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第一卷

甲申纪事 冯梦龙 2024-10-06

《圣谕一道》

六月二十七日传圣谕一道:

朕遭九六之运,车书间阻,方资群策,旋轸故都。时复秋高,共兹舟漏,乃自殿争起衅,驯至穴斗成风;封事虽勤,庙算安在?先皇帝神资独断,汇众纳流,天不降康,咎岂在上?尔文武大小臣工,鉴于前车不远,精白乃心,匡复王室。昔汉室起于艰难,丙魏合志,唐肃兴于灵武;李郭同心,若彼钻此矛。尔虞我诈,袒分左右,口构雌黄,天下事不堪再坏,且视朕为何如主?兹特谕尔诸臣,和衷集事,息忿图功,刎颈之交,仇忘廉蔺,同车之雅,嫌化复徇。朝廷臣以此望尔诸臣,诸臣以此上体德意,庶君臣之间,礼全始终。不则祖宗成宪,弗尚姑息。各宜钦承朕言,不再特谕。

《圣旨一道》

八月初八日刑部侍郎贺世寿拟进「从贼六等」条议:

奉圣旨这所拟从贼诸款,尚多未协。如为贼领兵、献策、条陈的,明系谋危社稷,即在庶僚,岂可末减。督抚总兵降贼的,情罪极重,岂可列第二等内;四五品京堂及科道翰林侍从之臣,污贼伪命,为贼要职,并守巡等官降的,岂可止于一绞;庶官受伪命的,其中科道、翰林、吏兵等部司官,及封疆大吏,巡方司道,闻变倡逃的,罪岂止于一流;或献女献婢媚贼,及受伪官的,罪岂止于一徒。国家罹此大变,先帝后饮恨升遐,诸臣负恩辱国如此,朕守祖宗大法,须有定案。昭示天下后世,以振肃人心,表章纲纪,法司当秉公奉法,毋枉毋纵,称朕平允之意。这条议,着再确拟来看。

《福王登极实录 文震亨》

前供奉臣文震亨拜手恭纪

恭闻监国自福邸至淮也,南都文武大臣及科道诸臣方集议拥立之事。佥谓以亲、以贤、以序即,当推奉为臣民主;操臣诚意伯刘孔照、督臣马士英,各传谕所部将士,以代来中兴之意。将士闻命感泣,亦愿奉为六军主,建义旗讨贼。诸臣恭谒陵庙,告非常大变,恸哭;乃告奉监国之议。议协,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至浦口,具启迎驾于淮安;礼部司务官赍南都百官公启,迎驾于仪真渡江,泊燕子矶,百官郊迎,命以王礼见。监国素袍角带,对百官恸哭;百官行礼,手掖之,寻赐茶。言及宗社震惊、大行异变,复哭失声。因流涕言:「封疆大计,惟仗诸先生主持;至迎立,决不敢当。盖播迁以来,国母尚无消息,故不携宫眷一人,始意欲择浙东僻地暂居,以使迎奉。今值国难至此,迎立之事,何忍言!」睿音琅然,而睿容具日月表,百官瞻觐,咸举额谓宗社之福。

次日为五月朔戊子。从水西门启驾,繇城外至孝陵,乘马,导引官请从东门御路入;监国逊避,从西门至飨殿,祭告礼毕,即问懿文太子陵园,驻瞻良久。从朝阳门入至东华门,步行过殿陛,行谒奉先殿礼,出西华门,暂以内守备府为行宫。百官进见,行四拜礼,传令旨,召诸臣入议事。兵部尚书史可法、魏国公徐弘基、灵壁侯汤国祚各有奏;国祚以户部靳饷,奏对微激,署礼部、兵部侍郎吕大器谓非对君体,止之。京畿道御史祁彪佳,因奏纲纪法度为国之本;吏科李沾合诸科道奏,以朝班宜肃。盖时旧京朝仪久废也。彪佳又奏早颁大号、敬天法祖诸事,监国皆虚怀纳之。朝毕,群臣退。议登极监国次第,咸谓:「仰窥睿意,必欲发丧誓师,晓然示天下以讨贼大义,而后正位。宜先上监国玺绶,而后劝进。」乃即范金铸监国宝。

