以时点--空点为关系者。前一方面的思想如上所述,后一方面的意思也要加以注解才行。

绝对时--空底秩序不能以个体为关系者。绝对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均不能以个体为关系者,前者只能以时面为关系者,后者只能以空线为关系者。既然如此,绝对的时--空只能以时点--空点为关系者。也许我们一想就想到关系者一定要个体才行,至少要“体”才行。这实在用不着,这里所谈的秩序根本不是个体底秩序,我们不能以个体之间的秩序底条件移置到一根本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秩序上去。

五一三 个体化的时--空底秩序根据于绝对时--空底秩序。

个体化的时--空底秩序,各个体在时--空中的位置,各个体彼此的距离(无论时间或空间),从经验、试验、度量、手术方面着想,都直接或间接地根据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但从标准、理解、意义方面着想,它们不能不根据于绝对时--空底秩序。这个问题在我论手术那节文章里曾提出一方面的道理。仅有手术论的或相对的时--空,在科学范围之内或者是已经够了,已经不必多求;但在哲学范围之内,手术论的或相对的时--空总是不够用的。罗素好像曾表示过相对论一方面固然是相对论,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绝对论。因为要在引用相对论的条件之下,我们在事实上才能找出实在准确的时--空度量。可是,这实在准确的度量底理论上的标准仍是绝对的时--空。既然如此,本条表示个体化的时--空底秩序根据于绝对时--空底秩序。

请注意这里所表示的不必与科学家之所发现有任何冲突。我们用不着说科学家所谈的时--空应该是或应该有绝对的时--空,我们也用不着表示在科学范围之内相对的或手术论的时--空不够科学家本身底用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时--空秩序仍是他们底相对的秩序底根据,仍是他们谈时--空秩序时所谈的最后的对象。如果研究哲学的人们认为科学家在科学范围之内也要用绝对的时--空,他们就跑到他们自己所研究的范围之外去了。同时,如果一科学家不兼是一哲学家他决不至于说在科学所研究的范围之外没有绝对的时--空。

五一四 特殊是现实之往则不返或居则不兼的可能。特殊是一现实的可能。

本条要注解才行。第一,我们须注意特殊是可能。如果我把本条底前一部分视为定义,它就是特殊这一可能底定义。是可能的特殊当然不是这一特殊那一特殊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指的特殊大都是个体或个体底现象;我们所想像的特殊也就是个体;但如果我们加以思考,我们会感觉这一特殊与那一特殊之所以同为特殊,就是因为它们各自现实了特殊这一可能。

第二 (1) ,这里所谓特殊也就是普通所谓特殊。普通所谓特殊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往则不返,另一方面是惟一无二。这两方面的意思可以分开来,也可以联合起来。如果我们分别地从时间或空间着想,我们可以说在任何一时间内,所有的个体都占惟一无二的空间。在此情形之下,我们用不着谈往则不返这一层。所谓惟一无二就是本条所说的居而不兼。可是,如果我们从空间方面着想,在任何空间,所有的个体在时间川流中都分别地往而不返,无论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如何。这就是本条所说的往则不返。所以分开来说,只要往则不返就是特殊,只要居则不兼就是特殊。

联合起来,这两方面的意思是一个意思。一时间不能有同地的两个体,在同一时间内,任何一个体不能兼其它个体之所居。一地方不能同时为两个体所据。在同一地方,任何一个体不能与其它任何个体同往返。任何一个体所经过的以往居惟一无二而与以往时间为一一相应的空间;任何所居的惟一无二的空间与时间一一相应地往而不返。

以上两方面的意思同时并重固然可以,注重任何一方面也可以。每一方面都有它底具体的特殊。特殊是一现实的可能。从往则不返这一方面看来,在任何时间的本然世界往则不返。这当然就是说在任何时间总有具体的特殊。

五一五 时面、空线、时点--空点都是可能,都是特殊底极限。

时面、空线、时点--空点都是可能,也都是特殊。它们都是可能,因为它们都是可以下定义的,可是,假如它们现实,这些现实也都满足特殊底定义。视为可能,它们都是老不现实或老是成虚的可能。它们既然是可能,当然不是不可能,虽然不是不可能,然在任何有量时间它们都不会有能。它们既然没有能,它们当然没有现实。它们没有现实,所以它们底分子(即这时面,那时面等等)我们只能以数目表示,而不能以任何旁的方法表示。

