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第四卷

甲申纪事 冯梦龙 2024-10-06

再生纪畧【长洲】陈济生【官生】

官生国家熙洽垂三百年,遘此阳九,天倾地圻,亘古奇祸。再四思维,恍如大梦。凡有心胸,能不痛哭?济生草莽臣,目击倾危,骨寒眦裂。行居颠沛,滨死者再,痛定回想,血泪犹濡。敬述其畧,以厉同仇之志,并示子孙,无忘行路难云尔。

济生以先人芝台公,昔荷天恩祭葬,尚缺觐谢,癸未始就道。七月抵京,寓于城之东偏,随伏阙拜疏。十二月十九奉旨下部。甲申二月初,铨部具覆。三月初邀俞旨,赐赠赐荫,感而继之以泣。方拟束装出都,而昌平之兵告哗矣。衙舍民居,焚劫一空,抚臣何谦枭示乱首,随奉命戴罪守居庸关,而榆林败告踵至。巡城御史奉上传,凡勋卫、驸马、科道等分守九门,盘诘奸细,禁止出入。一应差选官员家眷辎重,俱不许出城。又命辅臣魏藻德加本兵衔,往天津调兵;方岳贡加大司农衔,往济宁督漕。旋以贼报甚急,收回成命。首辅陈演、次辅蒋德璟俱准回籍,候旨出城。此初三日事。

至初四日,上召对大小九卿科道等官,命襄城伯李国祯练京营兵守西直门。钦天监奏帝星下移,百官修省,城中犹晏如也【正日可虑】。兵部都察院等衙门晓谕,如有获奸细一名,赏银百两,其馀无所短长。大僚饮酒赴席者,雍雍如尝时。【好修省】

初五日,报督师李建泰病。兵溃,抚臣杨鹗伤,抚臣卫景瑗、宣府总兵朱三乐俱自杀,总督余三桂逃,知州董复、乡宦韩霖俱降。上发内帑数万,特遣司礼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协守居庸关等处。

初六日,会设饷之法,封疆重犯如侯恂、董象恒、王志举、王永祚、陈睿谟、郑二阳等,俱拟充饷赎罪【以饷充饷,乾没尚多,可恨!】。辅臣又举勋戚太康伯张国纪、嘉定伯周奎等,出资借饷。大僚各官又举旧司马张国维、江南练兵输饷,俱如议。总兵唐通、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俱封伯爵【无功而封,适以骄之】;刘泽清、高杰、郑芝龙俱封都督世袭,协力剿贼。有功即加侯爵,以致鼓厉。

初七日,襄城伯李国祯、都察院李邦华等,俱有密揭请东宫南迁,科臣光时亨等即行纠驳。下午报大同已破,贼兵一路不杀不劫,以结人心。平买平卖,不许罢巿。

初八日,宣府亦破,贼兵势如席卷。兵马随到随行,印官降者,视事如初,触其锋者辄死。随于营中擢选代任,语见御史霍达疏中。

初九日,破阳和,地方官悉降。有载酒椎牛以先者,有预备下马饭亲送供给者,甚有掠民子女献贼者。其绅亦多向风疑附。营中分别选擢,即出入无忌。如此怪事,往往见之抚按章奏中。是日,大司马张国维单骑南行,城门锁钥益严,然能禁出,不能禁入。况九门闹巿,凡布行、酒麺店多山陕人,来者如归,各于其党,安从盘诘。

初十日,上特遣司礼徐高,加太康伯张国纪、嘉定伯周奎以侯爵,随宣诏求助。以为休戚相关,莫如戚臣,务宜首倡。自五万至十万,各协力设处,以备缓急。高先至嘉定府,周奎谢言:「老臣安得多金?」高泣论再三,见其坚辞,艴然而去。云:「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即广蓄多产,后来何益!」奎乃自具一疏,勉蠲万二千金。内监王永祚、曹化淳等,有助至五万三万者,上即颁旨嘉奖,建坊其间以风僚庶。凡旧司礼有才能者,俱以原官起用。晩刻拨儿马飞报贼信,城中愈严,傍晚,路绝行人。