以次日入朝,大臣仍面奏劝进,监国复辞,谕诸臣,谓:「人生忠孝为本,今大雠未报,孤不能事君;先王殉节、国母播越,孤不能事亲,无遽登大宝之礼。且闻东宫与永、定二王尚在贼中,或可致之。又桂、惠、瑞三王皆叔父行,惟诸先生择贤迎主。」言讫,泪俱。大臣及言官再奏,求允所请。监国逊谢如前。署礼部臣大器率百官跪奏劝进第一笺,传旨:暂领监国。百官退逾时,又进第二笺,命传进,手书批答:仍允监国,馀所请不允。

又次日,传百官止服青锦绣朝拜,仍行王礼,不必穿带朝服。百官以典礼重大,具朝服入。监国亲行告天礼,升座,百官四拜,魏国公弘基率百官跪进监国符宝;受讫,再行四拜礼,乃退。诸臣尚有言「宜即登大位,以镇人心」者,御史彪佳谓:「令旨先受监国之请,其名极正,贤德益彰。既可以示谦,让海内闻之,皆知监国无因以得位之心。俟发丧择吉,登大宝,布告天下为当」。礼臣、魏国皆然其议,议乃定。即用右都御史张慎言为吏部尚书,传旨会推阁员。疏上,先用兵部尚书可法,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如故;户部尚书高弘图改礼部尚书、进东阁大学士,俱即入阁办事。而召工部侍郎周堪赓为户部尚书;凤督士英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凤阳等处如故;而以前会推疏,词林仅推掌翰林院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一人。传旨吏部:「予察祖制,阁员俱用词林;至先帝间用别衙门官。今正推如何止列姜先生一人,似与祖制不符。著该部再行添推来看。」吏部会九卿再具疏,仍以曰广居首,而推礼部尚书王铎、礼部右侍郎陈子壮、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右春坊右庶子徐汧;令旨再点用首次二员,俱进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诸臣以次待用。六卿九列既备,官复催补科道各员,皆一时人望。寻特遣彪佳颁赦谕江南云。

是举也,群臣当攀号愤变之后,天柱地维,摧陷顷刻矣。值真主缵运,日月重光,实惟二祖、列宗在天式凭以有此。海内闻当阳在即,用人行政,动协人情,未有朝端已见清宁而丑类不授首膏钺者。刻日恢复神京,寸磔逆贼,虽在草莽,胥忍死拭目俟之。若诸臣思祖宗三百年德泽在人、大行十七载焦劳求治,洗涤肺肠以事新主,扫除门户以修职业,何事不可办、何罪不可讨,亦何功名不可就哉?闻法驾入都之日,都人聚观呼万岁;见两大星夹日而行,钟山紫气中五色云见。而先是龙江浮楩楠巨木千章,若为鼎新大内而出者;两都并建,聿还旧观。江北诸大帅,皆上表劝进。所传辽东总兵吴三桂,疾驰至山海结虏入关,大杀贼十数万,夺其辎重无算;边镇诸宿将,无不投袂奋剑,以报国仇者。中兴大业,岂灵武草次、靖康偏安之足比哉!

《甲申纪闻 冯梦龙》

甲申燕都之变,道路既壅,风闻溢言,未可尽信。候选进士沂水彭遇颷于四月一日、候选经历慈溪冯日新于十二日、东海布衣盛国芳于十九日先后逃回,各有述略,不无同异。武进士张魁十六日出京,有北来公道单,叙忠逆近实,而未及纪事。吾乡有贾人于五月望日出城,则李贼已遯,而燕京化为胡国,所述甚悉。龙为参次而存之,以俟后之作史者采焉。

