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第七卷

甲申纪事 冯梦龙 2024-10-06

《南都公檄 史可法》

维崇祯十七年四月朔日,南京参机赞务兵部尚书史可法等谨以宗社危情、生民至计布告普天臣子尝被今天子十七年之鸿休、托高皇帝三百祀之阴险者具言曰:

窃闻遭时有道,类多以文事之盛而咄武功;遘会非常,正可以国恩之洪而徵臣节。故天宝而常出睢阳之事香,靖康靡而宗泽李纲之气烈:彼皆慝从上作衅可预知然。且侠骨铮铮与艮狱之峰而并厉,羲风发发揆霓裳之奏以争鸣。况休命笃于上天,明德光乎良史,有若本朝者乎!力扫腥擅,二祖之廓清,号同盘古;治崇宽简,累朝之熙洽,象拟毕胥。迁至今上持与宏模,益备孝庙之温恭俨在。世宗之神武重光,当冲龄而扫显恭之氛,立清宫府。于召对而发龚黄之欢,总为编氓。以寇起而用兵,是虐民者寇也,而兵非得已。以兵兴而派饷,是陈饷者兵也,而饷非自私。顾犹诏旨勤颁有「再累吾民」之语。每遇天炎修省,无一时自逸之心。蔬膳布袍,真能以天下之肥而忘已瘦;蠲逋宥罪,不难引一人之过以就臣名。是宜大业之宏昌,何意诸艰之骈集!理诚莫解,事有可陈。思为苍生而得人,上之张罗者诚广。责以赤心而报主,下之自矢者难言家家有半间之堂,事事同小儿之戏。果能功名比曹武惠,讵妨好官不得钱,竞无肝胆。似汉淮阴,曾念一人之推食。成俗大都尔尔,贤者亦并悠悠。壅薇墓繁,担当何状。图之不早,病成已于养瘫;局尚可为,涉必穷于灭顶。悲夫!悲夫!虏麈未殄,寇焰旋胜,血溅天潢,烽传陵寝。秦称天府,谁能封以一丸?晋有霸图,无复追其三驾。乃者介马横驰夫畿辅,羽书不绝于殿廷。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险尽失。天灭不测,极知汉天子自有神灵。兵势无常,岂得谢太传但冯歌啸。留都系四方之率,司马有九伐之经。羲不共天,行将指日,克襄大举,实赖同仇。请无分宦游,无分家食,或世贵如王谢,或最胜若金张,或子虚之以赀起,或挽辂之以谈与。乃至射策孝廉、明经、文学,亦往往名班国士。囊为里雄,合无共杼壮谋。各国羲旅,仗不需于武库。糗无壅于郇厨,飞附大军,力争一决。但群策直承黄钺,岂贼运得有白头!鬼类立殓,普天大补。此则万代之所瞻仰,虽九庙为之鉴临者也。倘策未暇夫即戎,心羲且先于助饷。多或抵小国之赋,少则割中人之家。幸济危机,何弦高之牛足惜;即非长物,亦曹洪之马是求。各付有司,转输留计。此则事弥从便,气易为豪。至登垄巨商,联田富室,若与缙绅并举,亦自分谊有殊。然使平准法行,即杨翟之雄,岂得居其奇货!又如手实令在,将处士之号,未可保其素封。凡称多算之有余,囱赖圣恩之无外。欲与共为羲士,多方亦赖同盟。偶值佳缘,毋忘善诱。譬以同舟之谊,但凡在千八百国畴,非王臣揆诸恤纬之心,决不至二十四城遂无男子。鸣呼!亲郊乃雍容之事,唐庄尚有崇韬;出塞本侥幸之图,汉武巧逢卜式。兹何日,敢日无徒!不唯社稷之尤,即是身家之算。始贼之巧于为饵,时亦有优孟之仁。迨我之既人其樊,莫不婴地狱之罚。齐姜宋子相牵而入平康,珠户绮窗,所过便成瓯脱。来俊臣之刑具,则公卿之被拷者痛尝。郑安上之书图,与老弱之受苦者酷肖。是皆难民所说,足令听者寒心。夫连岁报陷,如西安、太原、武昌等处,皆行省也。其中金穴何止一家,牙签正不胜纪。若六时之牛酒不乏,虽八公之帅木可驱。只坐一悭,遂成胥溺,岂不冤哉!欲图稳著,须问前车。诚清夜而念上恩,虽何曾之万钱,有难下咽,更援古以筹时象,岂王衍之士窟,便可藏身!同舟即一家,破巢无完卵。可不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也哉!法等智不足以效谋,愤何辞于即死。实切执殳之愿,辄通托钵之呼。人理茍存,我求必应。如或缠情阿堵,绝念封疆,雅阳之复竟停,则灵云抽誓言之矢;荆州之粟独拥,则温峤有乃指之旗。封章尚达于北辰,奋笔敢驽于南史。是为过计,亦属嶷衷,见起君亲约昭天日。法等无任斫地呼天捶心沥血之至!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 户部尚书高弘图 工部尚书程注

