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第十一卷

甲申纪事 冯梦龙 2024-10-06

《上都中诸当事揭 徐汧》

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号诗读徐汧揭为,亟诗处分,以明分谊,并陈一得,以备采鬻。华职黍,侍先帝讲幄。循资奉差,告病。缴节忧时触緖,沉疴念深,自揣迂疎,拟请休致。比闻警报人,扶掖星驰,鼓拙渡江,而遂有天崩地坼之信矣。职泣血椎心,无颜视息,所以忍死须臾者,止以翘企。兴朝报讐雪耻。今者恭遇圣明御宇,天地重开,恢复大猷,指日可待。而临莅之始,国法宜电职,不得不预沥愚忱。自鸣罪状职,荷先帝殊遇,受国家厚恩。而顶踵幸存,涓埃莫补,但知避权要之熏灼。坚卧田间,不思赴君父之急难,偷生牖兀,以致国变不与,殉义无从。有臣若此,断当重谴,卽欲力疾请命,席藁朿身。而哀诏方颁,寝苦伊始,容俟服除之旦,匍伏闗下,以丽刑章。然处分不早,则纲纪不立,所祈执法,正职罪名,以为偷安苟免者之戒。神灵在上,鉴此血诚,拊膺呼天,毫无矫饰。至若管见荛言,久郁胸次,此身未死。如鸟哀阳未经,见朝不便卖奏,旦怜正吿同侪之语,非以上闲列欵敬陈幸赐省览,一旦辨人,木夫知人之明不可学。惟当以卜藉甘寺母毕,扔一行。君国为衡仁人之爱人恶人无他曰子孙黎民之利,子孙黎民之殆而巳矣,今进一人焉。勿但以其回乎我也,而当明其裨君国者何等?退一人为,勿但以其异乎我也,而当明典害君国者何等?倘凭意儿之暌合,为人才之进退,无论丁不,能收君子之用,抑且无以服小人之心,流弊酿衅,有不可胜言者。惟太君子以人物为心,先以君国为心竭节,在公者虽讐必登;营私罔上者,虽亲必黜。而一材一艺之士,虽疎贱必甄职窃。以为安内攘外,卽在举直错枉之中矣。一曰课职业。今夫职业之不修,非尽其人之惰废也。繇于近日习尚以典干经务为迁,以交游声誉为美。一行作吏,日事奔趋,惟恃吹嘘以成最绩。而其悃幅无华,专心办治者,顾盻莫及剪拂无闻。甚有歌颂遍于穷檐户,由姓名挂于弹墨者,人但见抱功修职者如此其钝乙。趋势借援者如彼其利,几何不靡然以从?人心安得不日偷,政事安得不日坏?邪门所愿柄国者抑两及斗之后进秉宪者荐不识面之台。官推而司计(乙诘戎建牙持斧,。专以职业核其僚属,俾之昼考夕省。用志不分中兴平治之业,端有赖矣。一曰敦,《寅恭》书曰推。贤让能威官乃利。不和政庞,譬之一家之内,。主伯亚旅,纷然构争其家,未有不败者。自大臣不能和衷而为之徒者,左右分祖,甚而隂阳两端,或曰「借某以去某」,或曰「用某以制某」。干戈相寻,心舌交敝,而试问其所为借者、用者、去者、制者果为国家拔茅,为国家脱距否?六人止此精神智畧耳。玄黄水火战其中,奔走联络乱其外,虽有殊才异能,奚暇干济国事哉?。迄?于今口牛李同膺宼祸,亡蜀朔并污贼氛,追思往事,惟有长恸,若不尽湔积习,何以仰佐心。兴朝「倘云忿憾难忘」,视甲申祀古尹刈,君父之响孰大?借曰摧折可惧则身名之虑。何长凡此肺肠尽应刮洗。方当枕戈尝胆,何忍角立分争。旣巳匡辟同心,勿听庻顽谗说。必也畛域对峙之意,不存于胸怀;各位相轧之嫌,不形于念虑许身稷契则交让拜稽投畀共驩。而不动声色议论省者,事功多口,于诸君子有厚望焉。一曰励廉耻。《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巴。维是廉耻不独,士节直关国命。迩年长安风气,所不忍言。媚竈扫门,是何等辜?而互担矜诩,故示喧阗。甚者向火椒亲,呈身关寺,忽而摩肩朝市,掉臂氷山,犬豕鬼蜮,不足为喻了。故乃招揺私党,笼络名流,一唱群和,恬不知耻。国家祸变,职是之繇。屈膝事讐骨,又皆此軰。履霜坚述,可不戒哉?旌恤节义,。旣奉恩纶立,凡有心知,无不感涕。然褒忠殛逆,二者必当竝行。凡污授僞职,蒙面诸全躯者,宜请如唐六等之法。来别定辜庻,足以树厥风声,宣兹震叠,此悚聋人。心奋励士气之一大机悠,一曰核名实先帝励精图治,忧勤十七载,而治效未臻者,上以寔求。下不以寔应也。卽如破格用人,以济时艰。然必确核其人之耻用,勿使违材易务。有器小在重之虞。增饷练兵以壮敌忾然必确核其。兵之堪战,勿使冒伍糜财。山有棘门灞上之虑。上书言事以集衆思,然必七确口核其乙言之有济,勿使谗说震斯。进稽荧听有辩言乱政之忧,推而至于察举。按効、划租,省刑诸事,无不行以实心,求其实效一诚相廖,百务并兴。,如此而天下不大治者,未之有也。一曰纳忠谠。夫子论损溢之交,所辨者直与佞耳。董允有「叅署尽言」之告,而诸葛亮感其殷勤。苏轼诤差官置局之非,而司马光终为霁纳,葢勤攻吾阙。及名宰相之言,上殿相争,正士君子之节。自顷弥缝浸宻,謟佞成风,相媚相蒙,以至祸败、岂惟朝廷之贼子,抑亦朋友之罪人。今欲光赞新谟、尤当广收鲠议。夫法家拂士,必以忠君爱国、为心虚巳受规愈见讨贼复讐之志,药言日进大业可期矣。一日破情面。往年谏官痛哭于先帝之前,曾以情面贿赂为言。二者浸淫膏肓,不可救药。今何时也?创钜痛深。前惩后毖苞苴筐篚,断不容于圣朝。所虑未能尽割者,情而耳而不知情面之为害。与脂赂等婣,姬门增岂。无曲误之爱,淫朋比德,皆为攀附之缘。乃至假以羽毛,形之褒叹。司弹劾者,莫敢谁何。遂使贪黩之夫,三窟愈狡;求残虐之吏,百足不僵。蠹国殃民,莫大乎是。盍思龙取升遐,严慈并逝。小新纶插吿词义懔然。臣子当不有其身,何有于婚友?言念及此,口不啻吞刀饮灰。固知澄叙必繇公涂,汲且揭工上。引弗及私昵矣。职本书生,何知大计?一切战守兵食,不敢妄谈,而惟竭其狂愚,以俟葑菲之采。为此具揭须至揭者。