十一日,召见新庶尝于左中门。陈名夏先有固人心及城守等疏,魏学濂、史可程等俱有条议,大率劝输之外,别无奇策。名夏即御前拜命,兼兵户二科长。兵食寄耳目焉,咸谓圣意独注云。是日,诏给城军半岁之粮,每人止黄钱五十文,怨声填耳。于是庶吉士朱积、方以智等登城劝劳,私犒每人数十文,人亦不怀。

十二日,内外城各议增兵。兵无所出,百计绸缪,惟襄城一人,科臣戴明说反特疏纠之,以灰其心,殊不可解。

十三日,各门分设大将军并红夷等炮,炮所伏处,立营守之。每日部属轮督九门,以九色旗为号。三大营兵营于门外,统以卫官,类纨袴耳。大司马张缙彦议各处调兵勤王,刻不容缓。戎政王家彦、少司马金之俊拮据终日,无所见长。都察院李邦华安抚军民,严禁讹言,榜文颇多。而金吾骆养性纵贿如尝,绝无敛戢。太宰李遇知为掌道,涂必泓所论,谢事不出。朝端日以门户相争体面把持,谋腹缺、卸边缺、营高升、求速转者,较尝更甚【平日争惯了,一时更改不来,可叹可恨!】。选司沈自彰重听,惟吏书上下手无所断制,独张大司马将武官员缺照文选抽籖听补。吏胥无所措力,一时颇称公焉。

十四日,上颁罪己之诏。即贼腹牛金星等,尚许其反邪归正,除凶自赎。宽政已甚,然无益也。旧司礼监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忽传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羣臣力止之。时日色两旬失光,是夜风色阴惨,沙尘刮天。

十五日,日光益晦。正阳门外关帝庙旗杆中劈为两横【奇事】,道上一时哄传,关帝厌世,已出都门,于三日前先托梦于圣上矣。是日,报贼兵进居庸关,杜之秩、唐通俱降,尽献帑饷。

十六日,贼繇红门川等处突营平,抚臣何谦同何太监赴敌,遂陷于阵。或云死,或云遁矣。日晡,贼犯十二陵,焚享庙,伐松栢,自西山连营,直通沙河,无一隙地。是日午后,上召对三次,辅臣及六部科道等官,不知何语。守门官俱穿箭衣上城,满城俱架火器,箭帘盈堵,炮声远震数十里。询之士大夫,皆曰无害,藉圣天子威灵【体面话】,不过坐困几日,拨云雾见青天耳。即大僚中,尚有言笑自若者。济生面谒相知数人,惟政府范景文、司农倪元璐、太常卿吴麟征三公慷慨伤怀,义形于色。盛称圣上焦劳如是,吾辈何以为策?自是济生遂不复往西偏矣。时有权将军者,发伪牌定于十八日入城,行至幽州会同馆缴,皆以为骇。

十七日,西直门闻贼炮声。人情汹汹,三五成群,即声言往巨室乞饷。济生心动,遂同武林孝廉翁声业、翁自涵,暨云间太学生李雯,东行觅僻寓,至吕公堂,皆以保甲甚严莫纳。归途风沙扑面,不复成步。上召大小九卿科道等官,不时商畧。有举故相冯诠者,有言曹景辰、杨维垣、霍维华边才者,上皆不允。后闻诸臣多物故,其议始息。上又与司礼王之心相对而哭,御案手书十二大字,密示司礼,看毕,随即抹去【相传「文武官员可杀,百姓不可杀」或此时所书也】。又新授试御史十八员,添督九门,起用旧都给事中章正宸,补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出旧抚董象恒、郑二阳、曾缨于狱。城中议论纷纷不一,或曰神京天府,万难摇动,或曰贼志不在此,即往天津截粮;而不知贼薄外城矣。炮声转逼,犹云「城外扬兵」。【全不设詗探,何也?凡伪传皆奸细所为】