如果它们现实,则照定义,这些现实也满足特殊底定义。特殊是现实的可能,而且是具体化个体化的可能,所以有特殊的个体。但任何特殊的个体均没有尽特殊底性,那就是说没有达到特殊底极限。在任何有量时间,特殊底极限是不会达到的,所以也是老不现实的可能。我们把这两方面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时面、空线、时点--空点都是可能,都是特殊底极限。

后一层非常之重要。时面、空线、时点--空点既都是特殊底极限,也都是特殊的个体底极限。照以上五三、五五两条底说法,时面空线均有与它们相应的特殊时间特殊空间。特殊的时间与特殊的空间,因为时--空个体化都是可以指出来或直接经验得到的。这些特殊的时间空间既可以经验得到,我们虽然指不出与它们一一相应的极限,而我们仍可以用数目分别地表示这些极限底不同的位置。

五一六 个体底特殊化,即个体底时--空位置化。

个体化的时--空底秩序根据于绝对时--空底秩序,而绝对时--空底秩序又根据于时面、空线、时点--空点底至当不移的位置。这位置都是特殊,所以个体化的时--空底任何位置也是特殊的。既然如此,个体之在某一时某一地也是特殊的个体。所以个体底特殊化就是个体底时--空位置化。个体既有时空,不会不时--空位置化。

但特殊有等级,不然它不至于有极限。所谓特殊底极限就是最特殊的特殊,无以复加的,不能达到的特殊。既有极限问题,当然有等级与程度底问题。设在T时间,甲个体占t1 ,t2 ,t3 ,……,tm ,……,tn ,则甲tm 比甲T更特殊。设在tm 甲个体占t21 ,t22 ,t23 ,……,t2m ,……,t2n ,则甲t2m 比甲tm 更特殊。

我们这里所谈的特殊既是个体化的特殊或特殊的个体,它们底时空上的位置也是个体化的时--空底位置。既然如此,空间上的特殊化与时间上的特殊化一一相应。仍以甲个体为例。设在p空间甲个体在t1 ,t2 ,t3 ,……,tm ,……,tn 上占p1 ,p2 ,p3 ,……,pm ,……,pn 空间,则甲Pm 比甲P更特殊。设在pm ,甲在t21 ,t22 ,t23 ,……,t2m ,……,t2n 上占 p21 ,p22 ,P23 ,……,p2m ,……,p2n ,则甲 p2m 比甲pm 更特殊。这里当然有动或不动底问题,但我们现在不提出讨论。

以上表示个体底时--空位置化。为什么特殊化就是时--空位置化呢?在T时间,甲t1 ,甲t2 ,甲t3 ,……,甲tm ,……,接续地往则不返,在tm 时间,甲t21 ,甲t22 ,甲t23 ,……,甲t2m 也接续地往则不返。同时p1 ,p2 ,p3 ,……,pm ,……,pn ,为甲所居的时候,不能为任何乙个体所兼居,而为乙个体所居的时候也不是甲个体之所能兼居,此所以时--空位置化与特殊化是一件事体。

五一七 时面上的个体是个体时间特殊化底极限。

前此我们已经表示特殊有两方面的意思,这两方面的意思可以合也可以分。如果分开来,谈一方面已经够了。我们以后特别注重时间方面的特殊化,因为比较起来时间上的特殊化似乎简单得多。同时以时间上的特殊化为主体,空间也有特殊化底问题。而特殊的空间仍可以顾虑得到。

时面上的个体是无时间积量的个体。在定义上时面有空间积量,但时面是特殊底极限,是老不现实的可能,所以它不会有个体,那就是说时面上没有个体。时面上虽没有个体,而个体在时间上的特殊化底极限仍是时面上的个体。个体在时间上的特殊化虽不能达到时面,而仍以时面为极端特殊化底标准。