崇祯拾柒年伍月二十一日具

《上督师史相公书 【莆田】陈方策【太学生】》

布衣陈方策,谨致书于督师相公阁下:

策猥劣偃蹇,浪迹长安,学不犹人,性不媚俗,积腔有血,欲沥无从。亦惟是愿:为太平犬尔。兹者寇虐披猖,王室板荡;衣冠介胄,降叛如云;廉耻全澌,斯文将丧。赖有相公以一身系天下之重,独撑倾厦,力砥狂波,亟图中兴,俾苍生无主而有主。誓师讨逆,矢石躬亲,雪愤报仇,赫然盛举。君臣伦纪,断而复联;祖宗神灵,恫矣转慰。凡有血气,谁不涕零?兾须臾无死,以观仅事之成。

策诚小人,不通世故,分宜泣血茆中,结舌牖下,伫看俘献,读露布而甘心,何敢僭言,仰溷清听。矧本朝于诸生言,凛凛有明禁,言者不罪为出位。则忌为媒进,抑又鄙为卑卑不足听,甚且呵之斥之,排之杀之,以为后起者镜戒。虽然天下事至此,策或不妨干明禁一言也。虽然,天下事至此,亦惟有相公在,策而后乃今敢干明禁一言也。贼之可图,与我之可图贼者,策亦悉其畧于塘报矣。然以区区之愚,窃谓未宜缓图者犹有六,伏愿相公不厌狂瞽,垂采择焉。

吴三桂统率夷兵,屡与李贼战于畿辅,如其不即破贼,则贼兵为主,夷兵为客;旷日粮匮,不无望我接济。夷兵深入,策应渐遥,愚民无知,附贼日益,贼不遽殣,夷将孤注,不无□我救援。贼兵烂靡,自成授首;夷兵得志,劳著功成,不无望我赏赉。贼一溃败,必走西秦;夷不穷追,势将南向,不无望我安顿,似未宜缓图所以待夷兵也。献贼躏楚侵蜀,蓄奸已深。今闻李贼陷京,宁不思逞。度其地势,窃据上游。顺流而东,金陵风鹤,似未宜缓图所以办献贼也。左镇拥兵数十万,何难战征?既膺伯爵,感奋宜倍。闻其兵丁时亦肆掠,若不亟申大义,俾建殊勋,诚恐养寇成痈,必至于溃,似未宜缓图所以励左兵也。

京师以南,黄河以北,人受贼愚,末繇省悟,咸知有偶僭之伪朝,而未知有中兴之新主。即近如淮扬等处,仅隔一江,音耗不通,讹传日播,喜诏、孝诏所当速颁。萃涣合离,在兹一举,似未宜缓哲图所以挽民心也。山东差半降贼,多系残破地方,恢复剿除易于反手。尚有兖、青、登来,夙称殷阜,坚壁固宋,至今靡他。若不亟亟颁诏传檄,戒其无贰无虞,愚民罔知适从,恐又遭其煽惑。似未宜缓图所以救东省也。

附伪朝者既为叛臣,归本朝者即是义士。长安覥颜事贼,畴非贵人,何以离乱之时,动循资格?可怜血性男子触目伤心,百扮千妆,幸脱虎口。杀主有恨,报国无权,九死一生,匍匐亲舍。迨至黄河而黄河不许渡,至长江而长江不容过。盘诘索钱,不问奸细;防守放炮,专击归人。独有缙绅取箭衣往,累累士庶,痛哭水滨,土寇蜂屯,杀掠殆尽。吁嚱!京师五方杂处,何啻百万生灵。谁无家乡,谁无父母?一旦独不哀矜,其不从贼,而但厌薄,其不为官也,竟委诸逝波哉?似未宜缓图所以接回乡也。

策避难颠连,望洋悲叹;行李被劫,骨肉遭伤;杞忧如焚,未知死所。刍荛冒献,语不择音,亦惟有相公在,而后乃今敢干明禁一言也。伏兾俯垂鉴察,策死罪死罪。

《上督师史相公书 陈方策陈方策塘报畧附》

贼之可图者有五:假仁假义,伪示伪牌,只可诱人于暂,而不能愚人于久。按彼言行,前后矛盾,民罹其殃,必恨其诳;诳可图也。贼自入关以来,只经宁武、榆林两战,从兹以往,望风溃附。错认无敌,其志多骄骄,可图也。陕西据险,赖有河南为屏翰;京师居重,赖有山东为咽喉。今河南残破,赤地千里,山东荒旱,寸土不毛。得其地不可食,得其人不可用,得其城不可守。燕秦孤注,强虏为邻,唇亡齿寒,其势大虚,虚可图也。东南岁输粮米数百万,金钱数百万,以供京边,动称不足。今我粮运银运尽行南还,贼将存仓之馀粒、栲索之余金为泉源乎?贼其饥矣、贫矣,饥与贫可图也。王不成王,霸不成霸,既失贼众共图天下之望,又辜我朝群归真主之心。封赏不定,彼之师武臣怨矣,心怨则生疑;诟谇频加,我之士大夫羞矣,羞则成忿;疑与忿可图也。