十八日早起,喧传勤王兵已到城外。唐通已叛,其部下尚来索饷,民心滋惑。时黄沙障天,忽而凄风苦雨,愁惨异常。前门货铺,悉车载归私寓;而老幼妇女从西而东者,匍匐泥泞中,肩摩不绝。济生亦迁于齐化门之著智化寺。觉炮声更近,如在隔墙,乃知贼兵无处不伏也。先是,都督周铉坐彰义门,知贼已临城,急告其父嘉定伯,转告司马速速调兵守护。上传军卒且尽数诣外罗城,其紫金城内,守陴以大小宦寺补之。于是老幼太监从内出者数千人,徒扰民间,岂习御守?又传谕光禄寺,取大麻叉袋三四千,以备不测之用。午间复传九门试炮,至晚门亦不及试矣。贼兵入张义门,入德胜、平子二门,亦随破。门俱下闸填土,不知何以迅疾至此。传云太监曹化淳内应,想不诬。自是火器在内城施放,大内震惊。申酉分,贼密遣杜监通话,欲中分天下,谋之大僚,不可而止【或云杜监登城为说李襄城降也】。漏下二鼓,上微服步至成国公府中,阍人辞「赴席未归」,愤愤而返。杜监尽以我情输贼,贼势愈张【贼已悉我情,不必杜监而后输也】,声言大炮击死一人,即当屠城,将卒惧甚。故炮声竟夜无所伤,干响而已。济生局跻著智化寺中,夜雨如丝,不堪伏枕,惟与老僧相顾叹息。

半夜,圣驾复偕内监数人,步至前门,进白家衚同,望见正阳门城上已悬白笼灯三碗盏,知大事已去,即刻还宫。白笼灯者,自一至三,以表寇信之缓急者也。时内城未破,而三灯毕悬,守者盖有外心矣。上复召魏藻德一人来皇极门,不知所对何语。已而老幼宫人纷纷从东华门出,每为厂卫拿讹言者,执送金吾所。长宫主年十五,奉圣母命,同宫人十馀诣嘉定府。府闭不肯启,徘徊久之。天将晓,仍归大内。上亦进寿甯宫,公主泣,上欲杀之,手不能举。良久忽挥刀,公主以手格之,臂断而瞑。袁妃缢,绳绝堕,圣上亲斫其颈,爱妃数人皆刺死圣上大有手段。圣母抚太子及诸王恸哭,叮咛再三,随亦自尽。上复遣宫人逼张太后并李娘娘速死,然后自缢。外人寂然不知,喧传以为驾已出齐化门,而东偏人尚未信。

适有人自长安街来,见东、西华门大开,宫装委地,始知此宫中之有变也。济生于寺中惊仆,不禁泪下。旋强起,易微服,叩伏魔大帝乞籖,籖注曰:一人有难,百姓无灾。速速迥避,自脱网罗【籖灵如此,关圣仍未行耶?】。乃意寺中决不相安。独步至武学中,拟与广文芮昌龄相商,不遇。复转至一小衖,陋极,或可暂避。恨无相识,忽于颓垣中见破衣一老,熟视之,乃射渎小庄佃户张圣泉也。因奇穷,代人解粮领批,赁一椽居此,守二年余矣【解粮之苦,即此可知。当事者何不留心耶?】。因问主翁何以至此?予以实告,且假寓焉。屋低隘甚,且破,入门如昏夜,依稀见神像一轴,其傍即卧铺。予聊且即安,仆辈皆无从而知也。呼张老外探消息,始知太监傅某献门【是时用事太监未闻傅姓者。而御史傅景星巡视皇城,四门则献门,当是景星。后以功伪授兵政大堂】,内城已破,巡城御史王章死,兵科光时亨降,襄城伯李国桢被获,城上下贼兵俱满。逆闯拥飞骑数百,直近紫金城。百姓皆执香以迎,写「顺」字,或「顺天王」,或「永昌元年新皇帝万万岁」等语,遍粘门户,首额亦贴「顺民」字。

各衚同步骑如织,以献驴马为名,恣行杀掠。男女杂踏呼号,倐聚倏散。趋者蹶者,刀砍者,箭伤者,惊死扑地者,悬梁者,投井者,走奔堕胎者,委襁褓而去者,为众挤仆者,墙压者,马蹂垂命者,断手折踁者,剖腹者,截耳者,割须髪者,街巷狼籍,哭声如雷。贼兵或怒或嘻,或杀或劝,一兵至,则数百人咸俯伏乞哀。所挟惟弓刀,童子贼挺短刃,见者魂夺,莫敢撄也。初但掠金银,后至者掠首饰,最后及衣服矣。三法司一应重囚尽释,如徐州山东大盗,无不脱网。于是城外向马公行劫杀,不分昼夜。