闯贼之犯燕都也,盖自犯榆林始也。九边之兵,榆林最劲,曾一破贼,杀数千人;贼恚甚,悉众而来。脱中枢有稍知兵者,勿狃小喜,预请济师为掎角,可令贼夺气去。而一筹不展,束手而竢其败;既失榆关,而真、保、河间诸郡风靡矣!时贼已僭号曰「大顺」,改元「永昌」,烽火且烛神京,而举朝若梦,荐某人营某缺,惟门户苞苴是务,有识之士无不寒心。

初,大学士李建泰,自言西人,知贼中事,请驻师保定以遏贼冲。先皇帝宴劳,礼极隆重,倚之不啻长城。比贼至,不遗一矢。或云今在贼中,甚可怪也。贼檄略云:「君非甚黯,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绅,闾左之脂膏尽竭。」呜呼!仕路无人,为贼所笑,岂不哀哉!

我方恃山海为固,而贼从宣大跳驱,轶居庸关如蹈虚然。武夫重闭,不知国家牖户何以颓塌至此!昌平兵乱,疑有贼间之。贼侦骑已在城下,犹云溃卒易与耳;渐乃大集,始愳。而火药贮外教场,已尽为贼有。城上发大炮,有声无子,军司曰未备。从来泄遝之习,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

初,阁臣或进南迁之策,复有言及陵寝者,先帝嘿然,徐曰:「朕当死守。」既闻贼警,再召诸大僚商之,咸曰:「守门乏员。当今之急,无如考选科道。」此外绝无一言。噫!使满朝尽科道,未审能以白简击贼否?司礼监杜姓者【按,司礼监有杜秩亨;而长林布衣所纪,说降太监又名杜勋,未知孰是。】,监蓟镇总兵唐通兵出拒,不战而降,贼益得志。

十七日,贼攻平则门。逾时止,遣叛监杜缒城入讲,欲让西北一带,并犒军银百万。当轴茫无以应,亦不敢上闻。或请留杜,杜云:「营中有亲藩,不反命者,屠矣。」遂纵去。贼衣黄罩甲,四面如黄云蔽野,炮声轰轰不绝。守埤军皆贵近家,诡名冒粮。临时倩穷人代役,日给钱才三十文。虽外城二堵置一卒,内城五堵置一卒,率饥疲不堪任;而董其事者内监,百官不与焉。

十八日上午,大雨。雨止,贼急攻彰义门。门忽启,或云大璫王相尧实揖之。官军鱼鸟散,贼遂薄内城。是夜,先帝率亲军四百馀骑抵前门,门者疑内变,欲反炮拒击,乃从白家衚同绕出城上。见守备单弱,亟诣成国公朱纯臣第问计,而纯臣犹在外赴宴。先帝叹息而返【顾苓《国难纪闻》云,上召襄城及大司马,问侍卫兵马,不具,两城兵饷绝。请帑,帑先尽。上怒,推案起。入宫未的】,语圣母周曰:「大事去矣!」相与泣下。宫人亦环拜而泣,先帝挥使去,令自图活。

十九旦,宫人狂走塞街巷。或叩周国丈门,犹坚卧未起。大金吾方佥牌禁讹言,而城中坑厕皆贼矣。京城壁立数仞,虏再至,俱不能登。贼砍杨树为云梯,漏下五鼓,使孩儿军从东北猱升以上。孩儿军者,贼中年少童子,习杀掠,闵不畏死者也。贼能用童子为军,而国家养军数十万,不获一童子之用,何哉?守卒见童子至,哄然蚁坠,脱衣委刀,惟恐知其为兵士者。城中火起,顺成、齐化、东直三门,一时俱开,非奸人内应不至此。闻西人在京买卖,强半皆贼遣,有开典至数年者矣。近因鬻爵之令,贼辇金大至,以告身为信,人莫敢诘。而新募军卒亦皆贼党。赫赫王畿,已成蠹窟,欲不破,得乎?日午,贼首李自成拥百余骑从西安门入。自成方巾蓝袍,貌奇陋,眇一目。其伪军师宋献策,浙人【一云河南人】,长不满三尺,军中呼为「宋孩儿」。百姓操香伏迎,门俱粘「顺民」字;畏也,非好之也。贼入宫,觅先帝不得,悬万金赏购之。得圣母及两公主尸。顷之得皇太子及永、定二王于外舍,不敢害,幽伪国公刘宗敏营中。文武官真正死节者,范景文而下二十馀人而已,语具《绅志略》中。时内库尚存金一窖、银若干窖,元宝有重至五百两者,镌有「永乐」字,至是皆为贼有。