对于时面上的个体,一方面我们什么话都可以说,另一方面,什么话都不能说,要看我们所说的话底形式或意义如何。时面上既根本就没有个体,不假设主词(当然是说主词所代表的东西,而不是说主词本身)存在的全称命题,只要它们彼此不冲突,似乎都可以说。肯定主词存在的特称命题以及具叙述词的命题似乎都不能说。在某一时面上的某一个体,既是一个体底特殊化底极限,关于这样的个体的命题,如果能有命题的话,一方面根本就无所谓证明,另一方面根本就不能证实,所以是没有意思的话。(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某一时面上的某一个体,而不是普遍地谈时面上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许许多多的个体仍可以说出许多的真话底理由实在是因为它们虽特殊,而不是极端的特殊。关于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

五一八 空间底时间特殊化即空间底时间位置化。时面上的空间是空间底时间特殊化底极限,地点是特殊的空间。

我们既把特殊化限制到时间上的特殊化,空间也有特殊化底问题。在这里谈空间有点像在五一六、五一七两条谈个体一样。空间与个体当然不同,可是,空间底时间特殊化与个体底时间特殊化有一致的程序。空间底时间特殊化底极限是时面上的空间。如果所谓空间是整个的空间,则它底时间上的特殊化底极限就是时面。如果所谓个体是整个的本然世界,则它底时间上的特殊化底极限也是时面。其余非整个空间在时面上的空间仍是空间。但是它既无时间积量,当然还是不会有能。

个体所占的空间,无论它底时间特殊化底程序若何的高,总是有时间积量的空间,这就是说个体所占的空间虽特殊化而它总不会达到极限特殊底程度上去。这样的特殊空间我们名之为地点。整个的空间除外。地点总是有时间积量的。说一件东西在某一地点,无论指出时间与否,总有时间上的范围。地点总是相对的,说一东西在某一地点,所谓地点总是相对于同时间中个体与个体底种种关系。

五一九 空线底时间特殊化即空线底时间位置化。时点--空点是空线底时间特殊化底极限。

本文底办法既注重时间上的特殊化,谈时面的机会颇多,而谈空线的机会太少。在本条底注解里,我们要补上几句话。

时面是往而不返的极限,空线是居而不兼的极限。如果我们注重惟一无二,我们也可以特别地提出空线来讨论。非空线的空间当然不兼其所不居,但在它所居的范围之内,它既有所据,所以也兼任何部分空间之所居。任何空线根本就无所谓据,所以无论如何不会兼任何其它空线之所居。可是,它虽不据而它仍有所居,它是空间中绝对的位置。这里所说的绝对的位置也可以说就是惟一无二的位置。惟一无二也是特殊底条件之一,从惟一无二这一方面着想,从惟一无二的空间着想,空线本身就是特殊底极限。

五一○条已经表示空线不往不来,这当然是就整条的空线说。若不从整条空线而从某一空线在某一时间上说,它本身虽惟一无二,而它底已往的部分也往而不返。把这时间上的距离缩小,这条空线在时间上的特殊化底程度也愈高。可是,这距离无论如何地缩小,它不会等于零,所以空线无论如何地时间特殊化,它总不会达到特殊化底极限,那就是说,总不会达到时面。在时面上的空线就是时点--空点。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时点--空点是空线底时间特殊化底极限。

空线底位置不是相对的。所谓不是相对的就是说它不相对于个体底位置。这里的意思颇复杂。我们暂且用以下的说法表示,成功与否,颇不敢说。今天十二点钟的太和殿占相对的空间,也占绝对的空间。前者是根据于北京城内其它房子等等个体,后者根据于某某空线所范围的位置与空间,相对于地球,前一项的关系,除动的个体之外,在今天与昨天的十二点钟大都一样。但是,相对于太阳系,太和殿昨天十二点钟所占的位置不是今天所占的位置。相对于其它行星恒星,话更不容易说了。可是,太和殿昨天十二点钟所占的位置,从空线所范围的位置着想,仍是今天的位置,不过太和殿今天是否在那位置上我们在事实上没有法子知道而已。也许从此以后,太和殿不会回到昨天十二点钟所占的空线的位置上去。无论如何,那位置在无量数年之前,已经是那位置,在无量数年之后,也还是那位置。那位置是绝对的。空线穿过所有的时间,空线所范围的位置也穿过所有的时间。这就是说,无论在甚么时间这位置不变,所以绝对。