犯官张若麒、侯恂呼至伪将军府,拜参谋;都司董心葵亦自狱出,备言中国情形,并江南势要,伪将军赞赏不已。伪将军,或称权,或称制,或称果毅,或称智勇。其主者为刘宗敏,为李章,副者则田化龙、郭之纬、白风、贺有威、董学礼等,分屯九门。闻我朝叛将如白广恩、黑云龙、梁甫、左泽溥、王琦等,亦久为贼用。且闻督师李建泰亦在营中,伪总兵唐通兵营于彰义门外。逆闯据大内,叛监杜之秩、曹化淳为导。逆闯谓曰:「汝曹背主献城,罪当斩。取汝能识天时,饶死去。」责各献银数万,用事如故。闻内库尚有银十七窖、金八窖,恐未必然。其宫人多有存者,掌书杜氏、陈氏,为逆所录。太子及永、定二王,俱于宫中就获,犹未变服。逆令行君臣礼,皆不肯,仅相对一揖【龙子自是不同】;发伪将刘抚养于棋盘街。济生偶经其地,得遥望定王丰采,恨未见太子及永王耳。【一说云东宫与定王先出匿民家,宿一日走,往田皇亲府,为伪将刘所获,永王不知所之】

逆不知先帝所在,悬榜募之,获以献赏黄金万两,封伯爵,匿者灭其家。是日,大小官僚俱以重价购极破青布衫并破帽,混稠人中,低头下气,惟恐人觉;富贵子弟,至以鲜衣数袭易一垢敝衣不可得,赤体狂奔,随路跧伏。其或恋妻孥,守财帛,贼一至,诎辱万端,有目覩其奸淫渔猎而无奈何者。凡朱门世阀,巨室广寓,悉为贼占。挟妓招童,欢呼狂饮;白昼行淫,犬羊无异。良家子女,自非玉碎,罕能瓦全。江米巷口有传神者,夫妇同缢。更有一童生周姓,悲愤捶胸,呕血数升而卒。士大夫闻之,岂不愧死。下午,传示戢军,然后稍定。东偏甚得伪果毅将军贺有威力,然而乌合之众,约束未能遍也。

二十日,以先帝无耗,传言将大索,人情危惧。俄有伪诏云:「因献城甚速,免尔民屠戮之苦。尔民各安生理,不得罢市。大兵扰害者,治以军法。」至日将午,始闻先帝凶问,同秉笔司礼王之心缢于后宰门煤山之红阁【相传二十一日始得凶问,此独先一日。又,同缢者相传王之俊,此独云王之心】。红阁系先帝于二月间命勋卫诸臣演习弓马,亲自御览之地也。所御玄色镶边白绵䌷背心,上有御笔血诏,畧云:「诸臣误朕!朕无颜见先帝于地下,将髪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决勿伤我百姓一人。」初燕都之迁鼎也,大内有密室,刘诚意留秘记焉,鐍键甚固,相诫非大变勿启。去岁虏患甚棘,先帝欲启视,掌印内臣叩头固谏,不听。室中惟一柜,发之,得绘图三轴。第一轴文武百官数千,俱手执朝冠,披髪乱走;上诘问,内臣叩头答云:「或恐官多法乱。」第二轴绘兵将倒戈弃甲,穷民负襁奔逃状;上又问,内臣又叩头答云:「想军民背叛也。」上勃然变色。内臣请止。上必欲再展第三轴,轴中像酷肖圣容,身穿白背心,右足跣,左足有袜履,披髪中悬,于今日分毫不爽。内臣曾密言于国丈,且嘱勿泄。余先假馆嘉定府,是以与闻。岂非厄运有定乎?未时,逆闯发钱二贯,遣太监市柳木柩,枕以土块,停于东华门外之茶菴,畧设棚厂,有两僧诵经,老太监四五人侍卫。王之心极薄一棺,亦在其旁。去济生寓不过二里。遂冒险疾趋灵前,饮泣叩头而返。适圣母亦繇东华门扶出,以锦被覆榻上,尚在暴露,尤为凄惨,见者流涕。张太后遗尸尚不知处。

逆闯貌甚陋,一目先为总兵左良玉射损,御女即流血。伪将数人俱兄弟相称,有李姓者,亦只眼,或云其弟也。诸将出入禁闼无忌,同坐同食,大殿深宫优觞纵饮,午门外任马兵驰骋,亵嫚狼籍,千古所未有也。伪相牛金星出示,文武大小官员,俱干廿一日见朝面圣。愿回籍者听便,抗违藏匿者罪之。又遣贼兵拘各衙门长班,令开报各官职名,因此无一得免。亦有充纳候缺,以及三考出身,缙绅不载者,反希进用,投报职名,自投罗网,愚哉!