都察院右都御史张慎言 兵部右侍郎吕大器

翰林院掌院詹事兼侍读学士姜曰广

太尝寺卿何应瑞 应天府府尹刘士祯 鸿胪寺卿朱之臣

太仆寺寺丞姚思孝 吏科给事中李沾 户科给事中罗万象

河南道御史郭维经 山东道御史陈良弼 广东道史御周元泰

山西道御史米寿图 陜西道御史王孙蕃 四川道御史朱国昌

仝顿首恳

《出师檄 史可法》

在昔元主中夏,殆将百年。惟太祖一洗腥膻,使斯民再瞻日月。凡有血气,谁不世休国恩!历代耕桑,久则反忘帝力。传及先皇帝,仁明绳武,兢业缉熙,践祚而首剪巨奸,行政则心仪烈祖。仓国步厄逢阳九,正辽事偾于多年,更值岁荒,因而盗起。剿既难尽,抚又不从,于是不得已而徵兵,不得已而增饷。原期厚集兵力,一鼓荡平,暂累吾民,再还熙臯。岂料天不厌乱,贼乃日多,民力竭于徵求,国事坏于贫弱。先皇帝追维既往,悔艾实深,告天则身可代性,祈谷而泪尝遍地。遇炎省过,每累月不入寝宫。蔬膳布袍,无一念敢忘民瘼。览残破图,而潸焉陨涕,命讨不惜封侯:读食荒疏,而恻然动心,遣赈还为择使。其他求贤简牧,百千事美不胜书。肝食宵衣十七年,过无可举。方异天心厌乱,千戈有宁谧之时。无如臣子负恩,文武尽贪庸之辈。乃有逆贼李自成者,邮传佣奴,市井猾贼,发蓬如雄,鼻折以尖。箭镞贯晴,每正冠则头欲裂;疮瘢遍体,逢阴雨则骨为翻。偶乘杀运以射天,遂肆凶锋而犯阙。逼我帝后,纵掠宫闱。豕聚朝堂,行酒而遍徵民妇;囮张市肆,编册而尽括赀财。尤可恨者,为搜金而劫掠朝绅,十四代之衣冠,廉隅扫地;籍括铜而轮奸稚女,百万家之黎庶,痛愤弥天。民则何辜,乃罹此毒!痛我先皇帝当命猝遐升之际,龙髯已堕,犹然念我黎民。以尤勤仁圣之君,凤辇罢脂,遂弗庇其妻子。惨过天地,怒共神人。所以凶问南来,百姓如丧考妣。当此羲旗西指,三军不问室家,人怀剪逆之心,士奋同仇之气。今皇上智勇天锡,仁孝性成。河清告王者之兴,祥呈在昔;风见兆圣人之出,瑞应于今。天意眷明,即位而有甘露卿云之异;人心戴汉,入国而同呼嵩祝日之声。改元弘光,益恢前烈。念困穷而蠲赋,非忘国计之艰:肆赦宥以维新,总为君仇之重。于是节费以优羲旅,而金粟泉流;侧席以梦幽人,而贤才云合。百工震奋,万姓欢腾。昔少康仅有一成,终缵夏王之绪:光武不阶尺壤,犹燃汉鼎之灰。矧今率土俯膺,比屋不忘践土;敷天左袒,枕戈不共戴天。驾暂跸于南都,轸立旋于北阙。告庙而张挞伐,部拥龙标;推觳而任专征,营陈虎旅。更值辽师之捷,几尽全股而殓。贼胆落旌麾,魂摇鼓角,弃城宵遁,丧气星奔。而我师三鼓犹腾,穷追以进。自此挥戈再指,固知授首非遥。本阁部代总六师,督合诸镇,行且肃氛京国,问罪伪都。参帷幄者,人优营葛之谋:统貅者,将拟张韩之锐。南服楚师霆击,加二广以叩淆、函;西封蜀帅飘驰,出五丁而摧汉、陇。犹念人皆臣子,同三百年豢养之恩;家悼君亲,共一万里山,河之恨。岂无男子,誓剪寇仇!惟大江南北,楚、豫、吴、越、闽、粤、滇、黔之乡,才俊于今为盛自应投袂而从王。即黄河东西,燕、赵、齐、鲁、秦、晋、宋、卫之地,忠羲自古称雄。尤望同袍而敌忾,预颁赏格,普告寰中:有能擒斩渠魁,则爵为王公,世分茅土;有能扫除零股,则封之大镇,永作干城;取一郡者,以一郡与之,或监司,或太守,随才而授任;取一邑者,以一邑与之,或州正,或县尹,因地而置官。其或陷身安史,而自拔来归,或同恶芝巢,而弃邪效顺,无不嘉其反正,与之立功,待以不死之条,并与策动之典。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茍犹从贼幸功,婴城拒命,譬若螳臂以当车辙,负曦穴而障沧波。王旅所临,天诛罔赦。鸣呼!国仇可念,谁甘后至而负恩私;王命不够,毋昧先几以羞明哲。坐见风霾之撤,永观历数之归。谨檄。