五二○ 任何两时间的整个的空间仅有绝对时间上的先后,任何两地点的整个的时间仅有绝对空间上的关系。

两时间的非整个的空间,例如昨天与今天的北平,有两套时间上的关系,一套是相对于地点及个体的时间上的关系,一套是绝对的时间上的关系。前一套是可以度量的。度量费时间。度量底结果,同时期的各不同地点有各地点本身的时间。各地点的时间虽彼此一致,彼此可以对译,但究竟不同。后一套的时间上的关系就是前一套彼此一致,彼此能对译底理由或根据。

可是,两时间中的整个的空间情形不同。整个的空间不是普通所谓地点,它虽有与它相对,或相对于它的个体,而它没有它所相对的个体,因为它无外,它不居。它根本就没有相对的时间上的关系,即令我们一定要说它有相对的时间上的关系,那关系也就是在任何地点上,我们不能不承认其为绝对的时间上的关系。这就是本条底前一部分的意思。本条后一部分的意思与以上差不多,不过把同样的道理引用到两地点的整个的时间上去而已。也许在这一方面,这道理显而易见。即以整条的空线而论,它是整个的时间,整个的时间只有空间上的位置,而这位置不相对于任何一时间上的个体,两地点的整个的时间情形一样。

五二一 任何两时间的任何一部分的空间,任何两地点的任何一部分的时间都兼有相对的时空关系。

有上面的注解,本条底话可以说是用不着说的,其所以要说的道理不过是要表示相对时空底重要。这当然不是说绝对时空不重要。重要与否本身是相对的。从我们底经验看来,从科学看来,从普通的知识看来,相对的时空非常之重要。我们能够度量的时空,我们能够以手术论的方式去表示的时空都是相对的时空。

这里说兼有的意思就是表示非整个的时间空间不仅有绝对时空上的关系而且有相对的时空上的关系。它们有绝对的时空似乎不成问题,即成问题,前此已经讨论过。相对的时空底秩序根据于绝对的时空底秩序,我们曾经以专条提出。可是,我们要注意从比较狭义的经验着想,我们所经验的是相对的时空,而绝对的时空似乎要在相对的时空中才能得到。这层意思以后再提出讨论。

五二二 个体虽特殊而特殊化底程度不一。

本条非常之重要,似乎应该有详细一点的讨论才行。我们先从两方面说起,一方面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特殊化底程度问题,另一方面是同一个体底特殊化底程度问题。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特殊化底程度不一。特殊化之有程度问题从以上讨论特殊底极限就可以知道。特殊化既有极限,当然有程度,有程度,当然可以分层次或等级。个体与个体之间,有些特殊化底程度高,有些程度低,例如我这张桌子与西山。从程度高的个体这一方面着想,程度低的特殊的个体不是同一等级或同一层次的特殊个体,所以在那一等级或层次,程度低的特殊个体不是特殊。笼统一点地说,以程度高的特殊为标准,程度低的特殊个体不是特殊。这句话表面上有冲突,其实没有。

从任何同一个体说,情形一样。五一六那一条已经表示清楚。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说一点钟的特殊个体不是一分钟的特殊个体,一分钟的特殊个体不是一秒钟的特殊个体。如果以一秒钟的特殊个体为特殊底标准,一分钟的个体不是特殊,以一分钟的特殊个体底特殊为标准,一点钟的个体不是特殊。

个体之为特殊不是笼统的,说它特殊总有程度标准。我们对于个体所能说的话底多少要靠特殊化底程度底高低。事实上我们也许不提出程度问题,可是,事实上虽不提出特殊化底程度标准,而理论上仍不能没有这种程度底标准。对于特殊化非常之高的个体,我们所能说的话非常之少,对于特殊化低的个体,我们所能说的话比较的多(这里所谓能说的话,是直接或间接能证实其为真的命题)。此所以我们对于极端特殊虽无话可说,然而对于个体仍有话可说。

我们可以利用特殊化程度低的情形推测到特殊化程度高的情形,也可以利用特殊化程度高的情形推测到特殊化程度低的情形。兹以P程度特殊化的甲个体为例。设甲个体底性质关系为,,……,则在甲个体特殊化底程序中,比P程度更高的P1 ,P2 ,P3 ,……,Pm ,……,Pn ,甲个体底性质关系大概也是,,……。反过来,设Pm 与Pn 程度特殊化的甲个体底性质与关系为,,……。则包括Pm ,……,Pn 而比Pm 或Pn 程度更低一级的特殊化的甲个体底性质关系也大概为,,……。这里所说的“大概”应有原则以为根据。但在现在,我们不提出此问题。