而我之可图贼者又有三:太祖高皇帝扫荡胡元,统一宁宇,其得天下也,至公至正,万古为昭;岂其中兴,反出汉唐宋下?彼无识者流,见一旦都城失陷,民气破伤,苟且求生,顿忘其恢复之想。静言顾之,良可寒心。惟是近岁以来,资格之限太峻,文武之途太分,城府之见太坚,水火之争太盛,靖共之谊,未免或疏,成效罔臻,致有今日。兹者英贤当路,忠愤同心,一鼓献功,千秋照册。谅无难痛涤肺腑,先国家之急而后私讐也。先国家之急而后私讐,此我之可图贼者一也。举天下之大,贼仅窃十之一二,我犹居十之八九。且贼瘠我肥,贼寡我众,贼愚我智,贼饥我饱,贼边我腹,贼逆我顺,贼嬉我怒。诚歃而誓师,哭而祭旗,呼朝野之聋聩而醒之,揽草泽之英雄而用之,伺贼之疑以间之,乘贼之隙以攻之,散贼之党以收之,扼贼之吭以困之,捣贼之巢穴以牵制之,无遗种矣。此我之可图贼者二也。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王者之师」,且旦晩一统也,既见其所作所为,则未尝不侮也。我诚宽其偶错,与以更新,传檄京边,行间郡邑,责之大义,动以荣名,彼粮草火药不可以燃乎?贼将伪官不可以杀乎?沿山土寇不可召之以建功乎?漕河浅水不可决之以绝运乎?此我之可图贼者三也。

《上史大司马南都切计十策 卢经才【长洲县学廪生】》

一议剿援,必用客兵守城。须练土著战与守一也。称所用之兵,不得不分为二。善陆战者,必西北之劲卒;善水战者,必东南之水师。然皆不可以八城旣,不可以八城则。守城之人,必杂本城之军民而用之,贯法又不可以不素练。今者宼势急矣,调集水陆客兵于城外,以为冲遏之用,必须练习土著之兵于歧内,以为固守之用。无城外之兵,则城中之人心不臣而贼无解围退散之期,无守城之人,则城外之兵,势亦蜀盂士无进战退保之志。且以今日事势已急,不得不调集他方巳练之兵而用之,不敢以不敎之民战也。门乙及今练习土著一二年,而后则土著皆善战之兵。又可渐乙谢客兵而战守皆用土著矣。所宜急赐裁酌,次第举行者也。二议守江必守上游,水师宜立统帅,今水师亦渐集矣,然必据上游则,声势始振,必立统缺,则控制始专。察新造沙船五百分,驻芜池以下及鎭江与本京诸处势虽联络而无大帅以统之。昔人所谓数百里连营,不可以应敌者也。以愚计之,必设一大帅坐鎭采石,或池州,以采石、为老营,以芜湖为前锋以安庆,尤江为游奕,以眞州鎭江为后劲,再调募沙船,添益老营,列为水寨。一旦有警,出老楚舟师愽战,而前后游奕,互相策应。诸如南岸之荻港、鲁港、板子矶淸风楼等处,皆设飞跳快船列于港口,造炮台列于旧。庶战守俱备上游据而统帅,专可以百全矣。宋臣汪立信之言可考,今日其知所师法乎?一三议客兵须用。屯田客兵之来,非有甚盛之恩,甚盛乏威以固结之也。捐妻子去坟墓而来者,时时有鄕王之思。且见此繁华之地,室家安聚,则客子离散之悲易兴,其中有不可测者矣。况皆西北猛挚之人,聚之一室之中,作楚囚相对无论。其悲从中来,哀怨易生,而堕筋骸销气,力谁能无髀里肉生之叹也。此天下至危之形,不可不深察矣。以愚计之,莫若就城外附近之地,择其闲田,或开荒,或就熟,或买之于官,或买之于民,敎之以东南之人。给共牛种,与之庐舍,使之秋稻夏麦,旣以习其劳苦,销其桀惊不驯之气,而川江中新,又以资其粮饷,此计之善者也。若所调水师,更有舟派,坎有大来,告佃安楫之便宜,择江中新涨可耕者与之,其势又软易于所得闭田而给之,此西北之法矣。或者谓调集之兵」,本以备闻警卽行不威,更羽熟,说时征遣,非乆安尝住,何能屯则?又有抽存代耕之法,在四议容兵,宜派信地。今客兵之来、旣不知山川远近,闭之一室,得其险易之势,又木便无事闲行以愽其耳目。问见徒闭川尚无目宫,政忍火乏,一室如囚焉。一旦有弃,茫然不知何向耳。莫若就贡牙甘旦闭北,近旦城外险要之处。造立管炭了俾之。扼守视险易大小以江市为尹乙定多寡,而所屯之田亦郎在。是其向有本地兵所防守者,尽撤入城。内敎习守城之事,而客兵有专责之信地,亦使共熟知地方形势,且亦得优游居处以安生人之尝,投石超距,以练敢战之气。若有事调遣他行则,仍以本地兵戍之,如更番然,此长便之䇿也。五议水兵,宜调某旧练之。营水兵必素练习风,涛烂行伍者可用,非旦夕新募之人可甞试也。且其驾舟远出,稽察难详,必素知其身家根据,然后可遣。若猝然应募,四方凑集,无论同舟之情未洽。驾使冲击之便未娴,犹恐其游手无根,或曾为盐盗,暂革鹰鸠之取难。凭狼野之心英。若就江南水管调,其在本地稍甲申纪上南,却切可缓者,如苏州吴淞之游兵营奇兵营松江之金山……宜是屯。特笾永营陆营唬船之类,船可百计,兵近千馀,在本地有乆近。丘哨官呈且赘疣之名,平时虚糜无用。且防海不过《春秋》大小二,而为天划代心肝。当汛过此则兵船皆系空朋。向年原有汛毕撤入内港,此兴尚不力,除未它派守湖荡之规。近营呉贿胱,此例乆停。今防江为何暑兵些等重务,卽沿海之兵,决不可少者。一过两汛,亦宜全调守江,以保此一片乾净地。其本地防海汛务,勒令就本处再行召募。练习应募在本处,人情旣乐就,而以木处人,丸本处根,据亦易察。以熟练之兵,调为防江之用;以新练之兵,尤易虚付。如两都兵,徐为防海之图,此不易之定论也。盖昔日之江南,衞军之獘,可歴作何防海为重?今日之江南,防江为急。此不待智者而能沟放言之矣。六议战船宜造不宜募,宜上募,木宜卞募。夫兵宜旧也,旧则练船宜新也;新则坚兵,宜下募也。苏松之人习海,尝鎭之人习江船宜上募也。桐油钉麻,楠杉诸秆,皆産于楚豫,不産于吴会也。然而宜造不宜募,煮何也。战船丈式有太有小属在一营,其此形势,必须画遣船上丁扣除甞例。以便开综分合,易于识认。且新造之船,坚固可久,歩能坚固。试看粮船应募之船,必有朽烂之处。百姓必不肯以好物与官,一年句坏可升支极。况乎物料皆産上江,故用船于南都,必宜造而不宜々币任募也。卽欲募之,其目宜上不宜下者,何也?今崇明、福一山刘河诸处之船,比上江之船,其价数倍,巷一时急用,不及新造。卽设法于芜湖巳上,用价估买,顷刻可办犬。崇福一船之价,可于上江买得三船,故不宜下宜上也。七议沿江关隘,增修炮台。炮台之制,南北皆有之。北则扼险,南则临水。今江南诸郡,自倭乱时建立敌台,皆临水扼要,最得其用。今宜察芜关而下,以至京口,沿江一带,凡山势突兀,或江面稍狭,炮力可及。诸处及港沙八口,与沙滩平敞可登。岍处,皆造立炮台相望。联络诸山如城壁,毎台守以百人,上驾红夷大炮、佛狼机等器。俟贼舟冲犯,一发虀粉矣。或「谓北方」之句。炮台不足以御虏。不知炮台在陆地,虏可攻围,藏兵不多,胆寒难立。若今贼在水,而我据高临深,碎之以炮则胆壮而脚跟坚定。虽无高台平地,尚可加之,况复围以坚墙衞以楼橹其势与,北方炮台,相去霄壤。舌人铁锁悬江,尚用苦心,况今得此神器,而不以扼江制宼乎?卽谓一座炮台,以当百万雄兵可也。八议练兵,必须安民。今增兵而民忧加派矣,调兵而民忧骚扰矣。二者实足为民患,于是民有怨言而呉无固志,然骚扰其可巳也,加派其不得巳也。去骚扰乏患,以法束之而巳;安加派之心,以义劝之而巳。今乏绅民,习于承乎目,未覩残破之惨。护其所有,拔二毫而不为。是宜出示设约,明告以他省残破之靡有孑遗,明告以地方单弱之必遭残破,不啻三令而五甲之,家喻而户晓之,父诫而师训之。使其洞然豁然,知兵之不可不养,饷之不可不助,生其乐输之心。视兵之于我,如父兄子弟之不可少也。然又有说焉。入调度得宜,小民知有长城之可倚。则虽肝脑膏血,药为上用。若上或迂濶,或操切,或偏执,或暗蔽,或残酷。民实多智,预料其不可恃,相率而去之,且自寳其所有,以图旦夕之命。旣不甘出饷以养兵,且深詈兵之扰我矣。此又不言而喻之机也。故旣欲布告之详,必须立法之善。帝王之师,不废诰誓;兵家之胜,不可先傅。此在明公神而明之,嘿而成之,巳尔九议延揽,务在作忠。明公吐哺握发,远近皆知之矣。而四方之人,望明公之德意,而未知所应,何也?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学士大夫讳言经济,尤耻言军旅。有一畱心世务者,便目为多事谈。及用兵摈为,非类子衿所习。八股而外,不通一务、塲屋主司。一见后塲媚习者,便以为此人年老通于世务,耻于收录,遂令科名之贵,筮仕入官,茫然无所知识,不列此科。虽顔闵之德,诸葛之木,抑而不进,人亦何暇而习知经济之事,亦何苦而习知经济之事也?倘明公请于朝廷悬不次之擢,下破格之令,勿仅于仕途中,寛其格先于子衿学较。内为长养人。材之本,有能通知兵旅、财赋地里、山川江海,及一切有用之学,如所分六曹之事者,试之以法,积之以功。监生拨歴欲若历她神政,止尹究竟歴练、见非祖制监生拨历之例,仿而行之于生员。及其入格,童生言雌舞而行牛甜,附学增附,升廪廪。升为贡贡,授以职犬。比之年与以科举应试,引之以正途。则乡党无奇哀之耻,广之以共习。则师儒无跃冶之羞,且授之无别异之名,则迁转无阻抑之虞,任事有同流之美,事平无黜退之疑,人心有不踊跃思奋朝夕揣摩,练习成才者乎?语日伏习衆神巧者不过作者之门。天下事习闻习见则,妇人女子皆能言之。苟其不习、虽神智亦有不能为,此天下之大势然也。至于民间之有才者,先拔之以材官,次第优擢,今亦且行之矣。间有不愿受武职者,或予之以儒士省祭义官名色。其有能输财者,量其多少。或与冠带。,兼有材略者,授以实职。此皆鼓舞作忠之䇿也。今明公且行之江南一方,令士民有能効用。兵部或以九,或以言,或以财、实有功效。则民与复身之爵,士同贡举之优。将见实利彰而人心思奋,正途辟而编户知勤,数年而后秀才皆有可任。天下之才,草野皆知率土同仇之义。不独让爵禄于巳仕之人。俾不列两榜者,不致叹于命之不犹;抱有微长者,不致嗟于禄之弗及。而忠臣义士,名臣猛将,在在笃生,在在玉成矣。荡虏宼而复清宁登其难哉?