先一日死节者,为辅臣范景文、大司农倪元潞、翰林简讨汪伟、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固。是日,又闻兵部车驾司郎中成德、太常寺少卿吴麟徵、都御史李邦华、佥都御史施邦曜、左庶子兼侍读周凤翔、左庶子马世奇、左中允刘理顺、大理寺卿淩义渠、户科都给事中吴甘来、刑部侍郞孟兆祥同子章明、吏部考功司员外许直、兵部武库司主事金铉、太仆寺丞申佳胤、四川道御史陈良谟。济生留心谘访,所闻甚确,今已传播人口,不复详述。戚臣中,惟张英国世泽、张惠安庆臻、吴清平遵周、薛阳武濂、郭博平振明、王永宁长锡,俱自尽,余皆覥颜偷生而已。

廿一日,从行伪官俱方巾色衣,连翩入朝;报名各官,青衣小帽,于午门外匍匐听点。平日老成者,儇巧者,负文名才名者,晓晓利口者,昂昂负气者,至是皆缩首低眉,植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谑不敢出声;亦有削髪成僧,帕首作病,种种丑态笔不尽绘【已绘矣】。日午,贼命设祭于茶菴,鬻棺改殡,人谓李襄城国桢欲触死金阶,苦争三大事:一勿犯陵寝;二先帝先后丧礼宜厚;三太子、二王不可伤害。太子亦尝苦口争之,逆闯悉从焉,然莫知为何日事。济生草莽臣,亦含泪往叩一首,所见惟职方主事刘若宜,疾呼「太祖」,大恸,观者无不酸鼻。诸臣奉伪命,芒芒然报名听点,惟恐获戾。即知先帝梓宫甚近,亦无暇一行也。日已昃,诸臣俱有饥色,未见指挥。忽司礼内监王之俊、王德化,偕小宦者数人,大哭而出,遇故司马张缙彦,责以误国欺君,攒欧之,拔其须,鬓顷刻而秃。复谓诸臣曰:「汝辈逆臣,不急殡先帝,乃复戴新主求富贵耶?」吐骂不已。诸臣皆摇手叩头谢罪,面有愧色。因共商草一公疏,请葬先帝成礼派【闻尔时禀事纷纷有求封太子大国者,亦有求京城百官带孝,哭临三日者】。适伪文谕院顾君恩自内出,即呈稿求其上达。君恩答云:「一应事权,俱牛相为政,我主亦未肯轻听人言。诸公半属沽名,岂尽为旧朝起见耶?」碎其疏。众齐声举哀,庶吉士周钟、魏学濂等先哭,中书吕兆龙从而和之。于是诸宦者皆散。【此公疏乃吹散内臣楚歌也】

日晡,伪相牛始至,于五凤楼下席地而坐,兵卫甚众,各伪政府衙门先受职者,拱立于旁。不见名单,惟旧缙绅一册,置于地下,任意花点,应迟者用军法。金星熟视大僚,笑怒不测。文武官僚约三千馀人,既点讫,独拔九十二名,遣兵士押送伪吏政府宋企郊所听用【文武官僚三千馀人,据绅集无此之多,且入选止九十二名,兵押者乃有二千九百馀名耶?疑传未实】。怒词臣卫胤文、杨昌祚、林增志、宋之绳等削髪,令人尽拔其馀毛,詈云:「既已披剃,何又报名?」众皆失色。闻逆曾谓其党曰:「各官于城破日能死,便是忠良。若身体髪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削髪之人不忠不孝,留之何益?」牛语盖有所本。时牛又出令,不入选者,每官用马兵二人执刀押候。众意必死,忽传伪旨云:「押往西四牌坊去。」各兵驰马驱逐,如羊豕然;行稍迟,刀背乱下。此时魂魄俱坠,无复生理。中道忽又传一伪旨云:「前朝各犯官,俱送权将军刘府中听候施行。」众心怦怦然,乃复望须臾活矣。既押到,伪将军方挟妓欢呼,不暇审鞫,仍命各兵守视,以俟来朝。于是诸臣囚服羁系,相对彷徨,以刻为岁,翻觉生之可厌也。腹馁甚,即强项大僚有拾兵士餍馀以缓死者。是夜,家人辈谓主人已戮,群聚合谋,挟重赀而逃者,不计其数。