特殊化程度底高低是非常之重要的问题,我们要重复地提出一下。设以P1 ,P2 ,P3 ,……,pn 代表一特殊化程度由高到低的秩序,相对于P1 ,P2 不是特殊,相对于P3 ,P2 是特殊;相对于P2 ,P3 不是特殊,相对于P4 ,P3 是特殊。其余由此类推。假如在此秩序中有最低的程度,则在此最低程度的个体不是特殊。包括一切的或无时间限制的本然世界不是特殊的个体。

五二三 任何一个体所现实的可能是一综合的可能。

本条底意思是说任何个体x总是xxx……这样的命题所能肯定的x。,,,……就是x底性质与关系。如果这些性质与关系没有现实,它们都分别地是可能,如果它们现实,它们也都分别地是共相。但这些共相既能表现于一个体,它们有共同的能;它们既然有共同的能,它们当然可以有共同的能,这就是说,联合起来,它们是一综合的可能。

这综合的可能与普通的可能有一致点也有不一致点。从它是一可能看,它可以在任何已往时间曾经现实,也可以在任何将来时间重行现实。既然如此,在性质与关系上,在是共相的性质与关系上,两个体可以完全相同。但是,这种综合的可能所包括的简单的可能可以无量。既然如此,它与简单的可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它可以有定义,而它底定义,如果我们说出来或写出来,也可以是无量长的句子。最便当的办法是给这种综合的可能以它独用的名字。

这种综合的可能,既是可能,当然没有矛盾。可是,它虽然没有矛盾,而它仍免不了有冲突。这一点以后谈人的时候非常之重要。我们在本书所要注意的是无论甚么综合的可能都有冲突底问题。各个体既都是一现实的综合的可能,各个体底尽性总有彼此不能兼顾的情形。这种不容易兼顾的情形不但人有,草木鸟兽也有,即无生命的东西也有,关于这一层,三二二已经提到了一下。

五二四 任何个体所具的殊相是一综合可能底特殊的现实。

殊相是个体化的可能底个体。这是与共相相应的殊相。个体所现实的共相非常之多,所以相应于这些共相的殊相也非常之多。一个体底共相为一综合的可能,所以它的殊相也是这一综合的可能底特殊的现实。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特殊的现实。照本文底说法,特殊化就是时空位置化,特殊的现实就是在某某时空位置上的现实。特殊惟一无二,殊相也惟一无二。特殊往而不返,殊相也往而不返。

个体之所以为个体,不仅因为它是具体的,不仅因为它大都有一套特别的性质与关系,也因为它有它底殊相。而它底殊相不是任何其它个体所有的。殊相底殊就是特殊底殊,它是一个体之所独有,它底现实总是某时某地的事体。一个体底一殊相如此,一个体所具的所有的殊相也如此。一个体所现实的共相成一可能,它底殊相也就是这综合可能底特殊的现实。两个体没有或大都没有完全相同的共相;至于完全相同的殊相,则二个体根本不会有,不能有。

不仅如此,即一个体本身在不同的时地也不能有完全相同的殊相。殊相之殊与时空位置之殊是不能分的。因为在一个体底历史中,它底殊相不同,所以它底时间上的横断面(例如五月二日的北平)不是一类底分子,而该个体也不是一类。可是,一个体底殊相虽不同,而它所现实的共相仍可以继续地成一套,所以它还是一个个体。此所以从特殊这一方面着想,对于个体虽没有多少话可说,而自综合的可能这一方面着想,对于个体,仍有许多话可说。

五二五 相对于殊相上的变更,个体为事体,相对于共相上的统一,个体为东西。

普通所谓东西与事体似乎有非常之坚决的分别;例如我在这里抽烟是一件事体,这张桌子是一个东西。最显而易见的是前者大都要用命题表示,而后者只需用名词表示。其它的分别也许是同样的重要;也许相对于我们底经验,这分别是不能抹杀的。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底经验底速度减少到千分之一,我们也许会感觉到我抽烟这样快慢的事体实在是一件东西。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底经验底速度增加到千倍或万倍,也许我们会感觉到现在所认为桌子那样的东西实在是事体。经验底快慢,官觉底灵与不灵与时间上的变更是联在一块的。这一点我们现在不必多所讨论。我们要注意的是殊相上的变更减少,共相上的统一增加。从殊相上的变更着想,个体是事体,从共相上的统一着想,个体又是东西。