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督师辅臣史可法泣血拜书

《讨贼檄 徐人龙》

逆贼无天,长驱犯阙。主尤臣辱,羲不俱生。泣血勤王,冀灭此而朝食;毁家殉国,忍坐视以偷安。但若无饷无兵,空拳奚济;若能同心同力,举羲何难!凡属大明衣冠,孰甘蠢逆臣仆!羲旗迅指,暂清西北之麈;忠勇传呼,奋吐东南之气。承邀灵于天地,决无圣主不中兴;祈默佑于祖宗,岂少忠臣共光复!敢告同志,速定合谋。

《复仇檄 张国维》

钦差督理浙直等处输饷练兵事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张檄为国步多艰,天命未改,特兴复仇之举,以伸臣子之谊事。慨自胡元蜀乱中土,人伦道丧,天地晦蒙。我太祖高皇帝提剑徂征,廓清函夏。不惟为一时清华夷之界,实为万世转人禽之关。卜世卜年,万载未艾。此乃皇天报应之常,理所当然者也。加以列圣相承,渐磨仁羲。皇上宵衣肝食,备历多艰。念及民生,往往流泪。深仁厚泽,率土难忘。本部院廖膺特简,督理东南。不意厄运偶逢,瞥报叠至。神京失守,事不忍言。本部院寸肠尽裂,九死如饴。但臣子千秋大节,则此身岂宜茍生!然逆贼一日未枭,则此身万难轻死。慨其发难,几二十年,贱害生灵灵敏十百万。惨祸际穹苍,淫秽腥天地。惟我皇上泯念元元,徒以办贼之故,不得不取赋于小民。今年议加派,明年议预徵,曾有一丝一粒为皇上私用者哉?岂贼诡,窃假仁,愚罔百姓,始则矫说安民,继则异常杀掠。神人同愤,天地不容。此诚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捐糜复仇之日也。本部院誓与逆贼不共戴天,先图保障江淮,以固中兴根本。后将提戈秣马,戮力恢复神州。握拳透爪,嚼齿穿牙,决悬逆逆贼之首于橐竿,以报君父之灵于天上。但念尔群僚百姓,远庇祖宗之德二百八十年,近食皇上之恩一十有七载。谁无忠羲,各有良心,共主之仇,普天同矢。且宗藩近在南畿,天意未尝改卜。方将俯顺舆情,推戴劝进。凡我绅缨士民,各宜鼓舞忠羲。勇略超群者,尝执干戈而捍社稷;谋猷出世者,当赞筹策而辈皇图。即负一材一艺,尽当云集军前,与本部队联成父子之军,张皇天讨了气,共殓犬豕,同雪国仇。爵指山河,自有彜典。敢有布散谣言,煸惑人心及首鼠两端、不顾大羲者,即系逆党立刻擒枭。至于一切应输钱粮,除军前急需外,其余暂停,待后酌定。倘或羲师所过,不应兵粮及奉调观望者,必严后至之诛,以正逗留之辟。务使中与大业,不日成功。皇明不基,万载永奠。为此驰会浙直各台及司道镇将有司,以逮绅缨士民、三军之众,缟素洫血,登坛盟歃。躬率雄兵十万余众,沿江电迈,共奖王室。远暨闽、江、豫、齐、楚之人,咸相万兵秣马,以待临期徵发,毋或违误,自 蹈大刑。三辰在上,一言不欺。谨檄。