廿二日黎明,众官仍囚服候于府前,枵腹殆不可忍。日中,伪将军始出,逐一唱名坐赃,重者数万,轻亦及千。认者押追免刑,稍诉力薄,夹打随之。一庭之中,应接不暇,遂分送伪将军李府。而二府复转委郭、王诸伪将,互相追比,大抵拶夹尝事,更有脑箍及炮烙火尺等刑,目所未覩。如犯官私逃,即拶其妻妾完赃。是日风闻御史陈纯德、户部郎中张鸣骏死节;更闻太仆寺丞贺王盛骂贼甚厉,贼去其齿,断其舌。询之长班,未目击也。旧司礼王之俊、徐高俱自尽,老司礼王德化、王永祚等,亦以缉获追赃,骂贼颇快,一时夹死。金吾骆养性坐赃数万,弟养心、养志皆受酷形。嘉定伯周奎家资素厚,尽为贼有,空手出门,尚疑诸子私殖,不免敲朴,悔不徐徐。司礼之言,噫晚乎哉?庶吉士魏学濓,偶为贼兵损一臂,诉之伪将军,叱云:「如此小事,何必饶舌?」【妙!妙!】

廿三日,旧辅诸臣同成国公率领降臣,具囚服,集皇极殿劝进。此时大小从贼诸臣,居然以为一统别界矣。日奔走于伪政府之门,或于棋盘街及东西江米巷留连顾盼,探问消息。青衣成队,蒙面丧心,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商民仍旧张肆,兵淫掠者有禁,民抢攘者有禁,城军下城者有禁,犯者立死。断头截体,纵横衢道,虽触目悚恻,而人情稍帖。但贼党有夙怨深隙,无不立报,如总兵王朴子琦,以父仇故磔陈君美,而藉其家【王朴重辟在狱,子琦以千金托君美营干。君美知事不可挽,以好语欺琦而没其金。至是琦在贼营,遣人召君美,君美犹恃父执,欣然往谒。琦数其罪,缚而脔割之】。此类不一。向来厂卫知名者,咸从束缚,要津猾胥先倾其家,而后杀之。此举差强人意。襄城伯李国祯为贼所逼,作诗数章,大哭至先帝灵前,服药而死。驸马冉兴让、都督刘岱、冉孔悦等皆夹死。至于文官,如礼部左侍郎杨汝成、部司邹逢吉、刘有澜、刘养贞、王钟彦、萧鸿谱等,不两日夹死王钟彦各单开缢死,此独异。其垂危者,如辅臣陈演、魏藻德、方岳贡、丘瑜、吏部尚书李遇知、侍郎雷跃龙,工部尚书陈必谦、兵部尚书张缙彦、侍郎金之俊、刑部尚书张忻、掌院方拱乾、张维机、谕德杨士聪、孙从度、李明睿、春坊杨昌祚、卫胤文、林增志、李士淳、庶吉士张端【张端别单皆入从逆】、御史冯垣登、吴邦臣、部司赵士锦、申济芳等,皆始而血溅阶庭,继而骨髓滴历,甚有遍足生蛆。观者恻然,莫不掩鼻。凡输纳、现银、加二、首饰十不当一;珠玉玩好,一槩掷弃。衣服极新者,准价钱许;大叚疋不及两,纱罗减之。前门商铺,凡有乡亲株连,无不搜括立尽。如蝗蝻集野,草木为空。更有写字中书谭玄武学、敎授沈浣先,卫经历沈全斌等,皆系冷曹,亦索至千金;无从称贷,输不及数,随到随夹。时贼兵弄权,任意张威,不必承禀。贼将中或原系降官,而昔有交情者委曲求宽,如科臣汪惟效、王都,词臣方以智等,大减前派之数。辅臣方岳贡清贫素著,松江布商代纳千金。辅臣陈演追出黄金三千两,珍珠三斗;魏藻德父子受刑数次,吐金银以万计。文选司沈自彰,亦于署中搜出金爵、人参、数千金,其馀盈千累百,凑集无算。道路贼兵纵横,日甚一日。避祸者俱潜身颓垣破屋之中,足迹不敢出户。