十议保障,务在和衷。老成谋国之心苦矣,而少年幸事之人亦不少。故有名重四海之上人,而黠者卿扼之以取名;有智周万物之大智,而巧者且争之以示辩。是故孔子圣矣,而项索起而敎之。项疗之智,非能过于孔子也。而斋之名繇于难孔子而起,何也?聪明之道,实有所难尽。而天下之所争者,在盛名也。国蒙之事,文法牵制,知者谋之,不知者败之。此志士所攻,蒿目时艰,而致叹无可如何也。

今期公整顿南枢。以十羊九牧之地,而为我独贤劳之擧。愚恐旁观者将出项槖之智,起而争孔子矣。然愚又有以知明公之心也:「犬人正,巳物正,怨不必避,庸不必居,何况小宪小智,以此取名者乎?」虽然,取名可也,取名而兼以价弃,不可也。国家运际凌夷,诚恐江南之民福分浅薄,未识大人君子之心,先摇杂霸驩虞之术争之。若以为得计,而大事难以共济计,莫若因其所争者而予之,其所争者在名高也,吾卽予之以名高则其气平其术穷矣,而且捐形骸,去尔我,道以虚公之旨,感以同舟之谊,俾老成者共喻,而喜事者革心。傅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又日师克在和。夫分人以名,则,和之至矣。我无取名之心,而人且得我之所分以为名。则我之所以成就之者,在于名高,而我之所以成就国家之大事者,巳嘿成而不觉火之,其人亦且有愧其所挟之浅,而深感吾之有以成之也。七书又有言矣。龙韬数人主杨名誉。又日兵贵先声夫。先声在内而民心不离,先声在外而敌人克服。名誉者,光声之大略也,不可不愼也。昔人经略中原而先使延誉江南者,诚有所用之耳。今诚能和于上而延誉者在上,和于下而延誉者在下。则国家之幸,万民之福,而明公之盛德,卽明公之大业矣。