《移京省共讨逆闯告文 陈函辉》

呜呼!故老有未经之变,禾黍伤心;普天同不共之仇,戈矛指发。壮士白衣冠易水,精通虹日;相君素车马钱塘,怒击江涛。呜呼!三月望后之报,此后盘古而蚀日月者也。昔我太祖高潮皇帝,手挽三辰之轴,一扫腥膻,身钟二曜之英,双驱诚谅。合文祖之栉风沐雨,递诸宗而布泽推膏。历年二百八纪,何人不沐皇恩?传世一十五朝,寰海尽行统历。迨我皇上崇祯御宇,十有七年于此矣。始政诛珰,独砺震霆作鼓;频年御虏,咸持宵肝为衣。九边寒暑,几警呼庚呼癸之嗟;万姓啼号,时切已溺巳饥之痛。虚心而转环言路,锄色以侧席端揆。唯见发政施仁,近且侧身罪已。虽举朝肉食之多鄙,而一人辰极之未迁。遽至覆瓯,有何失序?呜呼!即尔纷然造逆之辈,畴无累世休养之恩!既食诸姬,覆楚已深羽十罪;丸封函谷,过秦又负汉三章。甚者焰逼神京,九庙不获安其主,腥流宫寝,先帝不得正其终。罪极海山,贯知已满。惨深天地,誓岂共生!呜呼!谁秉国成讵无对事?迨天缪户,未阴雨者何人?将伯助予,终永怀而靡及。犹然泄泄皆曰:迤迤门户,膏育河北,贼置之不问。藩篱破坏,大将军竟若罔闻。开门纳叛,皆观军容使者之流;卖主投降,尽弘文馆学士之辈。乞归便云有耻,徒死即系纯忠,此则劫运真遭阳九百六之交,而凡民并值桂折维裂之会矣。安禄山以番将代汉将,帐中猪早抽刀;李希烈自汴州奔蔡州,丸内鸠先进毒。凤既斩于京口,剖尸之僇安逃!骓不逝于乌江,拔山之力终尽。无强不折,有逆必诛。又况汉德犹存,周历未过。赤眉铜马,适开光武之中兴;夷羿逢蒙,难免少康之并僇。臣子心存报主,春秋羲大复仇。业赖社稷之灵,九人已椎重耳。诚愤汉贼之并,六军敢忘祁山。鸣呼!迁迹金人,亦下铜盘之泪:随班舞马,犹嘶玉陛之魂。矧具须眉,且叨簪绂。身家非吾有,总属君恩;寝食岂能安?务伸国耻,握拳透爪,气吞一路征鼙;啮齿穿龊,声断五更鼓角。共漉申包胥之泪,誓焚百里视之舟。所幸泽纲张翼,宋之旗协恭在位;愿如熊貔夹兴,周之钺磨砺以须。二三子何患无君?金陵咸尊正朔;千八国不期大会,江左赖有夷吾。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各请敌王所忾;岂曰同袍?岂日同泽?咸歌与子同仇。聚神州赤县之心,直穷巢穴;抒孝子忠臣之愤,殓厥渠魁。班马叶乎北风,旗尝纪于南极。以赤手而扶神鼎,事在人为:即白衣而效前筹,君不我负。一洗搀抢晦蚀,日月重光:再开带砺山河,朝廷不小。海内共扶正气,神明鉴此血诚。谨檄。