廿四日,伪授顺天府尹王则尧吉服到任,出伪示安民,有「前朝失德」等语。以前印信,俱着职方司彚收缴进,改印为契。凡逆闯三代祖宗名讳,以及其身,如「定、光、印、务、自成」等字,俱戒勿犯。一应衙门悉行更张,俱伪相牛酌定。降贼文臣亦时有条陈。六部为「六政府」,内阁为「天佑殿」,翰林院为「弘文馆」,文选司为「文谕院」,督抚为「节度使」,兵备为「防御使」,六科为「谏议」,十三道为「直指使」,太仆为「验马寺」、通政为「知政使」,知府为「府尹」,知州为「州牧」,知县为「县令」,主事为「从事」、尚宝为「尚契司」,中书为「书写房」,五军府为「五军部」,守备为「守领」,把总为「守旅」,其馀光禄、大理、太常、鸿胪、国子监等如故。诸伪官如吏大堂宋企郊,文谕院顾君恩,从事杨枝起,户大堂杨王休,少堂张辚然,礼大堂巩焴,少堂梁兆阳,兵大堂傅景星,少堂黎志升,刑大堂安兴民,少堂陆之祺,工大堂侯恂、少堂李振声,知政使王学先,前两日各到任,皆先时归顺,随到授职者。是日,九十二人者,仍囚服诣吏政府听选。伪尚书宋企郊上坐,文谕院顾君恩傍坐于东,伪从事杨枝起拱立于西,先选者呼立后堂,次选者立轩下,未选者立庭中。下午挂榜,据长班抄白,头行云:「吏政府今将前朝愿授职文官,分别挨选,晓谕通知。俱限次日于午门外谢恩。」末云「永昌元年三月廿三日」,有印有押。

首列弘文馆掌院何瑞徵,修撰韩四维、杨观光,司业薛所蕴,编修杨廷鉴、陈名夏、周钟、刘正宗,庶吉士史可程、梁清标、刘余谟、刘世芳、胡统虞、朱积、张之奇、吕崇烈、鲁桌、赵熲,大理卿刘大巩,光禄卿李元鼎,太常卿吴家周、寺丞项煜,鸿胪卿张鲁,验马卿宋学显,尚契卿叶初春,国子学录钱位坤,助敎李森先,吏谏议申芝芳,户谏议孙承泽,礼谏议龚鼎孳,兵谏议光时京,刑谏议翁元益,工谏议戴明说,直指使涂必泓、裴希度、高汉翔、蔡鹏霄、陈羽白,防御使吴道新、卫周祚、陈扆诵、涂原、柳寅东、张希夏、张茂爵,礼政府从事吴之琦、吴刚思,司务孙节,户政府从事刘庆蕃、吴文帜、方延祚、缪浣,司务魏学濂,兵政府从事沈元龙,潘同春、汪承诏、王自超,司务赵开心,刑政府从事李登云、傅鼎铨、侯佐,司务董献廷,工政从事郭万象、金震出、玉奇才,司务贺久邵,淮扬盐运司魏天赏,长芦盐运司王孙蕙,僭漕吕弼周、方允昌、金汝砺,庐州府尹熊世懿,慎庆府尹吕兆龙,待诏张国泰,定州州牧董复,四川等处州牧熊文举、赵玉森、李化麟、何胤光,县令汤有庆、时敏、顾棻、施凤仪、吴尔𤪠、姚文然、高尔俨、张元琳、成克巩、高珩、刘廷琮、归起先、张琦。已上共九十二人,此皆第一日报职名、遣兵押送者。又一伪榜,特选兵政府左侍郎左茂泰镇守山海关等处地方,兵政府右侍郎张若麒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嗣后牛金星又送降官五十员到吏政府,限次日听选。