二十日,贼出示,令文武官俱于次早见朝。愿回籍者听自便,服者量才录用,抗匿者主家并坐。复令伪官以重犒招集各衙门长班,使趋本官报名。诸绅一愚于「自便」之言,再怵于长班之胁,于是具脚色呈身者纷纷。名单一入,而此身已隶贼籍;苟善自匿,贼亦不能问也。

二十一日,百官囚服待罪于皇极门。太监王德化见大司马张搢缙彦,不胜其愤,詈曰:「误国贼,天子何在?汝尚焉在?」奋拳欧之,遂为贼所杀。诸臣遇贼党,咸强笑深揖。及矮宋至,有数人跪问新主出朝未,宋谩駡曰:「汝曹不戮为幸,些时岂不耐耶?」众恧然为之却步。是午,得先帝煤山凶问,自成竟不出。百官莫不束腹啼饥,抵暮始散。衣冠之取侮,甚矣!传闻先帝与圣母决时,先勒自裁,所宠袁妃悬绝不死,先帝手刃之,并杀长公主长公主时年十五岁。潜走煤山,望见贼势甚盛,乃缢。提督京荣太监王之俊从之。所缢山亭,乃先帝为内操特建者。吁嗟乎!内操何益之有哉?先帝披髪,衣白绵䌷袷,蓝纱道袍,下体白绵䌷褌;一足跣,一足有绫袜及红方舄。于衣带得血诏云:「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髪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呜呼!失守之主,具有愆亡。先帝忧勤恭俭,不亚舜、禹,徒为肉食鄙夫所误,遂至颠蹶。然守正而毙,且死犹惓惓于百姓。彼分曹营窟以国事戏者,肉秽岂足食哉!贼命以双扉舁尸,与圣母俱置东华门侧,殓以柳木,覆以蓬厂。百官莫敢往哭,惟襄城伯李国桢【《见闻纪略》作宣城伯卫时春,然传襄城者多】。与兵部郎成德抚棺大恸,百姓多悬泪焉。

二十二日,叛监杜选择宦官给使。

二十三日,百官复入朝听点。自成带尖顶白氊帽,服蓝布上马衣,蹑䩺靴,坐于殿左,伪弘文馆大学士牛金星坐殿右槛上。鸿胪以次唱名,繇西而东。前大学士魏藻德首向自成叩头,言:「罪臣某参谒。臣三载新进书生,叨任宰辅。大明主不听臣言,以有今日。」【有京抄云,唱名时三呼藻德名,不应。即命速拿,乃以绳系颈,命送刑官拷打。按,阁臣皆在刑辱中,岂独藻德以「不应」送拷?既背不应,何以入朝?此妄传也】。自成旁揖之。藻德求试题,自成有所命。藻德听不甚真,又不敢复请,皇遽而起。状元宰相赓先帝特达之知者,作此举动,面甲不啻十重矣。贼命牛金星分别诸文臣才品,武臣则付伪都督李某。拘李襄城至,欲降之。国桢要以三事:一改殡先帝;二勿伤皇太子;三勿犯陵寝。贼并诺。留礼部官议葬祭礼,葬以帝,祭以王。乃易他棺,设祭一坛,自成亦出拜垂泪。皇太子及二王俱出拜,但不令易服。三日后槁葬田贵妃墓之斜,惟襄城一人往送。呜呼!天崩地塌,此恨何时已已?襄城返役,即自杀,其亦佣中佼佼者与!