《上史大司马东南权议四策 卢经才长洲县学廪生》

一议尽一县之粮,以养一督师之兵。天下用兵将三十年而不救,已乱且生大乱者,何也?兵弱不足以灭宼,饷艰不足以养兵,饷艰且兼以病民,兵弱且并以弃兵,此其故人皆知之,而卒无可如何者?难于变法故也。今且必不能变法,而试言法之必宜变,可乎?古人用兵号称百万,其实必须数十万。王翦破楚,非六十万不可。樊哙欲以十万师横行匈奴中,而大臣谓其可斩年。来督师号兼数省兵实不过数千,而以当数百万日增月盛之宼,其何能为?愚生尝思之矣。亡督师之兵,非数万不可;数万兵之饷,非数十万不可。屯盐剿练处处鞭长,人人筑舍,莫若尽江南一大县乏粮,以养一督师之兵,如浙直等处大县粮可四五十万者。视督师驻札逺近定其供。输司农尽捐其漕,运京花之额,使尽数陆续起解,以赴军前,仍以漕米之数解本色,以京花之数解折色。一刀与量王府布差顔料酒醋诸名色,尽行革除并八本折二色内。其本色自造运船[运过卽供战舰。凡军中所需布疋器械、马料等项,卽着该县督办县官,仍听督师军法节制。如此则粮饷充足而兵力自盛,运解专一而期会不愆,庶可养兵以衞民,全师而灭宼,而治平可望矣。只捐数太然。或者谓国费殷繁,赖此财赋。计今用兵之地,须数晤而数量师之粮。吕督师且捐数大县以养之。卽有他用,复从何出?不知定似简便而可从治病者急则治标。卽今残破诸省名城大邑,涂炭泥叩沙皆非我有,与其残破而噬脐何及?毋宁及其苟完而用之。况今大县之粮,岁解无缺。而未尝见其有济。譬以斗米食十人,乙则十人皆饱分之。数十人则数,十入皆饥。今不能生财于无何有之鄕,必宜聚财于实有用之地。此在当事委曲开陈八告圣明,必欣然霁顔。以为至当立赐举行者,此足食足兵乏至计,而非从天降地出之奇谋也。二议联苏松尝鎭,并浙之嘉、湖、杭严八府,属一督抚,以保江南腹心。

今西北尽戎马之场矣,识者谓江南丰芑,必当巩固以备巡幸,且财赋所自出也。然其腹心则在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以形势言之,北则长江天堑,南则钱塘襟带,东则大海汪洋,西则万山屏蔽,真山川天险以卫此神臯。乃以地本一区,属分直省,臂指不应,吭腹不通,莫若合七府属一督抚,驻扎镇江,巡历苏、杭,改吴淞副将为大将,改海盐参将为副将,设镇江京口一副将。如常山之蛇,以镇江为首,苏州为腹,杭州为尾,湖州带山、松江负海为左右翼,常、嘉为喉院肠胃诸经络,严州虽稍弯远,然地连杭界,高踞山巅,抗蔽钱塘,不可它属,以之为足,然后可以扼险守要,而南都之左冯翊以固。不然,自苏、松、常与杭、嘉、湖接境诸地,既无山海之阻,又无关隘可塞,划然中断,譬之人身恰至腰膂分为两截,其何能生?

3今试言其边腹水陆之不可分者有八:江海入口处,北自镇江京口,南尽杭州钱塘江之鳖子门。自京口镇而下为常州之孟河【水营把总】,江阴之黄田港【兵备道水陆营】,苏州常熟县之福山港【水营把总】、系江海接界。绕过嘉定县之吴淞镇大海【总镇驻扎,水陆各营把总】,为太仓州【兵备道】之刘家河【游击,水陆把总】、为松江上海县之黄浦口漴缺口【兵防现海塘】,再至金山【无海口,参将,水陆把总】,而直隶之兵防已尽。过此为浙江之乍浦港【所军】、澉浦港【所军】、海盐港、鳖子门【参将】。而大海从鳖子门而入钱塘江,直抵杭城下,上溯严州。以上诸山溪滩,千里之间,累若贯珠,此沿边水路之不可分者一。太湖浩荡,广八百里,在苏州之西,常州之南,湖州之北,所属县有长洲、吴县、吴江【苏】、武进、无锡、宜兴【常】、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湖】等县,此中腹水路之不可分者二。平望吴江莺脰湖、滥溪等处为苏、嘉、湖三府之咽喉,所跨县有吴江、归安、乌程、嘉兴、秀水【嘉】等县,此中腹水路之不可分者三。潮天、独墅、淀山、沈湖、泖湖等处为苏、松、嘉三府之间道,海船可人,所跨县有长洲、昆山苏、华亭、青浦松、嘉善、海盐、秀水、嘉兴【嘉】等县,此中腹水路之不可分者四。运湖如带,长艮八百里,自杭之北新关至镇之京口,历杭、嘉、苏、常、镇五府,此中腹水路之不可分者五。海塘长亘五百里,自杭之鳖子门筑起,至松之黄浦口,塘岸高阔如城,一骑可到。中间设立宝山【所军】、川沙【水团把总】、青村【所军陆管把总陆路官】、南汇【所军选锋把总】、柘林【陆营把总陆路官】、金山【卫参将水陆两营把总,已上直境】、乍浦【所军】、澉浦【所军】、海盐【参将,已上浙境】。诸卫所营寨,设金山、海盐两参将以弹压之,而金山以上属直,乍浦以下属浙,彼此不知,坚瑕莫辨,此沿海陆路之不可分者六。宜兴以上即至溧阳【应】、东坝,直接芜湖,若从芜湖过坝,竟入常州内地:稍南突,便从广德入湖州之长兴县。宜兴、长兴二县对峙,所当联络陆兵固守,此中腹陆路之不可分者七。官塘延亘,如运河之界,可以马步并达,中无险要可断,此中腹陆路之不可分者八。