廿五日,各官复劝进。礼政府传伪旨云:「百官俱于五凤楼前叩头,登极大典,朝廷自有鉴裁,不允所请。」诸叛恐人心未定,功名不稳,日夜望大位之早正【好官不过多得钱尔,草头天子,何独不然?】。而贼方点简黄白命银匠倾销,每千为一饼,穴其中,络以麻索,为西运计,僭位非其所急也。又有中途归顺宛平举人王仕屺,特出伪示授山东潍县县令【无锡传揭云,廿三日先选劝进诸臣,廿五日复选报名诸臣】。是日吏政府补选各官,据长班所抄伪榜:州牧则孙以敬、刘肇国、黄灿、傅学禹、李长祥、孙一脉、罗宪汶、杨明朗、王士奇、吴篪、高去奢、张若麟;县令则朱国寿、张慎学、黄昌胤、朱受佑、冉希舜、韩士伟、李呈祥、杨栖鴞、万发祥、张玄锡、史垂誉、白胤谦、史起明、秦汧、王秉鉴、傅鷟祥、王之凤、赵之玺、郑逢兰、侯伟时、馀忠宾、陆禹恩、杨云鹤、姜承宗、程兆科、邹魁明、王显五十人,尚未足之数。凡外选,大抵北直、四川等处,尚属王土。贼造逆以来,惯以虚声恐喝。若河南、山东诸郡县,伪官单骑所临,莫不委篆让席,故止给小票为凭,刻期赴任,亦或借此市德,发脱诸降臣了局耳。诸臣苦请携孥,企郊不可,曰:「俟赴任一两年,做得好时,来迎未晚。」于是宠妾艳婢,往往赠贼将以取媚,妻子留质,孑身出城。每一官则兵数人押之,行李之费,百端借措。或有欣然愿赴者,或有借题营脱,互相商畧者,私庆以为视夹打诸臣不啻天壤悬隔矣。

廿六日,刘李各伪将复将输未及额官员夹比,如张伯鲸、党崇雅、余应桂、金之俊、王鳌永、李天经、李世祺、赵京仕、孙昌龄、刘显绩、黄熙胤、张正声、曾应遴、李向中、郝晋、刘廷谏、沈自彰、黄纪、刘昌、李永茂、吴孳昌、冯垣登、谢于宣、杨玄锡,勅房中书吴之瑞、朱国诏等,惨毒难言【闻刘昌以河南乡里先送款用事,沈自彰亦在降数,此独异】。又闻牛金星之慕周钟才名,召试士见危授命论,顷刻成篇,大加赞赏。又有贺表数千言,四六甚工,颂扬贼美。更闻降臣中有与钟联杜相好者,钟为恳恩擢用,大为伪相叱吒。

廿七日黎明,忽传伪旨,密令叛监杜之秩畧具仪从,将先帝先后梓宫移出平子门外,惟内臣数员相随,臣民无一知者。太子仍命送至城门。即返,济生乍闻未信,既而长班来言,果不在茶菴矣。济生不胜悲悼,未知权厝何所。是日,刑辱各官株连未已,人人自危。贼兵厚结长班及无赖子,使为乡道。本地乡绅如周锵、刘余佑、梁以樟、米万钟、吴邦臣、沈自彰等,咸蜂聚其家,恣意掠取,与籍没无异。至青衿白户,稍立门墙,无幸脱者。贼兵满路,手携麻索,见面稍魁肥,即疑有财,系颈征贿,有中道借贷而释者,亦有押至其家,任其拣择而后释者;若缚致伪府,便无生理。长洲诸生张维熙者,馆于京师,以貌被槷,不得一钱,大为所困。城中凡领勋戚家毋钱者,严加迫索,鬻产不惜,惟恨无主。所籍质库,俱立限责赎,军士多领单分追。民不聊生,长安为之罢市。

廿八日,道路行迹顿稀,惟见贼兵押官僚无数,东奔西走。人人丧胆,独予破屋潜伏,恃以无恐。时闻各门枭首累累,私询之,则天津、通州等处解来大盗也。东偏一狂衿某姓,素以武断为里雄,因与贼兵争马料价相哄,诉伪将诬以奸婢,及婢至,面质实无此事。此生淩迟处死,一方快之。

更新于:1个月前

网友评论

“冯梦龙”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