本条所注意的不是把东西与事体底分别抹杀。这分别对于我们底经验似乎是很根本的。我们所要注意的是从某方面看来,东西是这里所说的个体,从某方面看来,事体也是这里所说的个体。东西与事体虽可以分,也可以合,而我们谈个体的时候,东西与事体都在我们谈论范围之内。

五二六 现在或现代是已来而未往的现实。

本条可以说是给“现在”下定义。请注意这里所说的现在总是普通所谓有量的时间。如果所谓现在是无量短的时间,则假如它来,它绝对不至于未往。如果所谓现在是无量长的时间,例如整个的时间,则它老来老往,所以根本就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往。

这里所说的现在虽然有两极限,而我们没有表示它底界限。它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如果短,它就是我们普通所谓现在。从人类底感觉说,它可以短到心理学所曾经谈过的Specious present。

如果长,它也可以长到并且超过普通所谓现代或近代。

如此,所谓现在也有等级问题:例如“现在”国联如何如何,与“现在”花开得怎样,这两句话中的“现在”底来与往不是同等级的,在时间上,它们不表示相等的时间。

本条不仅没有表示现在底界限,也没有表示在时--空秩序中某一阶段是现在。这里的现在是所谓现在的现在,不是现在所指的某一时间的现实。可是,它虽没有指出某一时间的现实为现在,而现在总是现实的。后面这一点表示所谓现在不是空空洞洞的,它不仅是已来而未往,它也是已来而未往的现实。如果我们把本条视为定义,在“现在”底定义之中即有现实这一概念。

假如我们以某一时间的现实为现在,一方面这现在是特殊的,另一方面它既是现实而不仅是一个体,它所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例如我们说“现在的民主主义不行了”这样的话,我们所谈的不关于个体,或不直接地关于个体。

五二七 存在的个体是一现在的个体。

本条把存在限于个体,同时也把存在的个体限制到现在的个体,因此也就限制到特殊的个体。第一章“有可能”,“有能”,“有式”的“有”仅有而不实,第二章所谈的共相不仅是有而且是实,现在所谈的个体不仅是有、是实,而且存在。这里当然有用字底习惯问题。各人底习惯很有出入。把存在两字用到可能上去不见得十分不妥当的地方。要紧的不是用字如何用法,而是这里所说的分别。只要我们记着可能底有,共相底实,特殊个体底存,彼此不同,已经够了。

存在的个体是现在的个体。将来的个体在现在还没有存在,已往的个体已经不存在。这是常识。说某个体从前存在而现在不存在就是说在此现在之前,有某时间是那个体存在时候的现在,而某个体是那时间(那现在)的个体,可是,不是此现在的个体了。说一个体从前存在,现在也存在,不过表示它底历史没有中断,并不表示从前的存在就是现在的存在。

存在的个体既是现在的个体,所以总是特殊化的个体。特殊化的个体既是时--空位置化的个体,所以存在总牵扯到时--空。

五二八 事实是已往与现在的现实。

存在总是特殊的个体。特殊的虽是事实,而事实不必是特殊的,个体虽是事实而事实不必是个体。我底窗外的山涌泉是特殊的个体,中国人大都有黑头发是事实,可是,既不是特殊也不是个体。存在总是现在的,既无已往的东西而现在存在,也无将来的东西而现在存在。事实不必是现在的,将来的事实现在虽不是事实,而已往的事实现在仍是事实。孔子从前存在而现在不存在。但是,孔子从前存在是事实,现在不存在也是事实。

以上似乎是常识上的分别,我们在此处接受此分别,故所谓事实有已往,也有现在,有普遍也有特殊。用本文底语言,事实是已往与现在的现实。

(1)  “第二”为编者所加,疑为原稿遗漏。----编者注

更新于:1个月前

网友评论

“金岳霖”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