有此八不可分,又有三大害:一日吴耕浙贩。浙之米价每溢于吴,浙商舳胪昼夜不绝,居民之射利者又乐与之,以致吴民常苦饥而浙商倍获利。自用兵以来,江广之米渐以难致,全赖此本地之粟。而秋成之后,搬运一空,吴人不能越境而戢诸商,此其为害者一。一曰吴盗浙窝。嘉湖之间湖荡寥阔,爱有巨憝庇匿奸盗,每聚至千人,劫掠于吴而逃庇于浙,官兵互相推诿,文移莫可勾摄,此其为害者二。一日吴盐渐榷。苏松沿海亦有盐竈,而不设运司,分隶于浙。夫盐产于吴而税归于浙,当此兵兴之际,独不可以佐吴力乎?况乎私盐出没,亦不能行其清霰,此其为害者三。

夫直隶四府皆冲江海,浙之四府惟杭、嘉临海,我苏松四郡既出兵力以卫浙,而浙反以累吴,平时尚然,若一旦有事,必至此坚彼瑕,此备彼隙,一处溃防,则在在无用。故以八府合属一抚,以统三镇,而杭嘉四府亦宜设处兵饷以佐协守,则地势既专,地利亦尽,此保江南之急著也。其浙抚,则移驻浙东绍兴,以保障宁、绍、温、台、处、金、衡七府,以为江南历脊外蔽,可耳。盖浙海要冲,皆在浙东,若宁波之定海关以及台、温南北洋诸境,并温、处万山,如天台【台】、雁荡【温】、活苍【处】。四明宁,四大山,亦皆在浙东,浙抚允宜坐驻绍兴,以控制外海,并摄诸山伏养之寇,此不易之定论也。

三议联微、宁、池、太四府,广德一州,设一督抚,以保江南上游。徽、宁在万山之中,其在江南形势,如人之有背脊也。太平,则与楚、豫接。池州,则直临江岸笑。广德州,则县徽、宁以达苏、湖之路也。向来四府一州,亦属应抚。然其往来之道,其自微州广德而来者,必越浙境。自宁、太而来者,必越应天府。动有千里之隔,路经旬日,无事视同教击,有事不吸鞭长乎!况池州、芜湖,今为南都上游,无重兵以镇之,其何能立?莫若分此四府一州,设一巡抚,驻扎池州,取四府一州之人材器响,聚诸池州之境,与隔江安庆相声援。则以池州为首,徽州为腹,宁、太为左右翼,广德为尾足。麻几呼吸相应,而南都之右冯翊固笑。

四议联淮、扬、徐、风、安、庐,并添设扬州抚镇,以固南都门户。保江必须保准,自古言之。今此六处者,如沸汤,如奔涛,项刻有万变之形。固南北之咽喉,用兵之所必争也。乃准、徐、凤、安各有重兵,但须添兵联络,以善其策应。至于扬州,东尽大海,南接镇江,向以准、徐、凤、安为之外蔽,视为安,不知流氛冲突,昔年曾到滁浦。况有事之际,海宠颖同,自扬州府城而东,通、泰等处鱼盐之利,尚有千里。且瓜、仪与京口对时,莫若添设巡抚,坐镇府城。添设总镇,坐镇瓜仪。增兵设的,北探准、徐,西应安庆,东防大海,南把镇江。麻几巩陵京而护漕运,障门户而联血脉,无逾于此笑。昔人之颖江南,有自上游而至者,晋之于吴是也。有自下流平渡者,隋之于阵是也。有舍江而趋海者,元末张士诚县扬之通州入苏之常、熟是也。此扬州抚镇之不可以不设也。

《上家邺仙大司马书 马钦明》

钦赋归索处,拾艾纬萧,值劳而劳,晚食为食。感叔台之推奖,及圣主之然灰,方愿怀时匡将牡驷,岂意龙驭遐,扳髯洒泪,泣逾雪窖,痛甚冰天。叔台元老枢衡,恸深离黍。侄,小臣也,亦怛桐云。

窃念中兴要策,有长叹息而忧之者八,有宜痛哭流涕而行之者亦八。乃者九庙哀焚,帝座倾仄。鹨室既非,鸟瞻靡定,刑栲百尔,血国三千。自吴帅统长驱之虏,断指裂书;闯贼持深入之群,折可窜足。缟素遍乎燕山,衣祖同于刘室。振伊雪愤,今古篾伦。愚独虑胜广之形,暂为剑翻。金元之势,祸且滔天。彼既恃逐贼之前功,我复杀灭寇之后效。事之不得不谨,礼之不得不恭。将顺其求,则贫民难填溪壑;欲阻其请,则非类必逞虎狼。事之可忧者一也。

贼技既穷,奸谋或狡。犬羊之属,惟利是图。今日之朝廷不富于关雒之蠢逆也。彼时其橐往而款虏。虏爱其供,更与要盟,甚则为建炎之刘豫,不甚亦为嘉定之李全。祸伏沦胥、艰难孔炽。事之可忧者二也。此虽未必,然不可不虑,总之,急急牧虏为上策。留几新政,如日初升。欲雪不共之耻,宜乘新发之硎。有志竞成,有死无二。勿论门户两字,决当消以公忠。即使功名一端,何暇萌诸私念!倘忘复仇之大义,竞拥戴之微劳,事拟夺门,迹或嫌于跋扈;功居上玺,隙恐兆于背芒。事之可忧者三也。

邦昌贬岭,万口之快同声;秦桧回朝,千年之业顿隳。况今忠裔名士,悉载伪冠;显宦高流,同臣逆贼。一旦为饰还悔之语,潜伏助寇之机。则叩马道途,国情外市;腊九暮夜,敌信内通。事之可忧者四也。

习书交驰,征讨伊始。倘弦高之牛不贡,抑十式之赀更悭。势必取之江南,而民力已疲,天灾复屡。新皇之赦贷未几,长吏之徵求又烈。其已赦者,半或前偿,吏复不吐。其将征者,天已胶旱,民复杂输。泽竭而渔,徒含辛于蛇虎;兽穷则攫,将逞志于萑苻。事之可忧者五也。