崇桢十七年五月初八日临海在籍小臣陈函辉稽首哭告

《告太祖高皇帝誓词 陈函辉》

时崇祯十七年甲申五月初五日也,据南极史可法、副枢臣吕大器、淮杨督臣路振飞、折江抚臣黄鸣俊、按臣任天成、巡监臣李挺,据塘报,闯贼入犯内地,进逼都城。大河以北,叛将至于杀人,伪官因而僭设。敷天同愤,羲士拊心。迩闻道路之口,更有大不忍言者。此正臣子枕戈待旦之秋矣。我太祖高皇帝扫荡胡元,日月重朗,深仁厚泽,列圣相承。凡兹食土之毛,皆王民也。执殳前驱者,皆王臣也。焉有臣与民而可以叛其主者乎?两浙素称乐郊,客岁许都谋逆,克期授首,皆赖圣天子覆载再造之恩。今一旦变起不庭,师加有罪,志在春秋,人人得而讨乱讨贼。谋先保障,处处无如练饷练兵。敌王所忾,请共挥鲁阳指日之戈;与子同仇,应先击祖逖渡江之楫。本邑小臣函辉谨随台道臣传口、龙府臣闵继缙、通判臣杨体元、推官臣张明弼知县臣朱腾熊与大小诸臣士庶等于高皇帝圣像前咸矢忠贞,亟图社稷。济则君之灵,为臣无二心。在人之内,誓死靡他。有渝此盟,敢告诸曰。日月鹿于天。召于地。手辟乾坤,惟我太祖高皇帝。洗胡氛,扫君翳,面星辰,胸带砺,德冠百朝功万世,学较兵农尊御制。君子亲贤,小人乐利。代有哲王,伊谁圣裔光武起而殄莽新,少康与而僇夷羿。窃钩者诛,揭竿自毙。率土同雠,忠臣是誓。灭此朝食,有死无二。

临海邑在籍小臣陈函辉,三薰三沐叩首拜谨书

《杀贼誓言 卢经才》

呜呼!哲我臣民等,自古无有百姓弄兵起为盗贼而敢于逼天子者,自古无有英明仁断劳心图治之圣君而竞为乱贼所通者。呜呼!逆赋谁非我祖宗所休养、皇上所科冷之赤子!遂敢犯我天晒,逆我至尊。

呜呼!彼逆贼始意亦不至此也,皆我任事诸人,一味虚文,大家儿戏,听其滋蔓难图,火要杰不止。潘对盛陷,将相居夷,不知隆裂堂倾,筒损室覆。灭溶封者,犯京师之渐。我将相者,逆天子之駡祸有繇来,乱已太甚。呜呼!请观一部,廿一丈小,曾有如此之事否?天倾地坼,海沸山崩,日月霏昏,鬼神号哭。凡我臣民,莫不受累朝之恩泽,被皇上之忧劳,欲死无从,偸生何事?呜呼!列圣神祖之灵,其谓我今日之臣民何如也?千秋万世而下,其谓我今日之臣民何如也?律以凡在官杀无赦之条,则大臣、小臣皆不可以为人,充以虽有粟,安得食之?义则文官武官皆不可以惜死,况乎我不北伐?则贼必南寃,志不复仇。则杀同口二。事同玩宼。今逆贼贪淫,肆掠更甚。曩时傣剥,穷免所遭赤地,天亡可待,人怨将终。盗贼之恶贯巳盈,汉官之威仪宜急泾材是以呌彻彼苍,泣呼大衆,立此盟誓,告我同仇,必使敷天缟素,三军衰墨。以灭贼之日,为释服之期,共废生人之乐,同坚死上之心,破除门户,齐心尝胆卧薪。割尽面情并力生聚教训痛先帝临终遗诏,尚念百姓以忘身;値新主念乱图存,必复中原以雪耻。发䘮哀恸,面洒乹坤。捧檄号呼。气凌山岳,名臣贤将,定有韩范李郭之才,志士仁人,岂无曹剧鲁连之事。能执干戈,何妨童子,可赴汤火,奚择妇人?近者直趋都下,逺者各附军前,誓必馘斩李贼之首,烹祭先帝之灵。再造神京,还修太庙。然后复安尝之业,问家室之刚。苟或志愿不坚,心神稍贰。则天地不为之覆载,目月不为之照口三。临鬼神夺其魂,雷霆震其魄父毋不以为子。鄕党不与为邻名敎外决无生人道义中决无馁。乙气主辱臣死,岂主死尚可臣生?国乱臣忠,有忠臣岂容国乱?乙凡所开列,皆期自靖。以兹盟誓,先以身倡。莫喘迂谈,合临大饰,毋蹈建炎之辙;贻笑千秋,共襄光武之兴。承庥万世。

《苏郡讨贼檄【节略】 王圣凤》

楚虽三户,可决亡秦。明乃万方,奚难灭闯。此士子致命遂志之日,正匹夫赴汤蹈火之时。洁此肺肠,捐其踵项,勇者效力,智者抒谋,莫谓力微。万人之师,集于一人之义;莫谓饷匮,恢敌之土便为因敌之粮。谋伤妄发,不为易水之歌;事计必成,敢效包胥之哭。

更新于:1个月前

网友评论

“冯梦龙”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