二十五日,诸叛臣诣伪内阁进履历。伪内阁牛金星者,中州人,举乙卯孝廉者也。侍读何瑞徵、司成薛所蕴、户科给事中刘昌皆同乡,先送款,不肖绅多藉三人以通于牛。而金沙周钟,复社中所谓周介生先生者,素有文誉。金星令作《士见危授命论》,大称赏,首荐之,不知此论何所措词也。伪礼部黎志升亦荐其座师项煜,复转相学引,人选者凡八十馀人一云七十三人,一云一百十一人,分三等授官,大都新科者居多。不则人物丰伟,又不则贼党有夤缘,不愿留、不堪用者,俱责输财助饷,名曰「追赃」,言衣冠所畜皆赃耳。刘、李二伪都督主其事。五员一连,锁押以去,亦多有不繇报名而为兵卒所驱者。刘踞田皇亲府,李踞周皇亲府,至即夹栲认赃。阁臣陈演受栲,献至银五万、金三千。阁臣丘瑜不胜痛而死,家财仅百计。贼亦廉瑜而秽演。惜乎瑜之不死于难,而死于刑也。方岳贡、魏藻德,俱以故相不用,被夹献赃不等。既释,军士争詈藻德,藻德不堪,竟自勒以死。岳贡伤,徐之亦死。等死耳,不悔晚乎!他坐赃动至千百。有沈学录最贫,亦迫认至三百金,余可知矣。输不及数,押令称贷于前门官店,店主人即无一面,券立,不敢不应。有见其券者,书云:「某官同妻某氏,借救命银若干。」生有重于泰山,岂谓是与!破城后,贼大张杀掠之禁,于是市肆如故。自贷赃事起,金银既罄,继以䌷段。疋仅一金,而商人钱货为之一空,贼之巧于行劫如此。又民间马骡铜箭,俱责令输营。贼将各踞巨室,藉没子女为乐;而兵士充塞巷陌,以搜马搜铜为名,沿门淫掠。稍违言,兵在其颈。门卫甚严,即欲兔脱而不得也。

我朝制度,贼任臆纷更。阁改「天佑」等名,六部尚书为「政府」,翰林院为「弘文馆」,行人司为「文谕院」,御史为「直指」,给事中为「谏议」,主事为「从事」,布政为「统会」,巡抚为「节度」,按察为「防御」,府为尹,州为牧,县为令。公服领尚方,以云为级:一品云一,二品云二,乃至九品云悉如之。带用犀、银、角三等。废舆乘马。大篆曰符,小篆曰契。武臣,权将军最尊,左右制将军次之。守备名「守领」,把总名「守旅」。吏政府为叛臣宋企郊,日上堂莅事,各官三日一选。随贼西来生员及伪将,俱移送吏部选州县。太学生及秀才入朝观望,企郊叱曰:「朝贺大典,安用若辈?速回读书,候新主考试。」数日后,果试诸生。首题《天与之》,次题《大雨数千里》,赴试者甚众。噫!诸生科甲所自出,而如此趣向,国家何赖焉!贼先曾两铸永昌钱,不成文。至是私升御座,辄目眩,头岑岑作楚。又见白衣人数丈前立,华盖蟠龙,髯爪俱动,惧而止。虽云三六九朝集,然迟迟未正南面者。以此,往代纂窃之辈,殿或摇,地或陷,咎征亦胡可诬也。

四月三之日、六之日、九之日,官民三次劝进。其文云:「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甚至斥先帝为独夫,有臣子万不忍言者,相传系周钟笔。中又有「行义行仁,存杞存宋」句,魏学濂向人曰:「此语出吾手,周介生想不到此。」噫!词林省闼天子待从信亲之臣,作此逆天丧心语,而犹扬扬得意,自𧥢佐命元勋。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尚何面目偷息天地间耶?耆老不及二十人,贼讶其少。答言在乡者,因门禁未至,贼颔之。毁太庙神主,迁太祖神主于历代帝王庙中。择十三日颁伪诏于天下,十五日百官于五凤楼外习仪,十六日郊天,十七日御殿受朝贺。