欲商恢复,先定攻守。兵法云:「先为不可胜,以待彼可胜。」今荆、襄虽在版图,未闻重兵之守,则长江之险尚与敌共,何恃不恐!昔元伯颜之加兵临安,先县襄水。蜀诸葛之不振巫峡,因失荆山。事之可忧者六也。

人才实难,名器可惜。自古祸乱之兴,每为奸为之利。今市里斗筲,亦称文佐。行中屠狗,尽号将谋。此辈侥幸念深,营求必切。盗位不已,必至偷功;偷功不已,必且生事。昔韩侂胄复仇之衅,开自弃疾;王安石变法之祸,始于惠卿。即如先皇临寓,锐意用人,召对特用,越次升登,惟闻覆败之音,不获尺寸之用。诚恐今日复有希进小人,缘此鼓惑,不破寇仇之胆,徒冷豪杰之心。事之可忧者七也。

南都建立,允洽天人。草创不同于灵武,翌戴亦正于靖康。乃公膺外镇,恐喝渐萌,大纪巨纲,或虞颓替。不念主忧臣辱,但闻将悍兵骄。倘先轸之唾主,不戒方来。则郑伯之质周,必且踵至。事之可忧者八也。

何为痛哭而宜行者八?一曰定机略。虏焰赫张,历有年所。今假逆贼之便,跃马燕、云,太行以东,渐为腥土。夷德无厌,汉过不先。今宜急遣通使,先伐其谋。傥能同关陜之功,庶可订藩篱之约。不然,拒虏之策,岂后于闯事之宜行者!此其一。

一曰先激劝。《语》云:「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今讨贼之檄,郡县纷纷,固有竖儒闲宦,借径媒荣;岂无义士忠臣,实心报国!宜颁大诏,广其绍徕。或出财,或出力,分谊总是急

公;或为将,或为兵,羽翼可资多助。并当旌录,以劝同心。至于江北以上,上寇结寨,千百为群。收之皆我爪牙,纵之尽成盗贼。宜仿宗忠简岳忠武故事,动以忠义,诱以爵赏,既不费召募之劳,又可销地方之害。事之宜行者,此其二。

一曰协寅恭。吴、越遇风,尚有相扶之势;晋、楚世敌,亦商合纵之谋。况士大夫共立本朝,同参机务!在君如左右手,于已即弟兄行。国痛既甚于徽、钦,私党尚争乎蜀、雏!岂惟短见,即系不忠。彼郭子仪之拜光弼,独何心哉!如牛奇章之仇卫公,何可效也!大抵见起君亲,即是和衷之良药;忘心嫌介,便为破敌之先徵。事之宜行者,此其三。

一曰严赏罚;唐家六等之诛,虽私恩而不宥宋室。伪命之僇,即反正而犹诛良。以国法难宽,人心知警。今从逆有据,众口同辞,梓里且有移文,朝廷尚迟显戮。而或夤缘亲故,广布金钱,痴想然灰,争营减贳,多口可畏,不道奚惩。今宜亟穷逆党,尽正邦刑。博访忠良,悉俾世荫。衮钺既明子章瘅,钟鼓亦倍为声灵。事之宜行者,此其四。

一曰申节制。晋文蒐乘,首重三知。忠武行师,不取一笠。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淫妇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反使贼人得以剿兵安民市义,可为扼揽!且吾闻妇人在军,鼓声不扬。今镇军多有妻妾之奉,勿论出自掠夺,而安于肖乐,谁肯打起精神以杀贼为事者!在镇将非不知民之苦兵,而或以营分,人众稽察难周。或以马壮人强,溺爱不较。此今日之大患也。宜诏主将,每营置监视一员,专核有无侵掠。更不时召居民父老,令其自诉,有犯立诛。监视隐罪者同新。军法既严,军威自壮。事之宜行者,此其五。

一曰宽民力。西北兵诛,东南箕困,患相埒也。历年荒歉,良民不胜敲朴之苦。卖子鬻妇,以充上供。而徒为墨吏猾胥,通同乾没。一遇稽核,托言民欠。一有缓急,端恃借撮。夫将来尚然可撮,已往岂容复欠?即恩赦屡颁,止为贪猾者销除地耳,良民曷有分毫之惠哉!今宜敕道府诸臣,亲示闾里,俾得以赦额之先完,各持粮票至县对会,以旧补新,其徵而未解者,作何支销?解而无回批者,系谁侵染?穷源诉本,各使偿官。则良民沾德,而奸人亦有所惩矣。至如鼓铸之法,尤宜蚤议。今钱之低小,莫过此时。自古米贵钱敝,即伏乱阶。汉、隋前事、宁可不鉴!宜乘新钱之始,俾复初年之价,亦足用之一端也。事之宜行者,此其六。

一曰守襄汉。汉东筑垒,阿术陈粮道之绝;万山立栅,天泽为自毙之谋。自古襄,汉、南北,必争之地也。张梦发之三策不行,元伯颜之万军立进。今当以荆、汉之间,立为督府,以扼寇吭。虎向豫、楚,则陜中之骑不出;腹背吴、越,则江水之波安枕。下通滇、蜀,则川舟之货偕来。此一行而数得也,事之宜行者,此其七。

一曰重委任。国家事之坏,失于知人之不明,先县于用人之不公。失于待武之太轻,先失于用武之太茍。夫古者择人而官,其臣亦量而后入,故能胜其任而愉快。今边城残邑,专待科贡。危疆巨任,亦取俸资。明知不堪,付之一掷。受任者亦辞之而不能免,岂不殆哉!即有志切请缨,术通表饰,自非科甲,即等土苴,谁肯虚信陵之左,下淮阴之拜者!此用人不公,而不明其所必至矣。乃若武臣,专以力扼虎射命中奋不顾身,有进无退为事。故能杀贼者谓之兵,能戢兵者谓之将。今武试较射,而复观策论,何文武全才之众乎!况试射原属幸中,艺既不精,而策论多出倩笔,胸全不晓。谋差但凭乎纳贿,求荐全靠夫神钻。又何怪乎文臣辈呼之如小儿,而驱之若奴隶也。此用武太茍而太轻,其所必至矣。愚谓边城残邑,不可常试。宜就近择人,熟知其形势者而授之,隆其衔,使便弹压;优其叙,使知策励。万一文不敢行,何妨畀之武士,使立奇功,一以明重武之盛意,一以见器使之太公。总期济事,无拘常格。至任大责重之地,尤宜慎择。即部院公举,更须皇上亲加召对,叩其努略,而后托焉。其武试一事,近加刀石,犹以策论为主,未为尽善。宜分力、艺、略三科,使之自占一科,能兼者听。夫力、艺较然可见,惟略易售欺。则以时事战守之疑难者,探其胸中之泾渭,而勿袭武经之套语。试既入彀,即日之用行间,以责其成功。与文臣分职而治,无分轩轾。如此而真才不得,武臣不奋,未之有也。事之宜行者,此其八。

凡斯八事,钦局外揣摩,虽未言言石画。揆之舆论,于事情不大相远。以叔台之才之忠,虽赵鼎、李纲,应逊头地。而犹然笑卧东山,窃谓此时此势,非屐齿赌墅之时。凡才效一夫,能知一官,各宜慷誓中流,共殄巨憝。侄窃不逊,抚剑东顾而心驰吴会矣。愿言速驾以轸时艰,傥有鞭策,钦不敢爱死,惟叔台命之。

《上史阁部书 扬州府县两庠》

天下之事,有在一方而关朝延之兴替,社稷之存亡。及夫元老大臣,生平之得丧,百姓知之不能言,当事言之不敢尽者,则狂瞽之愚生,不得不详其利害而进告之。茍或见纳,是祖宗之陟降有灵。而为社稷生民之福;万一不听,则虽以书生之热血,汚

简命之尚方,而成直土之虚名,何不可也。自贼闯弑逆,先帝崩遐,海内震撼。诚恐素蓄不轨之徒,因而生叵测之心。故普天之下,翘首而祝者无不以中兴大业惟大司马史公是属。已而果然,而人心始有所恃而不恐。及朝纲再振,弘光改元。不日望躬统六师,星驰北伐,上雪先帝之根,下救万民之危。

乃不意有高帅者,怯畏贼威,贪诞善地。乘蒓祸乱,不听调遭,不行牌勘,潜率鸟合之徒,避寇南下,突人扬州。名虽为兵,实过于贼。弑虐淫毒,惨不忍述。百方守御,城内仅可得全。百万生灵,日望大师相之来,如望岁焉,计必有以救我等于汤火之中、而解其倒悬者。小民无知,不过为一身一家计。岂知扬州为国家重地,南北咽喉,天下军需大半仰给。如当事者之虑,扬州坏而天下不皆去者哉!故虽有自杀其妻子、***其庐舍、背城借一之谋,而皆阻于当事而不得用。

未几,而丞相果出师矣。丞相出师,其名甚正,其义甚大,其权甚尊。自请王命以讨叛逆,令行禁止,孰敢不从?则驾驭将帅,非徒煦煦示仁、专主调停为说已也。

大师相车驾未临之先,高帅自知理屈,虑遭谴责,尚然敛戢士卒,驱斥妇女,葬埋死尸,此可执涂人而问之也。及大师相下车,全用恩而不用威。彼遂轻视师相,因而藐视朝廷。以为朝廷之疆土,非彼不能守;师相之功名,非彼不可建。故反放诞狂悖,有挟而求,无所不至。无惑乎土民,不怪高帅不凶残暴为天性,而尤怪大师相之恩滥而威亵也。史公亦有一段苦心,此岂观者所能尽知。然此段议论自不可少。

初,高兵临城,城中士民望见惨酷,且怨且泣。战气百倍,争欲决一死战,高兵亦引怯数里,散处东关外、河东黄金霸、钞关外、河南彭家园、南门外骡子行、斑竹巷、西北门外平山堂、大明寺一带,昼虽绕城而走,夜尚未敢逼城而居。

及大师相至,又复安营九龙桥、杨子镇,以涂饰耳目。乃大师相许以两关厢暂驻,而四门项刻皆满,杀掠驰逐如故。前此尚禅火炮,但遵约束,未敢轻放,今益无顾忌。是高兵不能得志于扬州,反借大师相为护身之符也。且高兵此来寇耶?守江耶?守河耶?抑亦专争扬州耶?

圣驾在南,扬州无寇,何烦师旅?若曰守江,未有河不守而能守江者。若目守河,则距河甚远。若日专守扬州,使高帅果有大励,默力王室,克复神京,生摘逆首,众议签同者,何惜此一块土!不以封之而食其租税。乃畏贼如虎,反杀新天子之义民,无功有罪。前者伯爵宠荣,谓过。【高帅阅此,盈宜务力建功以塞物士之口,方见豪杰】。

扬州者,太祖高皇帝之扬州也。高帅目无国法,敢协兵力而求之。大师相亦不以大义正色晓逾,而乃劝之不去,搞之不去。今日如此,异日可知。一得扬州,乐而忘返。万一大师相期会北伐,不受节制,道遥河上,如向日徐州渡河故智。则高帅班大师相以虐扬民,固不足惜。但使言者谓大师相为当今第一人,信高帅以误朝廷,而十余年之高名败于一且,当不痛哉!况思尺京师,盈盈带水,一帆可涉。彼必欲充聚于斯以同便者,心尚有不可问不忍言者。在昔晋文有功王室,《春秋》尚义阳樊之拒。故悬生谓今日之事,朝延业已报许,大师相犹当一疏止之。不然,设有人震问沧陷之土地,吴将军之恢复,不难完固之灌禽,大师相之割弃何易,则何以解也?

圣旨初分四镇,不过凤、泗等处,未及扬州也。大师相牌云:同黄某往拜而不行,则其曲在彼,另有法以处之。此犹赫赫在人耳目间也。煌煌天语,昭昭明示,当欺我哉?中兴根本,不可久失民心,过损人望。伏愿大师相恩威并济,权术兼行,函宜痛哭皙师,奖率各镇,渡河北上,医复帝室。既可行大师相之志,又可保全高帅之声名。扬州之地,扬州之民自能守之,断不敢以负朝延者负大师相,则大师相可无南顾之忧。借高帅执迷不悟,不得扬州不止,民至惠顽,有死则俱死耳,安能与寇仇并活也?惟大师相裁度而审处之。幸甚!幸甚!处处能如扬州,何意兵赋?宜大奖之以劝诺郡县。

《扬州两庠公呈》

(佚失)

更新于:1个月前

网友评论

“冯梦龙”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