至十二日五鼓,而吴三桂之报至,军民一时鼎沸。有粘示为先帝服丧,不服丧者即贼众,共诛之。贼大纂严握𪘛,僭位之议遂寝。吴三桂者,辽东世将也。以征辽前锋将军宿重兵于宁远城。谋入援,闻城破,愤甚,走北虏乞师。故师祖大绶寿陷虏中用事,与三桂有亲谊,言于虏主,许以连兵入讨。贼知三桂父骧在京,胁令作书招三桂。叛将唐通奉书往,啖以父子封侯。通盛夸闯主礼贤之节,且云东宫无恙。三桂惊喜曰:「审尔,愿一见东宫而降。」通反命,贼许以定王往。通先驰报三桂,三桂阳与欢饮,伏甲斩之。歼其众,免者才七骑。贼怒,尽戮三桂家口三十馀人。三桂愤愈甚,令其兵皆剃髪如虏,益发虏骑。九王子亲至。

二十二日,贼骑出都门,终夜有声。

二十三日,诛大臣陈演等,及成国、定国、宣城、新建诸勋戚。留伪阁臣居守,悉锐而行,辎重无算。【按,南北勋卫四十馀家,今仅四分之一,其祸可知。或云伪将刘国能居守。先是,贼拘城中银工,熔银作砖,预为西归之计。宫殿惟正阳门及武英殿仅存。】或见贼挟皇太子骑俱出,或曰定王也。行二日,忽有令箭至,焚毁城外民舍。

三十日,守者亦尽焚宫殿而去。则闻闯兵连战俱大北,自成身中三矢,已踉跄西走矣。

初八日下令曰:「不剃髪,非贼亦贼。剃髪者,贼亦非贼。」于是城内外无完髪者。归人见良涿亦然,迩闻渐及山东,殆不知胡底可虑也。

贼乘凶年茧丝之苦,以假仁伪义,蛊诱愚民,堤溃于中州,溢于楚,泛滥于秦,波及于江北。所过淫暴,非复人理。如武昌既下,驱平民三十余万,溺之江中。德州伪州官奉贼将朱批,令征土妓,设巷立籍,以供军士。举此二端,亘古未有,乃复妄邀无望,迭荡神京,身享乱贼之名,而虏收渔人之利。愚哉!呜呼!幽燕自石晋外市以后,沦于腥秽者四百四十馀年。我太祖高皇帝百战,仅仅收之。成祖于焉定鼎,以为圣子神孙万世之守,而无端为此贼所送,贼罪可胜诛邪!

传闻皇太子弱不胜骑,已薨。两王贼中虏中,俱未可定。天眷皇明,福藩有子,枢臣史可法等奉之监国,为大行皇帝发丧。已而中外交章劝进,三让乃许。诏以明年为弘光元年,南都祯祥屡见,洪武重光,休征已著。时东南人心汹汹,强者谋乱,弱者谋迁。三诏既颁,莫不凄然悲、欣然喜,且帖帖然服也。新天子英明天纵,刚毅有为,树贤辅,求真才,去苛征,除夙弊,肆薄眚,别贪廉,裁冗官,与天下更始。诸公卿洗心涤肠以应新运,百姓喁喁想望太平。中兴之业,愿如殷宗周室,超出晋元宋高之上。

第昔惟一贼,今添一虏。贼若未灭,将无舍北而图南。即虏能灭贼,亦且功而邀利。况将骄卒悍,军民正费调停;国急家贫,征缮尚无良策。藩篱未固,保障何资?相夷吾于江左,陶祖乃效其驱驰;驾白衣之山人,李郭始成其劳绩。今日在位仔肩,更有万难于昔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狃处堂一日之怡,而不求疗病三年之艾也。

更新于:1个月前

网友评论

“冯梦龙”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